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选角行业:做得出好角色,却养不活自己?
2019-11-14 16:29

揭秘选角行业:做得出好角色,却养不活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youhaoxifilm),文:符琼尹,编辑:何润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每当一个艺人凭着角色突然走红,回看最初TA被选择的原因,就总带着些“天选之子”的神秘色彩—


倪大红凭着“苏大强”火了,《都挺好》导演表示“剧本还没定,就定下了倪大红”;王一博因“蓝忘机”成新晋流量,《陈情令》制片人则说“当他走进来的那一瞬间,我就觉得他是蓝忘机”。难道缺少了一双天赐的慧眼,一个好角色就注定遇不到那个最合适的演员?


其实不然。毒眸发现,看起来像“玄学”的选角,事实上是一门复杂的创作。以至于,选角已经独立成为一个行业,他们与资方、制作方一同举行圆桌会议参与角色选取,是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幕后人员。


好莱坞选角导演马里昂坐在众多演员照片中央


这些不可或缺的选角主创,在剧组被称为“选角导演”“演员副导演”“演员/艺人统筹”,一度被“睡演员”“克扣片酬”“收取灰色收入”等污名所笼罩;如今,他们更想被看成专业的“选角主创”—在好莱坞,这是一个“魔术师”一样能改变演员或者IP命运的重要存在。


然而,毒眸走访了多家头部选角工作室,并采访了部分制片人后发现,中国的选角导演行业似乎还有着“污名化”的刻板印象,与好莱坞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在今年,一些好的变化正在发生,选角主创的价值也正在被观众发现。


选角主创,幕后推手


一个角色是怎么样匹配到具体演员的?”选角”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后来被市场验证为成功的选角是什么样的?这是毒眸第一次到选角工作室采访时,心里涌起的疑问。


“遇到难题了。剧本有一个角色,要40岁左右的硬汉形象,又要带着点精致和小家子气的。怎么选?XXX我觉得挺合适,但是没档期了。”一位选角导演推开会议室的门,一脸忧愁。当毒眸采访结束要离开公司时,发现几位选角导演仍在会议室中,有的在沉默地抽烟,偶尔提出一个名字;有的则在电话中与经纪人沟通,试图调出合适的档期。而会议室的黑板上,已贴满了演员的照片。


这是一个在选角工作室常见的场景。CD HOME创始人魏伟告诉毒眸,在项目开机前,选角工作室一般需要两个月时间来定下所有的演员。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CD HOME遭遇过筹备期最短的一次,只有两周。浩瀚星盘创始人公钰涵还补充说,类似《如懿传》这样大体量的项目一般还要更长一些。


选角工作室里,摆满演员照片的长桌(图片授权自CD HOME选角导演冯雷)


对于选角主创们来说,思考合适的演员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创作。“简单来说,首先是通读剧本,然后在表格里列出其中每个角色有多少场戏、性格特点是什么,再根据我们的经验去思考哪些演员最合适这个形象。形象的‘准确度’,是我们专业的基础。”


一位资深选角导演告诉毒眸,“而这个‘准确度’也会经过很多场会议讨论,最后为制作方、资方提供3-5个备选。”有时候,选角主创们还会为角色写出人物小传,写出它的前世今生,以确保“准确度”。


此外,选角主创们还要琢磨如何给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选择。比如,同人星光在《恋爱先生》中为靳东搭配了李乃文。此前多为严肃正剧形象的李乃文,在剧中饰演起了靳东的合伙人—一个久经情场,总是没个正经样的恋爱达人,最终成了剧里的笑点担当,为该剧增添了不少喜剧效果。或许是因为配合的效果良好,靳东后来主演《如果岁月可回头》中又与李乃文做了搭档。


《恋爱先生》中的李乃文


有时,选角主创还需大胆跳出原著设定,寻找“神似”而非“形似”的演员。


比如,在《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王胖子一角上,魏伟就遇到了难题:“所有在同类竞品中出现的王胖子都不能用,但圈子里也就这么多胖子,跟人物属性能够贴合的更少了。”


而当魏伟提出身上气质相符、且颇具演技的赵达时,遭到包括导演孔笙在内的多数人的反驳,“他那么瘦,怎么演胖子?”,魏伟坚持道“别急,我们也都合作过,就想想他身上是不是有那股劲,我们可以让他吃胖。”最终,赵达饰演的王胖子也成了不少剧迷心中“最好的王胖子”。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赵达饰演的王胖子(图右)


