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做書(ID:zuoshu2013),作者: 竹光侍,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和微博一定被《来自读库的求助》刷屏了,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深藏不露的读库死忠粉。
“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读库在北京郊区的库房面临搬迁,因此需要筹措一笔资金保证迁移顺利完成,同时还要“腾空至少三分之一、最好一半以上的货位”,以保障顺畅周转。
“从不张口求人”的读库君(老六)希望广大读者“把您的书房变为读库库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降低库存。作为回馈,“八百年不打折”的读库决定全线图书八折销售。
读库的求助信一经发出,先是在朋友圈迅速扩散,再通过姚晨、马伯庸、陈晓卿等文艺意见领袖的微博转发,“自来水”的全网安利,遂出现了“读库有难,八方驰援”的盛况。
天猫旗舰店订单一日增长50倍,“书迷”们如此之热情,以至于读库不得不发出呼吁:不要为了帮助我们而刻意下单,人为制造消费需求。
这次事件被媒体称为“人人都能消费的起的英雄主义”,毕竟这两天“有难”的不止有读库,还有即将撤店的单向街爱琴海书店,以及被迫歇业的老书虫书店,在书业的凋零之秋中,这几片叶子沉重地落在人们的心头。
帮助读库不仅是一种情怀消费,也是一次集体心血来潮的文艺信仰充值。虽然这样的“拯救读库大作战”不可能演变成为日常性消费,也无力消化可能会吞噬掉出版业未来的更大库存。
相映成趣的是,其他出版品牌正在为电商平台低至五折的促销活动摇旗呐喊。当图书在注意力经济中越来越边缘化,除非“求助信”这样的非常手段,否则出版方的微弱声音很难被听到,满减大促是它们“流血”换来的关注机会,并不一定是被绑上战车。
读库只用两成折扣就引发全网买爆固然令人艳羡,它的成功却是无法复制的,毕竟不是谁都有老六那样文化圈深厚的人脉。更重要的是,读库轻易不打折,不参与满减,不随电商指挥棒起舞的“代价”是其他出版商无法承受的。
公众号“夏日星”在《真的都想做成读库?我看未必》中就认为,读库这种平装本原价销售的策略只适用于小众产品,是大众出版社所模仿不来的。“做好书,等着读者来发现”与大众市场做书完全是两个逻辑。
去年7月,读库小报曾经用一篇文章解释了《读库的书为什么不打折》,其中提到:
渠道方面,除了《读库》杂志书通过出版社给电商供货之外,读库图书不给电商供货,所以就不必参与电商平台统一的“大促”,不必承担账期的压力,以及大量的、让人心疼的退货。当然,也享受不到电商平台带来的流量。同时,读库给线下实体书店供货是现款不退货的政策,而且折扣相当高。于是,好多书店都见不到读库或读小库的书。
所以,读库的书主要靠自己网店直销,夏日星认为这样不可复制的销售模式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读库MOOK用来吸引固定粉丝,然后读库再向这些有固定取向的粉丝兜售产品。不仅如此,MOOK还为读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选题和内容。
然而,读库凝聚起的万千粉丝虽然推动着它走过14年,却无力支撑起从“小而美”走向“广而全”的更大野心。
历史掌故、民间口述、艺海钩沉——早年间读库的选题打着老六个人趣味的深深烙印。近些年来,读库的关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前沿科普、御宅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这是老六有意带领读库及其追随者的自我突破。
同样,在图书出版方面,除了最具读库气质的主题之外,读库也开始涉足科普、商业、设计、传记、游戏等更多领域。
正如读小库的目标是“帮助小朋友架构起基本的知识框架,搭建起比较符合人性的三观”,读库同样有着引导粉丝不断拓展新知,一同成长的“野心”,为此不惜告别“小而美”,拉伸出一条不亚于大众出版机构的产品线。
然而,因为读库的人文气味追随至今的粉丝,并不一定能够接受和消化这些选题,MOOK中一篇文章的深度对他们来说可能已经足够了。更何况,在这些领域,读库的内容不具备“独家优势”,读者有更多的选择。
在这些领域,读库应该走出粉丝群体,去获取更大规模的读者。实际上,读库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与MUJI BOOKS的联动,御宅学系列与游戏媒体的互动,然而由于主要渠道仍靠网店直销,读库很难触达更大范围的目标受众。
不仅如此,选题上的“自由任性”,装帧设计上的“知识分子气”固然会让粉丝倍感亲切,却也成为读库获取更多读者的障碍。
此次全网刷屏虽然可以让读库一时“出圈”,然而面对已然过于庞杂的产品线,想要下第一单的新读者大都感觉无从下手,尤其是读库的图书有自己的分类方法。
从某种角度来看,读库的“野心”和得到有相通之处:打造一所通识学院,两者有着相似的天花板,那就是一路追随而来的粉丝的消化能力。只不过得到更像是一个大众化出版机构,也在通过亮相《奇葩说》等方式努力抬高天花板。
作为中国出版业特立独行的“孤例”,坚挺14年的读库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做书一事上也树立了同行难以企及的标杆。希望此次“全网买爆”能够成为读库实现更大“野心”的一块跳板,帮助它离百年老店的梦想更近一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做書(ID:zuoshu2013),作者: 竹光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