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玲
当骂滴滴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时,滴滴也陷入了一种无底线的自卑之中。
11月7日晚,滴滴发布《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我们决定调整顺风车试运营规则》,将男女性用户的服务时间统一在5:00-20:00。11月6日晚,滴滴总裁柳青刚刚为此道歉。
柳青道歉的原因是:“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性用户不太好用”“给朋友们添堵了”。
因为产品不好用而道歉,这是第一次。在滴滴淡化商业与产品逻辑而越发谨小慎微地强调安全时,这个道歉无论对谁都显得尤为无力,包括滴滴自己。
晚间8点后不对女性提供服务被田园女权冠之以“宵禁女乘客”,可能滴滴顺风车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这么大的权力,少提供3小时服务就能宵禁了女性用户们。不仅是嘀嗒顺风车和哈啰顺风车要哭晕在厕所,网约车和公共交通工具,也会为自己的无用感到难过。
强卖不行,强买当然也不行。滴滴顺风车本质上是信息撮合平台,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它有自己制定平台规则的权力,也有权力在基于商业利益下找寻最保险的运营方式。并且,如果这个规则是基于人道主义的安全保护,就更无可指摘。
不出意料,滴滴再次屈服于舆论的“霸凌”。7日晚,宣布将男女性用户的服务时间统一。如果有男权主义者,现在应该也会旗帜鲜明地反对滴滴,剥削了其本应独享的3小时服务时间。
现实很魔幻,滴滴在胆颤。提醒一下,作为曾经顺风车运力的主力军,超3000万运力消失对行业的重创要怎样弥补,市场规则要怎样重新建立,滴滴你想好了吗?
大胆改革,小心试探
距离下线一年又两个月,滴滴顺风车再度回归成为大众的焦点。
11月20日起,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将陆续进行滴滴顺风车的试运营服务。前四个城市20日上线,后三个城市29日上线。
顺风车安全事件暴露出的客服应急反馈和司机审核机制两大致命缺点,前者早已在一年时间里反复打磨整改完毕,后者则在此次新上线的顺风车平台有所体现,滴滴称,“除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之外,引入了失信人名单筛查,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在历次安全事件中充当迫害者的司机,是整改的对象。而作为能筛选问题司机的工具,第三方征信的获取难度也被摆到明面。
“由主管部门设立和维护的个人信贷和信用数据库目前仅向信息主体本人和部分金融机构开放,滴滴顺风车作为信息服务平台,不是信用记录的信息主体本人,也不是金融机构,并不能接入。”
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历史的人可能深有体会,第三方征信发展的僵局以及互联网巨头面临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将信任值升级为行为分,建立自己的征信系统无疑是省钱又保险的选择,毕竟指望别人不仅需要钱,还要看政策的脸。
但征信系统建立并非朝夕,滴滴也发出了求助信号:“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方式,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
此外,滴滴顺风车还永久下线了个性化头像、性别、长文评价等涉及到用户隐私的一切敏感信息;合乘前车主需经过人脸识别,司乘双方上车前均需进行信息核验;长距离出行场景下,会增加车主人脸识别次数、提醒用户设置紧急联系人、自动对行程进行录音等。
一个有积极意义的策略是,滴滴顺风车在试运营期间取消信息服务费。这意味着,乘客给多少,司机就拿多少。2018年,滴滴顺风车拥有3000多万春节跨城运力。虎嗅此前发布的《顺风车没有春天》下,用户反映滴滴长途顺风车抽成甚至超过40%。
滴滴将顺风车如此强大的营收功能暂时下线,不管是出于讨好用户还是争夺市场的考量,都难掩这一行为的本质是不自信导致的小心试探。而这个试探带来的必然结果是,顺风车领域的又一场补贴大战或将拉开。
此前业内人士告诉虎嗅,目前顺风车的获客成本已经非常高昂,获得一个有效司机需要500元,乘客也要300元。滴滴顺风车消失的日子,哈啰顺风车和嘀嗒顺风车虽然没有撒钱吃掉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面对战火复燃之势,谁都不会坐以待毙。
一个充满变数的顺风车市场即将到来。
为了道歉的道歉
11月7日,滴滴在《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我们决定调整顺风车试运营规则》中,“深表歉意”和“诚挚的歉意”来回切换,甚至还为“方案公布前,没有就这一规则面向公众做评议讨论,没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而道歉。
让滴滴姿态低到尘埃里的,是KOL掀起的滴滴限制女性自由的言论。
广为人知的是,一名女权主义KOL在微博写道:“滴滴的逻辑是,如果女性夜间使用顺风车不安全,就禁止女性使用。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女性在夜间出行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出行,如果女性出入娱乐场所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娱乐。”
很难想象,滴滴如此谨小慎微的试探会遭此一雷。《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由“试运营城市名单”“核心问题及产品方案”“试运营方案”“注意事项”四部分组成,一千多个带有谨慎和试探的字里,引爆舆论的却是一个补充内容“(女性5:00-20:00)”。
将不提供服务和禁止混为一谈,将一个选择与唯一选择混为一谈。甚至想打破商业规则“强买”服务,这显然脱离了产品与运营层面的理性探讨,也无助于顺风车行业的整改与后续发展。
如果女性少了3小时服务时间就定义为侵害女性应享有的服务,后面限制司乘订单在50公里以内,滴滴对全部用户都有限制,岂不是有反社会之嫌。用户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上,难道没有人告诉那位女权KOL:在没有滴滴的日子里,嘀嗒、哈啰等顺风车一直能那所谓的“宵禁时刻”里正常使用。
滴滴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有自己制定平台规则的权力,也可以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选择最保险的运营方式。再加上,上述措施是以保护用户安全为前提,更无可指摘。
但魔幻的是,柳青为这种滑稽的指责道歉了,滴滴也在第二天改变了运营时间:对所有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都变成5:00-20:00。由于个别女性用户对服务时间提出的质疑,男性用户的服务时间也相应遭到削减,事态的发展让人越发看不懂。
从商业角度看,顺风车安全事件过后,滴滴一味的妥协和唯用户至上的原则,已经压倒了一家商业公司运行的基本准则。例如在某期滴滴评议会中,议题是“男性开顺风车需要女性亲友担保吗?”
且不说这种民主的意义,如果滴滴作为一个专业运力平台不能作出专业的判断,那滴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用户为什么要信任滴滴?
滴滴需要让用户明白:平台提高安全系数是必要的,用户提高安全意识也是必须的,但100%保证不出意外是不可能的。试问一句,如果滴滴能做到100%保证安全,还要派出所干嘛?
再者,滴滴多起安全事件之后,不仅是顺风车,整个网约车行业也从快速增长的状态下急速刹车。滴滴需要拾起的是身为独角兽的自信,牵头重建行业的规范,而不是陷于用户态度的循环试探中。要知道,用户只会用脚投票。
拜托滴滴,别再道歉了。安全这件事上,用户需要的是专业,不是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