大部分时候,选角主创们的创作都是“带着镣铐的起舞”。


“比较现实的问题是项目的预算,”上述资深选角导演补充道,“我们需要在预算范围内配合准确度去找合适的演员。”有知情人士告诉毒眸,今年一个较有知名度IP项目临时更换了选角团队,是因为想以4000万的片酬包下该项目的数量众多的演员,与IP量级相比预算较少。于是便与原定的选角团队中止了合作,以寻找收费更低的团队。


将预算范围内的演员确定完毕后,更难定下的一关是演员的意愿。大部分演员需要试戏后再最终确认,而部分已有一定知名度,或者选角主创们较为了解的演员,则可以免去试戏环节。


有时定下的演员也会因为档期冲突而拒演。“前几年行业浮躁的时候,常常就是哪里给的钱多就去哪里,有时合同马上就签了都能反悔。”一位选角导演说到。


开机之后,选角主创们的工作任务会变得更重。


魏伟对毒眸说,某剧的选角导演开机后平均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选角导演们一边要协调每天演员的档期问题,一边解决新演员、群演的劳务问题,


“前几年行业浮躁的时候,轧戏是常见的事儿,从主角到配角都在轧戏。开机前能把所有演员都定下来,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体量大的项目,需要不停招演员。”


这其中还包括如何管理素人群演的细枝末节。有些影视作品需要在当地寻找数量不小的素人,如何让素人进入表演状态,配合剧组的工作,也是选角导演要操心的问题。


《地久天长》选角导演冯雷告诉毒眸,电影中工厂领导在礼堂宣布下岗工人的那场戏,基本都是在当地找的群演,由于拍摄时间较长,不少人都想偷偷溜走,最后还得派两个工作人员守在工厂门口。


“一开始都还高高兴兴,觉得新鲜好玩,时间长了,都开始着急,‘我还得回家给孙子做饭呢’。”冯雷对毒眸提起这事时,不免觉得好笑。


《地久天长》中启用了大量当地素人的场景



选角这一行,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


从上述选角流程不难看出,选角导演的工作中包含许多创作行为。但是在2008年以前,他们几乎不能参与到“创作”的层面,而只能扛起“劳作”的部分。


2008年以前,电视剧行业基本处于导演中心制的年代,导演、资方对演员有绝对的选择权,从主角、大配角甚至到小配角,都能由导演团队独立确定。选角导演们能参与决策的角色并不多,


“2004年我入行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大多数时候只是帮忙选定群演,或者没有几句台词的临时演员。”姚远回忆到。也有选角导演补充说,那时影视行业产量有限,演员数量也不多,需要去博弈与协调的部分并不多。


《还珠格格》中尔康的额娘“福晋”便是该剧的选角导演刘芳,“容嬷嬷”也是由刘芳选出来的

‍‍

演员数量需求高、工作流程更趋流水线的电视剧尚且如此,作者性较强的电影行业需求则更少了。工作范畴的局限,带来的是地位的底下。


如今已成业内头部选角导演公钰涵,对过去选角行业遭遇的白眼依象深刻:“那时候,即使你只是小配角,在剧组也是被尊重的。但如果你担任的是选角的工作,有时候在剧组连送盒饭的都不如。” 


不过,随着国内整体影视环境的变化,选角行业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2007年,时任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宣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播出大国,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2009年出台的“制播分离”政策,更是刺激了民营电视剧市场的兴起。


资本的入局和政策的利好,让影视作品产量大幅度提升,与之伴随的便是对演员的需求量提升。“项目多了之后,选角导演要承担的选角数量就慢慢增多,接触到的演员也更多了,开始慢慢积累起了自己的资源。”姚远说。


选角行业的“江湖地位”也慢慢提高,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2009年 “中国演员副导演协会”自发成立,共400多人。他们在其中共享资源,试图以此提高选角这一行业的地位。


