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的成功,不仅要拼技术,还要拼“位置”?
2024-07-12 11:34

科技公司的成功,不仅要拼技术,还要拼“位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作者: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科技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地理位置,通过分析数据和研究结论,探讨了集聚效应和研发活动的关系,以及地理分散政策的影响。

• 💡 美国发明家数据分析显示研发活动集中度越高,城市生产率也更高

• 🌏 地理集聚效应在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上限,需要政府引导资源分配

• 🚀 城市群战略是推动区域发展和社会福利提升的关键举措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管理型”经济彻底转向了“企业家”经济,从制造驱动变成了科技驱动,从以生产有形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和知识为中心。


那些在创新经济上表现出色的城市/城市群赢得了人才与机会,并且由于“马太效应”,这种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其他不处于第一梯队的城市就没有机会了么?


不是的。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从一个相对理性的角度去认知:


  • 城市在科技领域的“马太效应”在数据上是如何体现的?


  • “马太效应”的聚集产生的效用是否会被其成本所抵消?


最近我们读到一篇NBER的论文,三位作者都是业界牛人:Jonathan Gruber、Simon Johnson、Enrico Moretti,分别写了下面三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在美国创新经济学界很有影响力。



这篇论文对知识经济中的地理集聚效应做了一个量化的分析,这个分析从某个角度回答了之前提出的问题。


论文下载地址: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30416/w30416.pdf


三位作者从美国专利数据库收集了美国各地发明家的数据,涵盖了1971年至2007年间的109,846名发明家以及他们的专利产出。这些发明家分布在895个不同的集群中(179个城市×5个研究领域)


“集群”的意思是同一个城市中同一研究领域的发明家的集合。例如,一个集群可能是硅谷(城市)的计算机科学家(研究领域),另一个集群可能是波士顿(城市)的生物技术科学家(研究领域)


图片仅供参考,类似这样的概念


那怎么衡量产出呢?


GDP是一个指标,不过影响GDP的因素有很多。


更简洁的一个指标是:专利。他们将发明家的生产力定义为一年中产生的专利数量。这是衡量发明家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一个直接指标。然后使用回归分析来研究集群大小和发明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而研究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特别关注了科学发明家(inventor)从一个集群搬到另一个集群时生产力的变化;还研究了研发成本如何随着集群大小的变化而变化。这包括分析在不同城市进行研究的成本,如工资和房地产成本。


通过这种方法,论文量化地分析了这些话题:


科技集群的规模,集群在这些年间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发明家的生产力,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与成本因素相互作用的。


以下是我们提取出来的3大结论。


一、研发活动的确在日益集中


截至2009年,计算机科学排名前10位的都市区拥有美国科学家总数的70%,半导体领域的科学家占79%,生物和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占59%。


即使互联网的发展能让人们远程工作,但是这些科学家们还是喜欢扎堆,地理集中度明显高于1971年。


最近,随着新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我们看到AI产业更是越来越集中了:


福布斯发布的人工智能50强名单中,上榜的43家美国公司仅来自四个州,其中加州尤为突出,拥有高达35家公司;



根据来自Lightcast的2023年1月至2023年5月的职位发布数据,仅六个都市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洛杉矶、波士顿和西雅图)就占据了全美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职位发布的近一半(47%)



种种事实都说明,与传统产业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地理集聚的内在属性。


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早期阶段,更“需要”公司们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公司的聚集不仅为公司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而一旦一个城市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创新人才和创新的公司,它的经济会产生变化,使其对其他创新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形成马太效应,聚集度也会更高。


二、研发活动集中度高,城市生产率也更高


这第二个结论也是一个非常直觉的结论。


在创新领域,公司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单个人才,还取决于周围的整个生态系统,特别是人才生态系统。


比如,一个纺织厂的搬迁很容易,但一个生物技术实验室就很难挪地方,因为你需要迁移的将不仅是一个公司,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上下游供应链、法务、专利、学术、金融等等,这些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


此外还有人才的外溢效应,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一个寝室的全都保研了”,“你坐在高绩效员工旁边你的工作效率都会变高”。


论文中也列举了罗切斯特Rochester的例子:


罗切斯特曾是一个高科技集群,但由于城市的纳税大户柯达公司没赶上数码摄影的浪潮,这个集群遭受了重创。


随着柯达的衰落,罗切斯特的整个高科技集群也逐渐式微,人才流失,溢出效应降低,其他非柯达的科学家的生产力也大幅下降。


三、集聚程度越高,研发成本上升得越快


论文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聚集在何种程度上才是最有效率的?


