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钢铁大王”
2024-07-06 17:48

作别“钢铁大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 (ID:eeojjgcw),作者:黄一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7月4日上午8时30分,张家港市锦丰镇永新路362号,沙钢体育馆,沈文荣的追思仪式正在举行。体育馆门前的永新路道路两侧一早便站满了人,人们从五湖四海赶来齐聚在此,送别沈文荣。


6月30日,民营钢企龙头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钢集团”)深夜发布讣告,公司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2时10分逝世,享年78岁。


早已从沙钢退休的老职工葛先生早上8点就拿了鲜花在路边等待。“过去我们每天早上七点钟上班,需要提前半小时到单位,那时候沈总已经在单位了。”他说,“沈总的一生都在奋斗。”


正在进行沈文荣悼念活动的沙钢体育馆


在过去的几天时间里,人们毫不吝啬地将赞美之词加诸这位在中国钢铁行业领域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企业家身上。人们谈起沈文荣,追忆更多的是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为张家港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实业家,沈文荣一手将沙钢集团将一个县办的小厂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诸多“故事”很难不令人对这位企业家心生敬佩。


送别


张先生在北京的一家民营设计院工作,其所在的设计院为沙钢设计过诸多项目。张先生说,在与沙钢合作的过程中,他感觉到了沙钢高效的办事效率。“相较于其他一些国营钢企,沙钢的优势在于办事流程短、决策高效。”


7月2日,在得知沈文荣逝世的消息后,他专程赶来锦丰镇悼念沈文荣。他说,这几天存放沈文荣遗体的沙钢体育馆对外正常开放,民众在登记后可以进入体育馆进行悼念。


体育馆门前的永新路两旁挤满了民众


7月4日上午的锦丰镇永新街聚满了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中有些像张先生一样从外地专程赶来,有些人则是张家港本地的居民。


后者在谈起沈文荣时,会自豪地将其称为“我们这儿的名人”。


“锦丰镇因为有了沙钢才有了今天的变化。”一位居民告诉记者,“我们来送他最后一程,他为我们当地做了很大贡献”。他说,沈文荣是他钦佩的对象。


各地赶来的沙钢职工


体育馆对面沙钢集团新总部大楼门前的沙钢厂旗降半旗


上午10点,沈文荣的悼念活动仍在体育馆进行,当时的气温已经到达了34度。永新路两旁的人流逐渐增多,令人感到愈发炎热。记者注意到,在等待沈文荣出殡的过程中,有手持鲜花的民众突然中暑晕倒。


直至10点13分,空中突然传来了两声炮响,有大量参与吊唁的人士从沙钢体育馆内走出。


一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穿着黑色长裤的沙钢钢厂女职工告诉记者,“沈老板白手起家,一辈子献给了沙钢,所以他在离开前要进钢厂,围绕几个厂区走一走”。


排队入场悼念的沙钢职工


在悼念活动结束后,记者跟随人群前往沙钢职工口中的“老厂”。据了解,沙钢集团的“旧”总部大楼就在“老厂”内。


老厂内的“沙钢人”铜像以及正在进行悼念活动的沙钢职工


在来到“老厂”时,记者发现有大量的沙钢职工正在一座铜像附近进行吊唁活动。


据了解,这座铜像名为“沙钢人”,1992年1月由沙钢员工捐建。据沙钢集团官网介绍,该铜像是沙钢工人的象征,意在展现沙钢人昂扬向上、挺拔无畏的时代风貌。


一位沙钢职工老孟告诉记者,在搬到新办公楼前,沈文荣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职工上班前,他都要坐在这座铜像下。“这时,任何一位职工都可以找他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另一位沙钢职工告诉记者,之前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沈文荣保持早上5点起床到工厂车间视察,7点参加高层领导例会的习惯。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沈文荣近年身体状况不佳,逐渐退居幕后。其子沈彬在2016年成为沙钢集团的新掌门人。2022年起,沈文荣在公开场合已鲜少露面。


2022年底,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曾带着鲜花去看望正在病中的沈文荣。彼时,在病榻之上的沈文荣仍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试图推动沙钢的进一步扩张,但最终未能实现对南钢的收购计划。


钢铁大王


与很多同时代的中国企业家一样,沈文荣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一家公有制性质的小企业。


1968年,中专毕业的沈文荣进入了沙钢的前身——锦丰轧花剥绒厂,成为一名普通的钳工。


当时的轧花厂承担着沙洲县20万亩棉花的加工生产,规模能排到全国前列。然而,轧花厂每年在进行机械维修和技术改造、提升时都会遇到缺钢材的问题。于是,彼时的轧花厂决定自己“搞钢铁”。


沈文荣题字的沙钢广场与刻有“沙钢雄风”的石狮


沙钢集团控股子公司江苏沙钢钢铁有限公司官网显示,1975年,轧花厂自筹资金45万元创办了一个小轧钢车间,命名为“沙洲县轧钢厂”。建厂初期,面对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原辅材料等重重困难,轧钢厂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营大钢厂的夹缝中求生存。1976年8月,轧钢厂建设了第一个电炉炼钢车间,之后又相继兴建了二轧、三轧、机修和制氧等车间,并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即沙钢集团的前身。


《沙洲县钢铁厂简史(1975年—1984年)》记载,轧钢厂建厂初期,由于没有专业的轧钢工人,沈文荣就带着23名工人去其他轧钢厂学习轧钢技术,学习培训了28天,回岗就上岗操作,试产一次成功。


锦丰镇到处都是“沙钢”的痕迹


直到1983年,沙钢年产量还不到1万吨,生产有小圆钢、小螺纹钢、小角钢等七八种产品。整个苏南到处是类似沙钢这样的小钢厂,沙钢在钢厂林立的市场艰难求生。


1984年,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帅旗,被县政府任命为厂长。接过帅旗的沈文荣面对毫无竞争优势的困境,果断决策,主攻当时大钢厂不屑一顾的热轧窗框钢。


“窗框钢虽是普通钢种,但其断面比一般钢材复杂,而且规格有十多种之多,其中有两个规格的难度更大。一般的小钢厂轧不出,轧不全。而当时大钢厂轧制的是板材等主流产品,‘不屑于’干窗框钢这种产品。”上述沙钢老职工老孟告诉记者,“大厂不愿干,小厂又干不了,沙钢在夹缝中寻到了发展路径。”


沙钢集团官网有一份名为《沈文荣的钢铁梦》的电子画册内提到,1989年,沙钢的热轧窗框钢的销量和质量双双夺得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由4%上升至70%以上,为沙钢赢得了第一桶金。同时,沈文荣又将沙钢的家底砸进新产线中国。其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中国首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


1993年,沈文荣再度投资,用13亿引进了最新的短流程设备,即从德国引进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从瑞士引进了六机六连铸机、从美国引进了全连续高速线材轧机,最后让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了所有电器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建成了号称“亚洲第一炉”的90吨电炉。


一位熟悉沈文荣的人士表示,“沙钢集团的成功与沈文荣‘像铁一样强悍的性格’密不可分”。因此,在业界,沈文荣被称作“钢铁沙皇”。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沈文荣曾表示不在乎“钢铁沙皇”的称谓。对于上述称谓带有的“强悍”色彩,他表示,“强悍是存在的,但我是不断地在否定自己,30年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之中度过,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不会否定的。你是一把手,自己不否定,人家怎么否定你”。沈文荣补充称:“认真做事,低调做事,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不能否定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