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造神后毁神,姜萍背后的闹剧究竟在说什么?
2024-07-13 19:16

先造神后毁神,姜萍背后的闹剧究竟在说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 (ID:pku_csmr),作者:桃子,编辑:小鱼,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姜萍事件引发的舆论狂欢和消极偏见,指出社会中草根逆袭情结和阶层固化问题。通过分析姜萍事件背后的根源,呼吁回归冷思考。

• 💡 姜萍事件反映了社会草根逆袭情结和媒体制造偶像现象

• 🧐 文章探讨了消极偏见引发的舆论狂欢和毁神行动

• ⏳ 呼吁深挖姜萍事件背后的阶层固化问题,倡导回归冷思考

姜萍,一个寂寂无闻的中专生,17岁,却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联赛上脱颖而出,一战成名。而令人诧异的是,她生活的地方,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就读的院校,仅仅是一所不起眼的中专。


在组委会公布的决赛名单上,大多数选手都来自赫赫有名的清华、北大、浙大、麻省理工等名校,而她却闯进了12强。



于是,有人夸她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少女,有人赞她是身处寒门却涅槃重生的偶像。当然,也有人制造恶意,称“凤栖于梧桐便为凰,落入旷野便一文不值”,或者谩骂为“遗落民间的造假捞女”。


其实,姜萍事件引爆舆论,某程度上是反映了社会众生相。


一、造神在先:贫民窟的女数学天才


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上,姜萍是唯一的女生,是唯一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唯一一位进入决赛的中专生。这些唯一性,让她的故事拥有被“放大”的想象和期待;也刚刚好符合寒门子弟努力不放弃即可“逆天改命”的叙事脉络。


在被人们称作“关于记忆叙事的百货店”的《记忆之场》中,法国人皮埃尔·诺拉郑重地复述其同胞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话说:“默不作声的记忆来自跟它紧密相连的群体”,或者说“有多少个群体就有多少种记忆”。


“你只管把题写完,剩下的爹妈安排”。在寒门子弟的记忆里,阶层的撕裂感和割裂感无时无刻不在拉扯着阶层跃升的青年;权力支配下的社会流动让普通人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他们如同推着巨石上山却又每日落回山脚的西西弗斯,深入骨髓的卑微、渺小和人格的屈辱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姜萍的叙事不是这样,她像是一颗甜枣。从乡村到城市,向上流动不再是填不平的鸿沟;“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不再是一个向上流动的骗局;一朝跳龙门,靠的不是三辈人的积累,而是真真切切的寒窗苦读。


“‘草根逆袭’是国人永远的情结”。“每个草根天才的出现,都被视为庶民的胜利”。于是,姜萍成为了一个“神”,她有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完美形象,并撰写了“热爱与天赋战胜一切、普通人也能逆袭”的完美脚本,让“一副货郎担子起家”“英雄不问出处”的那些声音愈发响亮。


在充斥着媒体奇观的时代,普通人就这样成为被制造和掌控的对象,他们成为媒体文化的偶像式符码和日常生活中的众神。而新媒介尤其是社交媒体,其展示、传播、渗透的功能使之成为信息社会最有效的“造神机器”。


二、弑神在后:消极偏见构建围观盛景


从“众星捧月”到“众口铄金”,姜萍只用了几天。刚开始,人们赞叹“落魄宗门捡到绝代天骄”和“没落宗派出了个天选灵根”;到后来,人们开始无限放大每一点瑕疵,挖出疑似姜萍考试分数的成绩,质疑姜萍的一鸣惊人很有可能并不属实,猜测偶然间的爆火背后是居心叵测的炒作。但其实,这就是“消极偏见”引发的“毁神行动”。


波士顿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兼埃弗雷特·威·洛德杰出教师学者凯瑞·莫雷奇解释说:“来自不同实验室、理论传统和人员背景的大量研究都已证明,在多种刺激下,记忆和注意力都存在消极偏见。”


也就是说,相比于好的事情,那些负面的言论和行为更让人记忆深刻。与其承认姜萍“苍天不负有心人”,将其一锤定音,那些“学服装设计的中专生”“不擅长数学的女性”“数赛全球第12名”的刻板印象似乎更有流量,那些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学术诚信甚至更阴暗面的话题讨论似乎更有噱头,也更让人有想看的欲望。


狂欢不是供人们驻足观赏的,它甚至也不是供人们来表演的,它的参与者们置身其中,每人都过着一种狂欢式的生活。随着舆论不断发酵,人们开始了新的一轮“毁神”狂欢,公众重新审视,原先的赞美与崇拜逐渐演变为质疑与批评,原先的认可和鼓励逐渐演变为诋毁和妒忌。



正义的讨伐者、恶搞的跟风者、无意识的参与者,提高事件热度的网络看客,让“姜萍”在热搜榜上越靠越前,从“天才少女”反转到了“公开行骗”,一时间,姜萍的个人隐私被大肆挖掘并在网络上传播。这些泄露的信息包括姜萍的月考成绩、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等,甚至,连姜萍家的鸡都不放过。


