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公众号:智纲智库(ID:wzggzswx),作者:王超群,智纲智库深圳中心项目经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梯队的佛山和东莞,往前看,广深已经看不到背影,越看越绝望。回头看,只能望到自己走过的滚滚烟尘,没一个人影,越看越寂寞。
当舞台上只剩下两个人,上演对手戏的好时候就来了。
最新的剧情是,2018年佛山以9935亿的GDP总量,止步在万亿俱乐部门前;东莞以8278亿迫近,但增速高佛山一个百分点。
伴随着华为在松山湖的落地吵得沸沸扬扬、广深科创走廊掠过的滨海湾新区戴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帽、全球第四套散裂中子源设备正式面向用户开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挂牌等等一系列花式动作的连翻上演,东莞这一两年貌似抢尽了风头。
习惯性低调的佛山,又是习惯性的沉默。佛山的这种低调和沉默,在近几年各种哗众取宠的城市花式评选中,已经被伤害了不知道几次。
东莞狂飙突进,佛山寂寂远行,这一轮十年以上的长跑。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还不得而知。
01 大哥 烦恼 梦想
1.1 都有一个大哥:亲哥很忙,表哥撒糖
佛山和东莞背后,都站了一个大哥。有人说,佛山和东莞的PK,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哥之间的较量。听了这话,东莞有一种家有阔亲戚的傲娇,而佛山,是一种欲言又止的苦楚。
广佛同源,广州毫无疑问是佛山的亲哥。广佛同城提了多少年,离真正融合的距离,依旧看不到头。连内地长株潭的一体化,都已经推到了社保层面,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和佛山,电话还是两个区号。
更让佛山捉摸不透的是广州的态度,向北,从化后花园玩得风生水起;向东,增城创新产业汇聚高地口号震天响;向南,南沙成了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说好的广佛同城,与佛山一路之隔的西部,却迟迟没有看到大动作。
其实也不能怪广州,虽然广州是个亲哥,可他娘家还有很多农村穷亲戚,对佛山这个亲弟,好像一时半会儿也照顾不过来。再说,广州这个千年大哥,自2016年被深圳超越之后,已经当了好几年老二了,他自己也有很多烦恼。
广州向东向南发展,无非就是离香港、深圳越近,未来空间越大,是因势利导的顺势而为。再说,广州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他对佛山的辐射相对有限。同时,佛山这个亲弟吃又吃不下,顾又顾不来,只能先忙自己的事,走一步看一步。
这样说,佛山要过度依靠这个亲哥,好像有点不靠谱。
而东莞的大哥,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东莞而言,深圳顶多算个表哥,而且是深圳发达之后才认的表哥。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东莞都没想跟深圳做亲戚。不管血缘关系怎么样,也不管是深圳是迫于土地面积和开发强度的压力无奈北上,还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主动迁移,反正,东莞从表哥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90年代开始,深圳意识到加工制造的土地产出过低,已经无法支撑国际都市定位之后,就强势启动了一波北迁。深圳的制造业,首先是从关内转到关外,伴随关外土地、房租和用工成本的压力,自然而然就向东莞溢出。东莞多年沉淀的加工制造经验,与深圳形成了完美的配合。
深圳创造、东莞制造,这种制造不仅是简单的加工,更重要的是,东莞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并且这种无缝对接的产业链具有全球的竞争力。
其实,东莞跟广州,也攀起了表哥关系,作为广深之间的缓冲之地,东莞借着地利之势,在近水楼台上跟广州也是卯着劲抛媚眼。眼看广深科创走廊是块肥肉,规划刚出台,东莞就迫不及待把滨海湾新区列入了全市的战略。
对深圳和广州的借势,虎门和长安,多年前就掌握了两头讨好的本事。这两个镇强过内地许多县市的镇,在很多方面,都让东莞市区自愧不如。
历史上,佛山和广州也玩过这样的搭档关系,特别是当年佛山镇鼎盛时期,四大产业作为出处与广州的聚处互相配合,有过很长一段甜蜜的日子。
只是,这些都是追忆。官方倡导的广佛同城,有很多的地方,还得向民间深莞一体化学习。
1.2 都有一个烦恼:区不好管,镇不听话
与东莞的直筒子市导致的中心不强一样,佛山同样面临下辖区强过中心区的烦恼。东莞是二十多个镇诸侯林立,佛山是五个区狮凤争霸。
如果说东莞这种模式可以称作隔代管理,某种程度上如同隔代教育一样,虽然中间的父母省了心,肯定也会面临一定的后患;那么佛山这种模式就类似于组合家庭,这个家长虽然有声誉,可惜好像并不能给大家显著提升生活品质,也难得到所有人的青睐。
这两种模式的共同问题,都是中央弱势地方强势,它的好处无需多言,就是地方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的释放。但是,大家都知道,不受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最起码不是持久的自由。农民种地似的一窝蜂地上项目,户户打井的公共设施建设,很容易进入恶性竞争和重复浪费的循环。地方之间互不买账,各搞一套,甚至对上级管理,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我们的地域回避原则导致市里的一二把手,一般都是外地人。对于大部分市县,这都是一个好办法。在对于类似东莞和佛山这类的市,初到乍到的市委书记,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如同缺席了孩子童年生活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缺少情感和认同感,面对孩子任性,多少有点无奈。佛山和东莞这两个有点任性的孩子,要管好就需要情感的培养,而情感的培养需要时间,等稍有点感情的时候,市委书记大概率又调走了。
