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变坏是从吃瓜上瘾开始的
原创2019-10-31 16:28

世道变坏是从吃瓜上瘾开始的

作者 | 李双贤

题图 | 2017年央美毕业展“吃瓜群众”,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又陈潭泛起的“李小璐出轨”一瓜,时隔两年再次给了当事人的演艺事业毁灭一击。

 


“某商业大佬/流量明星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绿油油光溜溜的大瓜,身边围满了垂涎欲滴的老饕。”


卡夫卡《变形记》中这个极具后现代气质的情节如果搁在当代中国,或许是这样开头的。

 

资本主义对底层阶级的无情物化,在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了它的反噬。


近年来,公众对偷窥名人私生活近乎变态式的恶趣,兴起将公众人物“物化为瓜”的风潮,催生出一幕又一幕的当代“变形记”。 


1.造瓜记

 

人民大众是不搞创作的批评家。


“瓜”的传播效率和能量是满大街的软文所远不能及的,水温也的确是从内容生产者这端往下游传导的。

 

业内不乏靠“互撕”、“造瓜”,博取关注度的“媒体”和“内容创作者”。自诩“中国广告业的黑洞”的岳华平(伯爵旅拍和Boss直聘等洗脑广告的缔造者)就曾对外表示:

 

“没人骂你,没人说你,没文章黑你,那说明你不红。黑,也是流量。”

 

娱记、小报、公众号上“瓜”已是喜闻乐见,为了获得更大“行业影响力”,所谓的“严肃商业媒体”、“科技媒体”、“垂直门户”们,也没能抵挡住“流量的诱惑”。


一则除了标题外完全“雨瓜无瓜”的新媒体文章,同样斩获了十万加的阅读量


假如“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肯定也得益于“圈内好友”们极快的手机截屏和实时点评速度。他们围在这摩肩接踵围观人群的最里层,比肩 “业内人士”(友商、竞品)、媒体人、公关“朋友”。

 

一地鸡毛被清扫之前,这些截图、录音和小视频会经过分发、“售卖”与二次加工,转换成社交货币,给传播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流量收益。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科技门户双微负责人表示:

 

“我觉得被爆出来的‘瓜’,大部分都是当事人不care的,或者觉得有利于营销的,要不也不会被爆吧?”


最近发生的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与夫人朋友圈互怼事件,在此起彼伏的站队声中,下面这条微博显得尤其醒目。


数据来源:网易财经


人说名士风流。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侠客,受不了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一点点,只为消解一场误会,就敢提头来见。


反观诸位当代“名士”,两公婆拌嘴还不忘夹带私货——推广一下自己新的创业项目,顺势再刷一刷双十一的单量。


观众吃瓜吃开心了,演员损失了“一些面子”,镜头往后一拉,原来顶上还有一群赚得盆满钵满的操盘手们,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2.吃不完的瓜,躲得掉的套路


由于一小撮有心人的暗箱操作、推波助澜,吃瓜这个行为后知后觉完成了它的破壁之旅,不再仅仅局限于扒娱乐明星私生活,而是更多地和商业行为捆绑在一起。

 

公关界心照不宣的“反向营销”便是一例:

 

通过主动“消费”自己公司或相关人员的负面新闻(某些时候甚至是自导自演地“爆料”),确保剧情能成功反转的同时,还“能够强化用户的记忆,为品牌树立独特的产品特色、突破用户圈层”(语出自知乎企业号“媒介圈”)


譬如因为参演《中国有嘻哈》导师,而广受质疑的吴亦凡“大碗宽面”事件,就因为其公关团队的精妙运作,化“引号”为“书名号”。


“大碗宽面”从缠绕在吴亦凡头上的咒语变成了他打开新世界的密语,从一个网络流行梗变成了改变一个流量明星形象的作品。(详见虎嗅原创文章《吴亦凡大碗宽面发展史》


除此之外,在抖音上与“追星锦鲤”李雪琴的互动,引来一众“吃瓜群众”侧目的同时,也为吴亦凡打造出一个“亲民会玩”的新人设


只有精识时机、达幽究微的公关界导师们“旱涝保收”,默默将层出不穷的”造瓜事件“纳入案例库。


以“内容和形式的最大公约数尽可能广泛地收割流量”为行动纲领的“造瓜运动”,也在遭遇它的天花板。毕竟,本质上这一切就是一个成人版《狼来了》的故事。


当越来越多的造瓜套路变得可疑和易识破,吃瓜群众们将去到哪里满足他们的“果腹”之欲?


