本文来自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的消息是不是太长了?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复?如果我退出这个没完没了的群聊,会不会很让人讨厌?”
随着电子信息的增加,这类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为此,Facebook Messenger团队和现代社交礼仪权威机构德布雷特(Debrett’s)联合推出了首份正式的数字信息传递指南——《数字信息传递的艺术:数字时代的交流礼仪》。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独家编译这份交流指南,看看现代人网上聊天有哪些困惑,也希望这十条建议,让你我的线上交流更文明、更舒适。
指南根据Facebook Messenger团队对3500名来自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受访者进行的调查,了解人们在电子信息接收、发送过程中的“成”与“败”。调查中,75%的受访者认为在线上交流的过程中有必要讲究沟通礼仪。
聊天内容需得体
第一条,注意聊天语气
除非你确信别人能够理解你想开的玩笑,不然不要有任何挖苦、讽刺的表述。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表达比较模糊或是有被误解的可能,可以通过发送表情、图片等,作为有效的补充说明。最后,在你发送信息前,记得检查是否有因为错别字或者自动校正而带来的表达歧义。
有一组有趣的数据分享给大家:在面对线上的嘲讽消息时,62%的美国人会选择直面应对、要求澄清,而31%的英国人会选择无视,并选择沉默。
第二条,聊天内容既要简洁,又不能过分简洁
在与不熟悉的朋友对话时,保持对话的短小和简洁。长篇大论会给对方带来回复压力,如果你真的有很多事项需要沟通,不妨采取电话或者视频通话。
但另一方面,只回复一个词或者仅仅发送一个表情,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你很忙,或者不感兴趣的印象。哪怕你是真的喜欢简单的回复,也至少用一个短句子来使你的表达更加柔软、亲切。
第三条,一条信息能说清楚的,不要发三四五六条
紧密、多条的信息提醒,会让接收者觉得烦躁。在群聊里,一次发送多条信息会你显得有些霸道,也让其他人的跟进交流变得困难。这种情况应该是普遍的:当面前的手机,显示出了几十上百条的未读对话时,没有人会有兴趣再去一一点开。
在Facebook的调查里,37%的全球受访者都认为,过度回复——每收到一条消息回复十条以上——是一个不友好的社交礼仪。
语言之外的交流礼仪
第四条,不要擅自“分享”他人隐私
除非得到许可,不要把你与别人的聊天记录或者照片,分享给第三方。同样,克制自己在群聊中八卦别人的隐私,比如公开询问朋友最近的恋情,可能会他感到不安和尴尬。在调查中,有一半的人认为,肆意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是非常糟糕的。
第五条,了解你的群聊成员
当你决定创建一个新群,在拉群前,请仔细思考邀请谁进入。如果你对自己的群成员不了解的话,有时可能会遭遇令人尴尬的情况:比如,你在群里讨论某个爱出风头的朋友,却不知道她的小伙伴恰好也在群里。在群聊里,尽可能谈论与大多数人相关的话题,如果你需要和某人交流具体事务时,请私聊。调查显示,42%的受访者认为,群成员在6人以下最舒适。
第六条,不要“晾着”群聊对象
在群聊中,如果有人说话却没有得到回应时,哪怕只是回复一个简单的表示赞同或者说“我不知道”,都可以缓解尴尬。你的回应会鼓励其他人的参与。
不过,如果你是在群里被“冷落”了那个人,也不要认为这就是刻意针对你的。试图放轻松。
全球的调查者都认为,当自己在群里的提出的问题或者分享的话题无人搭理时,是最尴尬的,其次则是有人在群里散播私人信息。
第七条,快速回复他人信息,但不要过于着急追着要回复
迅速回复别人的信息是一种礼貌,但是如果你正在忙并且该信息并不紧要时,可以等你得空时再去回复。为了避免信息从“未读”状态变为“已读”,你可以打开屏幕通知,帮助你在不点开的情况下,就能判别信息内容。
此外,除非情况真的十分紧急,否则不要在信息发送后的一天内,追着对方要回复——哪怕你已经知道Ta“已读”了你的发送内容。在刚发送信息后,就迫切要求别人迅速回复,既是不体贴的,也会让对方反感。
第八条,不要无缘无故地“消失”
调查显示,47%的被调查者都经历过谈话对象突然“消失”的情况,39%的人表示曾经对他人有过这种行为。
即使对谈话内容感到厌烦,也不要不打一声招呼地中断对话。无缘无故地在对话中消失,可能给对方带来焦虑和不确定感。
如果你真的想要结束对话,就真诚、坦率地告诉对方——但记得附上简短而有礼貌的解释。如果你已经和对方认识有一段时间,请打电话或者当面说明原因。
第九条,准备一个好的退出群聊策略
在家庭群聊中,被无穷无尽的美食照片所淹没?当你在进入某个群聊时,你需要同时为自己准备好“跑路”策略。
当你想要退出群聊时,记得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状况和理由。比如,“小伙伴们,我最近要赶DDL了,暂时没有时间和大家保持聊天了,希望大家能理解呀。”做出说明后,就可以退出,不用留在群里等别人的回复。不过记得,如果你表明只是短暂退出的话,要用后续的行动表明这一点,不要言而无信。
如果你觉得退群这种行为太过了,设置消息免打扰,静音就好。
最后一条,潇洒地结束对话
调查中,45—64岁的受访者中有近一半都会在聊天结束时收尾,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年轻人(18-24岁)认为有必要为对话做一个正式的ending。
不要过分“沉迷”于结束对话,请尽量干净利落。
本文来自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