也有人说大刀阔斧干就是了,这也不全对。这两个地方,都是广东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城市,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五线城市。当试验田成为样板田之后,谁也承担不起折腾的责任。
我们大胆设想,对佛山和东莞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可以有更大胆的改革,在任人和任期上都做一些探索。在满地粤语充满优越感的发达地区,不管是文化上的鸿沟还是心理上的调试,对初来乍到的外地执政者来讲,都是一件头疼的事。
1.3 都有一个梦想:中国智造,我来代言
东莞和佛山,都有代言中国智造的梦想,但都短板明显。
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同以制造起家的佛山和东莞,与中国制造整体的大环境一样,就是核心原材料、核心技术、核心配件、核心设备,过于依赖国外。也就是说,不仅是所谓的品牌弱势,在制造相关的环节,也是技术含量较低,既辛苦又难赚钱。
技术水平提升,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命门所在。
身为广东制造业的两朵奇葩,佛山和东莞都有代言中国智造的梦想,这也是自谋出路的必然之路。但佛山的转型升级和东莞实质上是不一样的,粗略地讲,有三大不同。
第一,方向不一样。
以制造业的装备升级为例。
佛山的重点是企业设备的升级,设备与工艺流程改善结合,配合产品迭代,提升企业效率。
更具体地说,就是两个方向。
首先,是以现有的主导产业为基础,实现这些主导产业内部的装备升级,这也是佛山近年来技术改造的出发点。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佛山已经有清晰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装备升级,一方面是制造企业设备的微改和换代,另一方面是倒逼上游设备厂商推陈出新。
其次,就是设备厂商的设备从现有的产业,延伸到关联的产业,向佛山之外的产业企业扩张。佛山的装备制造,不需要紧盯着市内,向外输出,甚至往一带一路上输出,才是更大的空间。当然,首先还是与佛山内部企业的融合,建陶行业的设备厂商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果说佛山是针对性的升级,那么东莞更多的是普适性的创新,佛山是专业型,东莞就是综合型。东莞的产业不集中、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的特点,决定了东莞的技术升级,更需要适度的前置,在核心配件和材料上突破。
佛山装备升级是线上的升级,东莞更多的是面上的创新,佛山下沉到装备,东莞上溯到核心配件和材料。
这是佛山和东莞产业互补非常好的支撑点。当然,他们也有一些竞合点,比如数控机床、精密仪器、机器人等方面的创新,就拥有诸多的交集。
第二,主体不一样。
佛山是企业主导,东莞是政府先行。
对于全中国而言,原创性技术的发明和基础性科学的研究都太过于依赖政府和事业单位,这样做弊端十分严重,第一与市场不够贴近,第二是产出和转化的效率并不高。政府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做综合性的技术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不能因为个别企业的弄虚作假骗补而阻塞。
对佛山的技术创新而言,更是如此。
佛山的中大型企业尝试技术创新,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外部呼吁,更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对大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做好鼓励扶持的服务,就是对技术创新最好的支持。当然,并不是说技术创新就不需要政府和事业单位了,只是说,以企业为主,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技术创新,可以与企业更好地融合。
而对东莞而言,政府主导反而是一个快速见效的路径。
比如核心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对企业而言,投入和回报的周期很难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主导相应的研究院所、实验室、产业园进行集中的规模性的技术创新。当然,政府主导如果能加入企业的参与,以企业化的市场运作来推进,理应事半功倍。但是,这个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运营,需要时间的沉淀。
可喜的是,东莞在中子源设备和材料实验室方面的战略部署,或许很快就能见到成效。
第三,重心不一样。
佛山是品牌再造,东莞是品牌塑造。
在品牌打造方面,佛山比东莞先行一步。佛山主导产业的品牌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但也面临品牌再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从线下品牌走向线下线上一体,线下的品牌赶上线上的潮流。电视、音响等行业被互联网力量颠覆,已经给了佛山家电行业足够的警示。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都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
其二,从中低端消费品牌走向中高端品牌。这方面的内在驱动是中产阶级崛起引爆的品质消费需求。仅满足能用的阶段,已经过时,哀鸿遍野的小商品市场和方便面的衰落,是最好的信号。
其三,从消费品牌到服务品牌。终端消费产品,最容易形成品牌,但上下游的研发、物流等环节,也需要走出一批重量级的企业,简单地说,生产性服务业品牌,需要有大的突破。
虽然印象中的东莞,就是一个大加工厂,实际上东莞已经走出了一大批的品牌企业。电子行业的OPPO、VIVO;食品行业的徐福记、华美食品;服装行业的都市丽人、以纯等都是土生土长的东莞品牌。