经过数据分析,他们发现:


对研发集中度处于中低水平的城市而言,聚集的收益远超过成本,也就是引入新的科学家带来的生产力收益远大于相应的成本增加;


但在波士顿和旧金山等具有最高集聚度的城市地区,成本的增加几乎抵消了生产率收益的增加——更多科学家是会带来更高的生产力,但其成本增加也迅速攀升,总体来说收益不是很大。



他们对此的解释是:


一方面,在已经有大量科学家的地区,每增加一定比例的科学家,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可能会递减,因为最有效的合作和知识共享机会可能已经被充分利用。


另外一方面,对于办公空间、实验设施等资源的竞争也会推高成本,还有包括住房成本,交通、教育和其他服务的成本。随着这些地区人口的增加,资源可能变得更加有限,进一步推高成本。


从经济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边际效应递减的表现。


四、地理分散政策


既然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上,肯定有一定的政策导向。


的确,美国政府的一个政策就是:地理分散政策


首要的原因是公平


一方面,政府确保资金/支持不仅流向科技发达的大都市区,也要照顾科技基础较弱的地区。另外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又充满了偶然,影响着每一种产品和服务,颠覆每个行业,重塑商业图景。这种“广撒种”的行为能给各个城市一次又一次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其二是风险的考虑,如果天灾人祸发生在极少数、高度集中的地点,可能会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更分散的技术中心可以作为对冲,让整个网络更具韧性。


其三是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研发投资太过集中,美国公众已经不满了。所以即使地理上分散R&D投资会带来当前的一些效率损失,但通过提高公共科学支出的支持水平,未来能提高整体效率。


于是,我们看到:


在2023年10月23日,拜登政府宣布了31个特定的新兴战略产业集群(美国版的“高新区,创新高地”),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潜在投资,推进当地的深度创新,扩大当地先进产业的规模。


https://www.eda.gov/sites/default/files/2023-10/EDA_TECH_HUBS_Phase_1_Fact_Sheet.pdf


而31个集群不仅局限于沿海的技术重镇如湾区、西雅图、纽约,它们也在美国的其他地区参与并推动技术的前沿发展。


在AI行业的发展上,美国也采取了一定的地理分散政策,使得美国能“AI共同富裕”。因为它认为:不平衡的分配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导致某些地区的经济停滞。


方式就是——为各区资助AI研究等。比如自2020年以来,NSF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建立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分布式网络。


五、对我们的启发


这篇论文从数据角度论证了一个点:


集中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也是有上限的。


那我们就不要集中了么?


当然不是。


我们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毕竟,很少有城市能像硅谷一样有那么高的集中度,很多城市都是处于科学家“多多益善”的阶段,事实就是创新经济往往在集中的环境中更为高效,在没有自然形成的集群的情况下,集中是提高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关键。


政府和决策者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仅仅是引导)资源向特定地区集中,以促进特定行业或技术的发展,而不是分散。


伦敦的城市发展历程提供了关于城市集聚与分散的重要洞见。


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试图将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建立了许多卫星城市,如Milton Keynes。然而,这一策略最终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规划者低估了大城市在新兴产业(如金融、科技、创意产业)中的人才集聚优势。


2004年,大伦敦政府(GLA)发布了新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尊重市场和人们的选择,回归市中心的密集、竖向发展,结果就是大力促进了伦敦创新经济的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经济集中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效率提升,但也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环境压力增大和生活成本上升。


所以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和技术集中之后,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福利角度考虑发展策略。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主要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北上广深)基础上,还需要推进城市群战略的原因。


城市群通过整合多个城市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实现更广泛的区域发展。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压力,还能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福利提升。


我国经济学家周其仁有一个观点——中国政府有一个核心使命,就是把这个国家的十几亿人拢在一起,不让它散摊子,然后构建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城市群战略正是这一愿景的体现,它通过高铁和城际交通的完善,实现了“一小时通勤圈”,促进了城市间的协同流通。


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全面形成“两横三纵”格局


在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通过人口自由流动和土地改革,我们正努力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实现更有尊严、更高品质的生活。


对于非中心城市,专注于培养细分产业的能力至关重要。


以株洲为例,作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株洲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和生产体系,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此外,株洲还是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集群。


城市集聚与分散的策略既要考虑经济效率,也要考虑社会公平和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作者: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