虽然“中国演员副导演协会”始终没有被纳入官方组织的范畴,最终名存实亡,但是选角行业随着电视剧行业持续火热发展。

‍‍‍

据分析师贺亮华的报告,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电视剧行业市场复合增长率达18.61%,并在2012年达到了17703集和506部的历史峰值。行业的繁荣也体现在选角工作的项目量上。“一个选角导演一年最多只能接四个项目,于是2010年,我在3个月里推掉了共17部戏。”姚远对毒眸说。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原本零散的选角体系开始逐渐工业化。参照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中“选角工作室”的团队模式成为一条出路。


2011年,牧星人选角工作室在北京注册完成。此后,同人星光,公钰涵工作室(成立公司后更名为浩瀚星盘)、CD HOME等选角公司也相继在之后3年内成立完毕。


团队作战带来的是行业生产力的提高。“一个副导演最多接3个戏,一个团队30个戏都可以接。”姚远告诉毒眸,在紧密的多次合作下,选角公司与经纪公司之间的黏度更高了,“对制作方来说,我们能以更低的价格请来他们心仪的演员,甚至能请来他们请不到的演员;对经纪公司来说,一个选角团队的项目量能为旗下演员提供更多的出镜机会。”


随着这个细分行业的发展,从业者们也渐渐有了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其实我希望行业也好,媒体也好,都能称我们为‘选角导演’,”CD HOME创始人魏伟对毒眸说。事实上,2014年成立的CD HOME的CD就是casting director的首字母。


在CD HOME、浩瀚星盘等选角公司的坚持下,近几年,“选角导演”这一职务已经加入到了片头的主创行列中。2017年,浩瀚星盘的公钰涵以“选角导演”的身份出现在剧集《白鹿原》的片头字幕中,是选角行业的头一回;2019年,CD HOME的毕英杰也以“选角导演”的身份出现在剧集《九州缥缈录》的片头字幕中。


《白鹿原》片头字幕


选角主创们的创作,也正被更多观众看到。正如上文所述,今年年初“都挺好选角”登上热搜13位,在魏伟看来,这便是观众对于“选角”的认可。“选角”的讨论度也在逐步提高:据云合数据热搜神器统计,2018年全年仅有2个选角相关热搜,而2019年截至目前已有7个。


选角主创,却不能靠“选角”挣钱?


与中国在2008年后才开始迅猛发展相比,好莱坞早在60年代“新浪潮”电影期间,出于对“风格化”演员的需求,就已经将“选角”发展成了独立工种。而即使国内选角导演的重要性在日益凸显,与好莱坞相比,受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1968年,电影《龙凤斗智》就给了选角导演上片头字幕的待遇;1982年,美国选角导演协会正式成立,截至2017年注册在案的选角导演已有700多人;1989年,艾美奖为选角导演设立独立奖项;2013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了选角导演行会,可以同其他行会一样对参加奥斯卡评比的电影进行评审及投票。2016年,资深选角导演林恩·斯达马斯特(Lynn Stalmaster)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资深选角导演林恩·斯达马斯特(Lynn Stalmaster)


而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影视行业的权威奖项对选角导演的工作给予认可。即便越来越多的选角导演已经在以团队的方式在规范工作,仍有不少负面标签贴在从业者的头顶上。


2014年,腾讯娱乐的《贵圈》栏目推文《那些剧组里你不知道的事:个别副导演夜夜换新姑娘陪睡》,其中提及这一群体时说道:“剧组最春光无限的角色”“只要他们想桃花缘就能络绎不绝”“孝敬演员副导演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回扣,不然之后人家就不找你了”。


该文推出后,在选角行业引发轩然大波,多位选角导演都曾在多家媒体前提及这篇稿子只是业内的极少数群体。


《贵圈》栏目推文


虽然接受毒眸采访的多位选角导演都强调这只是行业内较少的一部分人,但他们也承认,的确有人如此行事。曾有制片人向毒眸倒苦水:“今年开机的一个项目,我给群演的费用预算是200一天,但最后我的选角导演只给人家50一天,后果就是群演工作起来满是怨气,出来的效果也不好。但碍于这个选角导演的江湖地位,我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在毒眸看来,上述这些与演员“潜规则”、疑似中饱私囊的“污名”,其实折射出的是选角行业的痛点:他们收入的上限低,在选角层面话语权又不足,因此不得不从剧组其他方面进行利益寻租。