乔治·奥威尔《1984》中的名言“老大哥在看着你”正在成为现实,无处不在的“老大哥”时时刻刻都在监视着姜萍的一举一动。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曾谈及:“八卦促成了小规模的人类合作。”可以说,“老大哥”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构建了一场围观的盛景。


三、回归冷思考:深挖闹剧背后的根源


闹剧之所以会闹,一是身处后真相时代,情绪永远先行;二是木秀于林,人们总是想围观摧毁;三是阶层流动不尽人意,寒门子弟再难出贵子。


1. 我们不是被操纵的砝码


当其在我们中国学界的讨论中被转译为‘后真相’的时候,其中所包含着对“真”的诉求层面发生了转换。以前的“真”是事实,是真理,是亘古不变的真相,现在的“真”是观众共谋的“真”,是观众想象的“真”,是观众认可的“真”。如果有人说,姜萍真的实力超群,网友们依旧会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相”,认为姜萍的实力是学术圈的造假。


但子弹,往往会飞一会。关于姜萍是不是“神童”和“天才”,是不是像北大韦东奕那样从小鹤立鸡群,是不是体制教育争抢的顶尖人才,是不是已经被高校破格录取,是不是一块能够被检验的金子,从来不是你我说了算,而是“真相”说了算。嘴上说着质疑,手里开始丢石头的我们,是否又成为了后真相时代被操纵的砝码呢?


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成为“事实化妆师”,参与事实的“塑造”,随意发表一些有失偏颇、未经证实的言论,当真相还没出现时,不如让信息“飞一会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成为“后真相”的推手。


2. 木秀于林,风不必摧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法国哲学家福柯根据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圆形监狱”提出了“全景监狱”这一概念。在全景监狱这种机制中,监视人的视线可以到达每一个被监视者的房间,而被监视者看不到监视人,因此被监视者的心中都会认为监视人是在场的。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如同一顶皇冠,虽是泼天的富贵,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进入全球数学竞赛12强这件事,让姜萍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和流量。虽然她没有消费这一波流量,但姜萍就读的涟水中专,一大早就有人赶来直播;姜萍老家,街头滚动播放大红喜报,涟水、淮安也忙不迭借势做起了文旅宣传。


而姜萍作为这一切的引爆者,自然被无限围观与扒坟,一旦围观不到什么看料,人们就开始用侵略的方式强迫当下的姜萍为年少的姜萍买单,开始讨论起当年写错的那个符号、做错的那一道题、曾经月考的成绩等,这些均被记录并且放上网络,供本场“注意力凌迟”所使用。


但或许,木秀于林,风不必摧之;行高于人,众不必非之。


记得丹麦电影《狩猎》中有这样一句话:“枪响了,你看见是谁开的枪吗?我看不清,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他在阳光之下。”普通人一夜之间被过度围观陷入困境的情形在网上多次上演,“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仅凭面目模糊、隐藏于匿名性背后的敌意,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对另一个普通人的审判和私刑,这是何等的悲哀!


3.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了吗?


华中农业大学11名硕博联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与易烊千玺相对的,是泯然众人的小镇做题家;知网不好接触,维权很难……这些热点的背后,是普通学子对学术象牙塔的失望,当利益链盘根错节时,普通人往往只能束手无策。


皮埃尔·布迪厄作为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师,曾将马克思的经济资本这一概念继续拓展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在他看来,一个人获得教育,技能和知识等资源的机会应当属于“文化资本”,而不是“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就是说,来自社会底层的子弟如要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只能寻求途径增加自身的文化资本。


所以人们才会想,“出人头地的姜萍成绩是否存在造假的可能”?因为,他们实在太害怕学术圈变成一个“污秽之地”;太害怕阶层固化,以至于寒门子弟上升无门;太害怕学术圈被权力和资本所笼罩,不再以实力论英雄……


目前,姜萍的百度词条都删除了,一方面可能是想保护姜萍,另一方面人们也怀疑是否是因为成绩造假?但不管怎么样,人们想追求的,无非就是学术圈的干净透明,无非就是在呐喊:实力是永恒的“王牌”。


总的来说,姜萍的人生,终究不会因为一次竞赛而彻底“逆天改命”;粗暴野蛮的舆论喧哗,也并不是一个小姑娘理应承受的;造神和毁神仿佛成了固定的流程,也成为一种新的暴力。


而关乎于她的一切,请交给时间来检验;关于制度上的变化,或许也会在这样一次次的撬动中,慢慢出现。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不打扰。


参考文献

1.汪行福.受诅咒的命运?——从自由公共领域到数字公共领域[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3):28-37.

2.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秋菊,朱良志.社会化媒体舆论失焦: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编辑,2023,(06):28-33.

4.李彪.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与治理范式新转向[J].新闻记者,2018(05):28-34.

5.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BillKovach,等.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 (ID:pku_csmr),作者:桃子,编辑:小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