但相对于东莞中小制造企业的总数量,这些品牌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几朵浪花。东莞的品牌塑造,接下来十年将迎来最好的机会。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小而美的高品质需求,将为东莞的中小制造业摆脱欧美品牌商控制提供难得的机遇。
只要升级得当,未来,佛山和东莞都可以代言中国智造,特别是民营经济领域的中国智造,而且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丰富中国智造的价值和内涵。
02 佛山和东莞,相爱难相杀亦难
2.1 对内与对外
佛山实业主要面对国内市场,东莞则是以国外市场起家。
以泛家居为底色的佛山制造,赶上国内消费升级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一波浪潮。而以三来一补崛起的东莞,反而早早地与国际市场搭上了线,导致东莞的外贸依存度是佛山的好几倍。
只不过,这种订单加工式的国际化,是底层的国际化,不是对外投资,也不是技术和管理的输出,而是对外出口,就是以简单加工顺便帮人送货。但至少,东莞对内获得了经济腾飞的实,对外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名。
如今,佛山和东莞,都面临对外的窘境,一方面是国内,一方面是国际。
佛山和东莞在对外方面,有本质的不同。
尽管全国的扩张,佛山企业的根还在佛山,也就是说,佛山的一大批企业,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佛山之外的佛山。
而东莞除了少数几个全国性的品牌之外,大部分企业的对外,要么是整体被迫迁移,跟东莞再无关系;要么是总部迁移,东莞只是保留了制造成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莞之外,再无东莞的尴尬处境。
国际化方面,以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以OPPO为代表的电子,是佛山和东莞在国际化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在国外,还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很难打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拥有成本和品质优势的佛山和东莞,在这方面,需要的不仅是品牌的塑造,也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
同时,佛山和东莞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也面临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地的竞争。越南、印度、巴西等地的加工制造近年风生水起,虽然中国造业仍有他们难以企及的供应链和产业工人优势,但是,我们在品牌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还没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前提下,光图成本优势,火急火燎把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后果可想而知。这是中国这一轮产业转移需要思考的严肃问题。
从市场的角度讲,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佛山当前更有优势,质量更高。
2.2 厨房与餐馆
如果说东莞是厨房,佛山就是餐馆。
佛山和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两种典型模式,佛山没有代工的传统,也不具备代工的优势。早期佛山想代工都没有机会,深圳和东莞,早就把订单截流干干净净。一门心思做实业的佛山,几乎是逼出来了一批品牌。没有机会给人做厨房,只好自己开起了餐馆。
而东莞一开始就以厨房为定位,一大帮厨师,做久了,仿佛有点上瘾。厨房门槛太低,除了极少数能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之外,绝大部分难以形成品牌。能做到富士康级别的厨房,毕竟是少之又少。东莞的厨房也在探秘怎么才能升级成餐馆。但东莞想做餐馆需要克服两个问题,第一,餐馆租下来就不能想走就走,需要有长久的打算;第二,餐馆更需要的是对外的经营能力,不是埋头干活就能成功。
佛山做餐馆的路,肯定没有错,但也面临连锁和服务创新的挑战,也面临诸多餐馆的竞争。同时,餐馆经营,风险更大,这都是佛山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佛山和东莞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各具优势,佛山有可能一骑绝尘,东莞也有可能弯道超车。
2.3 象群与狼群
东莞的企业数量比佛山多60%,但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佛山比东莞高出60%。佛山更多的是象群,而东莞更像是狼群,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妙。
俗话船小好调头,东莞的小企业,天生具有灵活性的优势。特别是背靠广深两个创新创业的龙头城市,加上多年打下的产业基础,东莞在创新方面,负担更少,发散点更多,更容易培育一批新型企业。
而佛山的大象们,首先要面对大企业病的问题,先要解决持续的问题,再谈发展的问题。一个小企业的成功有诸多的因素都可以促成,但一个大企业的持续发展,只能依靠强大的团队和企业文化。团队和企业文化,都需要长期的培育和坚守。佛山的大象型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风险更大,稍有不慎,付出的代价也更大,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同时,在企业活力和创新性方面,东莞的优势更大一些。佛山无论是人文禀性还是企业基因,都缺少冒险的侵略性,而外来人口主导的东莞城市产业,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浑身迸发着不安分的气息。
