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漂10年,我成了县城最难嫁的那批人
2024-07-17 19:50

沪漂10年,我成了县城最难嫁的那批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 (ID:liepinwang),作者:狼女Canamy,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讲述了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后回到县城相亲的困境,描绘了北上广的都市丽人们在婚恋市场中的挣扎和焦虑。

• 💔 大城市成功人士回到县城相亲的困境

• 💼 简历式相亲的新兴趋势

• 💑 女性在现代社会对婚姻和伴侣的态度变化

沪漂姜戎在上海工作多年,算上读书,她离开家乡整整十年。目前的她事业上开始小有成就,世界500强公司工作,年薪50w+。


从小镇做题家到陆家嘴金融工作者,姜戎的升级打怪之路虽不算是拿了爽文剧本,但目前的工作至少是读书时代憧憬过的职业状态,在追梦这道题上,姜戎觉得自己至少完成了80分,但卡在面前绕不去过去的另一道难题,是结婚。


端午节,父母就给她推荐了好几个相亲名单。再过几个月姜戎就要29岁了,30岁年关卡在面前,一种来自父母的“中国式焦虑”似乎无法避免。


而像姜戎这样的群体,大概是县城里最难嫁的一批人。她们是北上广的都市丽人,个人小有成就,在大城市是“高学历、500强、年薪50W+”,但回到县城就是:开货车老李家的二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工。


自己按照大城市标准打拼出来的个人价值,在老家相亲市场的重新评估下,竟被瞬间贬值。



身份感的落差,频频刺激着代际间的矛盾,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横跨万里,阻隔着父母辈和子女辈的交流。


复旦大学的孙沛东曾在其著作《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一书中,以上海相亲角为研究对象,并提到这一现象背后的“中国式焦虑”。在作者看来,上海相亲角许多父母发出的“谁来娶我的女儿”这一呼号背后,是父母们难以排解和按捺的“中国式焦虑”。


除了上海相亲角,在中国这片辽阔土地上,如果想了解当代婚恋情况,真正要投视的群体,是县城里疯狂相亲或被相亲的人。


一、县城相亲小饭桌


宋欢欢北漂多年,曾以为自己也会像电视剧的主角一样,经过多年拼搏中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三十而立,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环境的变化,她才发现自己永远都在出人头地和平衡生活中来回挣扎。去年,宋欢欢离开了自己工作5年的公司,想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


“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爱奋斗,也不再相信爱拼就会赢的鸡汤口号”,她回到了家乡,还没想好要做什么,也没想过就此在家发展,只是想歇一歇。没想到刚回家里,家里人就半推半就陆续开始给她推了对象微信了。


尴尬的年轻人


但凡宋欢欢表达出不愿相亲的想法,就会被母亲来一顿“单身有罪论”的输出。


最开始,是每个月4—5个陌生人的微信介绍,然后根据条件匹配和聊不聊得来再决定是否见面。后来,也有媒婆直接约小饭桌的。


“有一次,我最终拗不过去跟一个男生约了一个下午茶,细聊后我发现他就是很想找对象,而且没有标准的人,而且通过谈他的工作情况,我就能判断一路子的人。具体是为什么,我后来跟爸妈说了一句他们也许听不懂的话,我说这个男孩的上进心决定了我们应该不会有下文。”


这半年,宋欢欢累计被推荐的男生名单大概有50个不等,为了推脱,找了很多借口。父母觉得她不知好歹,人家家里资产丰厚,有些家里关系硬,你连机会都不给人家,未必愿意来相亲。甚至在今年的相亲对象中,还出现了“二婚带娃男”的选项。



在小县城里,女性大龄未婚仿佛是一种原罪,对抗父母权威则罪加一等。老一辈们的经验之谈,三姑六婆的唾沫星子,街坊邻居的戏谑寒暄,来自熟人社会的全方位审判,杀伤力堪比网络暴力。


夸捧的父母


和宋欢欢有一样经历的还有华鑫雨,不同的是她对相亲的接受度还好,或者说抵触程度没那么高。她觉得,这些从传统文化延续下来的现象,多去看看也好,甚至在饭桌上突然认识了父母的新一面。


“一顿顿小小的相亲饭,我发现父母的夸夸能力竟这么强。从小到大,夸我的词屈指可数,处处扫兴,活了二十多年,头一回看到了爸妈的气氛组实力,当然还有夸夸能力,哪怕只是个歪瓜裂枣。”


华鑫雨提到,父母会在桌上有策略地追问男生一些信息,媒婆也是暗语暗戳地在撮合,“属于八字都还没一撇,长辈们就好像把家世、房子这些无关幸福感的东西谈清楚了。”


过时的媒婆


气氛组除了父母,媒婆也很重要。像五一期间火了的王婆说媒,可见优质媒婆是市场刚需,但很多媒婆只把当成生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日渐下滑。