一位制片人告诉毒眸,项目支付给选角团队的劳务费在一个月5-10万之间,根据戏的投资体量和工作的复杂程度收费也不同,其中电影的选角团队费用会更高一些,但顶级的选角团队收入一般也不会高于10万。而一个项目的选角团队一般是1个人带3个人或者1个人带4个人的模式。


魏伟告诉毒眸,选角团队在一个项目中的收费是固定数额,并不会因为项目成为了爆款而有所增加。项目的利润较低,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里“吃回扣”“收红包”等不良风气,公钰涵也在今年接受自媒体骨朵影视采访时坦言:“(Casting)这块利润本来就很薄,你要想赚钱就得去吃回扣或者用其他一些很不好的方式。”同时,公钰涵也强调:“这个现象是一定会改变的,这个在浩瀚星盘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选角团队的收入也依赖着影视项目的开机量。在现在的行业情况下,他们的境况愈加艰难。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共646部,比去年同期的886部减少27%;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共24617集,比去年同期的35209集减少30%。


项目的减少也在加速着选角行业的淘汰,据同人星光统计,2019年年初,行业内大大小小选角团队共计有170多个,然而时至年底,已经有很多消失了。


公钰涵也对毒眸判断,选角行业正在洗牌,行业内许多不好的现象如吃回扣等行为还有待改善,“这个过程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公司的不规范运行也加大了选角这一行业的不稳定性,公钰涵告诉毒眸,据他了解,业内只有优酷旗下选角团队和浩瀚星盘给员工上满了五险一金。


小选角团队被淘汰之余,很早就意识到选角的天花板的头部选角团队,则在近些年开始了业务的拓展。一方面是经纪业务:2016年,公钰涵和新丽传媒合资成立新生丽量(天津)文化经纪有限公司,为新丽的艺人经纪出谋划策;2018年,浩瀚星盘成立了专做艺人经纪的子公司浩瀚星缘,旗下艺人有邓伦、李沁、张鲁一、秦昊等。CD HOME也从2017年起就开始运行经纪版块,成立斯年影视,旗下艺人有祖峰、薛佳凝、岳旸等。


另一方面则是业务的拓展。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魏伟首次以制片人的身份出现,公钰涵也以出品方的身份出现在多部剧集中,如《我的真朋友》《加油,你是最棒的》。


老一辈的牧星人工作室则还有成人芭蕾舞+现代舞培训班业务。与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也是保持团队项目量稳定的一种路径。今年6月,腾讯影业便宣布与同人星光、亦星选角工作室在自制剧选角及新人挖掘上达成合作,前者完成了在在一部作品中聚集了109位明星的挑战,后者则协同腾讯影业一起在全国18个省37个城市布局了新人挖掘团队。


但转型之余,“没有决定权”依然是选角行业在主业上的尴尬。


公钰涵告诉毒眸:“我们并没有最终决定权,选角还是要和导演、制片人、资方一起商量着决定的。我们只是基于自己的行业经验,从我们的角度给出建议。”常和导演陈可辛合作的演员副导演孙岩就曾对自媒体画外表示,目前行业内对选角更常见的看法就是—“帮忙找人的”。


不仅如此,在平台日益强势的当下,选角行业要服务的“甲方”更多了。一位大中型的选角工作室创始人告诉毒眸:“我们这个行业,想做主的人越来越多,出品方越来越多,平台要参与,导演要参与,制片人要参与。我们有点像做设计,永远被客户挑选,永远用不专业的方式指导专业的人干活。”


在选角导演能那拿奥斯卡终生成就奖的好莱坞,做到大中型的选角工作室似乎已不必如此憋屈。自媒体画外在采访漫威系列电影的选角导演Sarah Finn时,对方就曾说在好莱坞,通常选角导演会在项目成立初期就参与其中,与导演和制片人一起讨论角色形象,甚至有机会决定一部作品的艺术风格。


曾经的喜剧节目演员、当时还有点儿胖的Chris Pratt,便是在Sarah的坚持下出演了《银河护卫队》男一号,最终反响不错。


Chris Pratt


而在中国,什么时候“选角”才能被视为一门复杂的创作,被行业认识到其重要性,并能建立规范的机制,让这个价值更好地实现呢?


“可能得在所有公司都能给员工上满五险一金的时候吧。”一位选角导演苦涩地说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youhaoxifilm),文:符琼尹,编辑:何润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