3. 瓜地下沉

 

大小商家对带货KOC的追捧正热,“私域流量”、“五环外下沉”等概念又催生了许多新创业项目——吃瓜群众们也迅速寻到最合他们胃口的“小品类细分瓜”即“素人瓜”

 

近年来,以朝阳大妈为代表的诸多“民间监察御史”群体数度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以“曝光渣男渣女大赏”为主要内容的草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兴起。


不用提金融圈人士睡前必看的“金融八卦女”,如果你对观摩当下年轻人的“爱恨情仇”情有独钟,下面两个日更的公众号或能满足你的需求。

 


流量喜人,就是鲜有人会点“在看”

 

这类“渣男渣女曝光平台”还拥有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艳羡的简洁商业模式:“发帖免费,删帖一万元”。

 

普通老百姓的瓜,只要故事足够曲折离奇颠沛流离,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是当心点进去发现其实是一个K歌麦克风的广告链接。

 


不由地想起葛优的那句台词:我又能看见了!这是爱的力量!

 

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口述回忆录里面,记录了这样一则轶事:

 

“大清洗运动”时期,居住在筒子楼里的居民彼此提防,生怕被对方抓到把柄。但人们又会有社交的需求,于是就互相偷偷往对方烧水壶中吐口水。”

 

中国互联网的指数式扩张,把最偏远崎岖的景观都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同时,人们也终于可以把他的口水吐得更高更远——和肖斯塔科维奇所讲述的那样,当事人并不会知晓你对他的烧水壶做过什么。

 

当人们对头部“大瓜”的兴趣日渐减弱,“瓜地下沉”也就顺势发生了。

 

4.吃瓜,谁不爱?


中国年轻人公认最酷的事情是“做自己”,但是在中国卖得最好的app是美图秀秀,鲜有人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长相。


一方面渴望个性、真实,一方面更想要活得光鲜、轻松,他们本是活在滤镜后面内心矛盾的一群人。


百度百科对“吃瓜”的定义是:“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搬好小马扎看着剧情数度反转。多么轻松,多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处世哲学。


在这些注定“被套路”的吃瓜活动中,难以诞生觉醒出具备独立思维能力的新青年,更多的还是出于消遣娱乐目的,“以瓜就饭”,一口一口吃掉忧愁的“社畜”。后者就像《加州旅馆》歌词里所描写的那样:

 

“任何时刻你都能办理退房,只是你却从不肯离开。”


只有等到地铁涨价的那一天,你才能真正理解申奥成功那一晚,北京人为什么那么开心。也只有等到哪天轮到你当落水狗,才能体会到被全世界嘲笑的感觉,会有多么糟糕——但在这之前,谁也抵挡不了吃瓜的诱惑。

 

小结

 

“全民吃瓜”的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公共话语正在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如果你现在搜索“吃瓜”,你既看不到“哈密瓜”,也看不到“绿宝甜瓜”。除了几条词条释义外,就是密密麻麻的吃瓜表情包和“吃瓜新闻”。

 

科学家说,正是因为“八卦基因”利于群体生存,故才被选择遗传至今。八卦乃人类之天性,本是无可厚非。


历朝历代, “伸直脖子看砍头”的人永远存在,爱看大人物被拉下神坛,爱看小人物倒霉落难……即使嘲笑完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变成瓜”的人。

 

是时候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提醒大家:

 

要多关心现实,多关心身边人而非那一小撮儿的“偶像”、“大佬”和“爸爸们”,要多去关心日常生活中那些没有被天鹅绒包裹住的部分。

 

毕竟更让我失落的是,真爱吃瓜的我,直到夏天结束,也没等到北京的西瓜像往年一样来一次大降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