“媒婆说那个男生有房,实际上,那房子是他弟弟在供。但媒婆不管三七二十一,似懂非懂就说是男生家里条件不错,年轻,有车有房。很多做媒婆的,对工作信息、房子车子这些信息是没有判断能力的,而为了撮合一单买卖,他们用尽技巧的模样真的很尴尬。”


阿齐说到自己参加过最值得发笑的相亲饭桌,媒婆仿佛就是来吃饭的,介绍人的,赚点红包,没什么技巧,对男生提供的信息也没有判断力。


不过媒婆的视角也吐槽年轻人的市场难做:“成功率高的是二婚群体和中老年人,他们有明确的需求。最难的是年轻群体,他们没有恋爱经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被包装的相亲市场,被拍卖的“年轻人”,成千上万个“县城相亲小饭桌”,更见百生百态。


二、玩起简历式相亲


在不可调和的代际矛盾中,年轻人开启了一种新方案——简历式相亲。


去除繁琐的自我介绍、攀谈约会等流程,简历式相亲只有一个步骤,就是添加对方后发去一份PDF,合适就约二面,不合适只需扣1表示已阅即可。


(社交媒体截图)


至于如何写好一份相亲简历,和职场简历一样,看似没有标准答案,实质上也有套路。如果自己不懂,年轻人甚至可以找一个从业多年的资深HR来帮忙优化。



民间甚至还流传起了像求职简历的标准化相亲简历模板:


解读相亲简历,同样有着门道。“看排版样式,可以看出对方审美;看个人爱好,即可看出对方的心智;至于判断是否门当户对,不只是看学历和工作背景,更要看对方怎么写自己的三观自白。


分析相亲简历的时间久了,有人甚至比HR看人都还专业,仅凭口吻上的蛛丝马迹,就能看透缘分的尽头在哪里。


如此一看,搞个相亲简历,比媒婆的效率更高,而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找到良配的能力取决于自己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这事可能还靠谱一点。


但这种相亲方式是否真的能“更快、更好”地找到匹配对象,还有待观察,而这一现象的诞生也恰恰体现了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们在择偶、婚恋上的难点。


三、大城市职场人找对象难在哪?


第一难,是时间。


大城市关注节奏、效率,哪怕是你在相亲市场里好不容易相中一个合适的,也很可能在奔腾汹涌的大城市节奏中抛之脑后。没有时间维系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没有时间进一步沟通,就更别说认认真真来一次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恋综节目,在节目里很合适,回到现实生活中却不能走下去。归根到底,时间。


我有个大学同学小新,是柳州县里的,现在在深圳工作。她说,在深圳,周围35岁左右不结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女性,一抓一大把。她倒是不着急,但每次春节一回县城,家里面给的压力就很大,不过只要再一回到深圳的工作环境,大家眼里只有搞钱,根本没有人会催结婚。


所以,除了时间,刚需感也是一个难点——大城市的人对伴侣的刚需感也没有那么强。


凤凰网《旅途》纪录片中,35岁的受访者小糖阐述择偶上的难题:“帅哥不可能找我,丑的下不去嘴,有钱的我没法因为钱天天仰慕他,没钱的我不想让他花我的钱,年龄小的他可能当下喜欢姐姐,年龄大的我觉得他老”。


这番话一出,评论区炸锅,不少人斥责女孩挑三拣四,然而当我们看看她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状态,就不难理解了:她是一名都市白领,有着稳定的工作,如今买了一套价值300万的房子。


她也曾尝试多次相亲,她遇到过“离谱”男,“吃饭到一半不打招呼离开,把我拉黑了”;也遇到奇葩男,“第一次见面就对我动手动脚”。


表面上看或许会斥责这个女孩的条件多多,但细想一下,正是因为择偶这件事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成为女性的一个刚需选项。当一个女性可以提出如此多的条件时,证明她不做这个选择、得不到这个结果也不会构成生存问题。那么当她在社会上可以自给自足,敢背上300万的房贷给自己一个家,试想下能打动她的还有什么?


除了刚需感,安全感大概是女性相对男性的另一难点。


2021年底微信上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相信能投身一段持续终身的亲密关系,对唯一的伴侣保持忠诚。具体而言,44.4%的受访男性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受访女性中给出肯定答案的比例为30.4%,更高比例的受访女性对此表示怀疑或拒绝。


而对所谓“剩女”之类的称呼,现代人也似乎有了新的理解:这归根到底是被社会建构的一个伪命题,“剩女”话题的盛行,彰显了作为规制手段的婚姻和家庭的权威,但这种权威在现代社会不起作用,甚至逐渐崩塌。


北上广的都市丽人们在相亲市场的困境:一边是看不上的县城,一边是够不着的北上广。把希望寄托在老家的特种兵相亲局上,不靠谱;在2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城市里,找到那个完全合适自己的人,也很难。


“其实我知道自己回老家不一定能找到对象,而且在深圳,我时常觉得自己不需要一个对象”,小新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 (ID:liepinwang),作者:狼女Canamy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