佛山和东莞,虽然产业企业都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同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竞争者,同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注定相爱难。同时,各具特色的两个城市,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想要相杀,更是难上难。
佛山和东莞,更需要的是闯开彼此的心扉,坦诚接纳对方。
03 十年之后,谁主沉浮
3.1 产业之争
大到全球,小到一国一城,产业升级有其固有的规律。
对城市经济来讲,农业基本上就是绿化的点缀,农业的升级要么就是与旅游绑定,要么就是精品化,都为更高效的利用土地价值。从工业来看,是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品质轻工业的迭代。从服务也来看,是从服务人到服务人和事的升级。
我国工业仍处于轻工业向重工业、工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关键阶段,但广东整体仍是轻工业占主导地位,这是基本判断。
我们先来看佛山和东莞的第二产业结构。
撇开房地产,当前,佛山以机械装备、家用电器、陶瓷建材、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调味品等为主导产业,一起创造了5600亿的二产GDP。而东莞,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产业为主导,支撑了4200亿的城市二产经济。
光从字面上的产业描述,很难比较两个城市产业的优劣,中国的庞大市场,也足以包容任何方向的产业专业化分工。深入到产业内部,从产业升级角度来看,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转型,佛山的装备制造可以集中发力,东莞的光电信息产业前途清晰;从轻工业的品质化升级来看,佛山的优势更大。
但目光转到生产性服务业,东莞坐拥地利,在物流、信息、金融、人力等方面,几乎全面领先。可以判断的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下,特别是金融和产业融合的背景里,东莞在二产向三产过渡的进程中,会领先佛山一个身位。
光从产业对比来看,佛山家底更厚,东莞成长性更好,佛山的劣势在生产性服务业,东莞的不足在品质轻工业。但东莞经济整体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低于佛山,这或许也算是东莞产业活力更强的证据。
3.2 城市之争
从知名度讲,在国内,东莞遥遥领先佛山。“去东莞”,基本上成了广东临近省市打工的代名词;“去佛山”,则更多想到的家居采购,不知情的人甚至以为佛山人也像韶关一样,靠去东莞打工谋生。
当然,东莞的知名度不全是美誉度,众所周知的色情产业、城市建设的摊大饼、边边角角的小工厂小作坊,很难让人把东莞跟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大城市挂钩。她如同一个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三流明星,满脑都是一线范,却掩饰不了过度包装的痕迹。
在国际上,中文标注的中国城市在国际上知名度普遍较低,佛山有早期的岭南产业重镇印象,东莞有如今的世界工厂名号,高下不做评判。
整体而言,知名度上,东莞先下一城。
在城市底蕴方面,佛山遥遥领先东莞。
关于佛山的城市底蕴,作为广佛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佛山民俗文化享誉全球,在大湾区都能独领风骚,东莞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底蕴并不是以古董和传说的形式成为教科书上的回忆,佛山经济说到底是这种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显神威。
商业成就只是佛山文化底蕴催生的成果之一,对佛山人精气神的塑造,对佛山城市真善美的培育,才是这种强大文化底蕴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粤港澳大湾区,佛山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显著的标签性和地域特征,并且这种标签和地域特征,更多的是有关传统美德的赞誉。这种无形的文化价值,最终会为力争上游的佛山提供无穷的动力。
从城市吸引力来看,东莞当前更胜一筹。
东莞的城市吸引力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东莞的知名度高,南方打工者目的地,第一联想就是东莞。深圳、广州与北方的交通中轴线,也为天南海北的人去东莞提供了足够的便利。
第二,东莞的距离感弱。千丝万缕的老乡圈层、比老家城镇不相上下只是稍微密集一点的楼群、丰俭由人覆盖各个收入层次的生活配套,都能让这些外来的打工者很容易融入。
第三,东莞众多的中小企业,可以提供应有尽有的工作机遇和自由选择。一个最现实的利好是,在东莞,只要是一个正常劳动者,从来不会愁工作。即使是技工,各个小工厂之间,也有非常好的互通性。对浮躁的年轻人来讲,可以任性择业,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但是,佛山是一个最有归宿感的城市。
即使对于外来的打工群体,佛山企业员工的流动性,整体要低于东莞。紧贴着广州这个一线大哥,佛山的生活节奏,却明显比广州要慢。
同时,佛山的老村落、旧风情、岭南风俗,动静结合的城乡格局,更有其他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生活体验。如果说广州相当于大湾区的东京,那么从文化的角度讲,佛山更类似京都。
当然,对于外来人口而言,是否排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坦白地讲,佛山人不排外是假的,但这种排外更多的是心理的一种优越感和距离感,不带有恶意,不会主观切断外来人口的发展机会。就如同一个善良的中年人,他即使不喜欢你,但不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佛山在这方面,保持了难得的风度。
佛山的这种人文特性,对于中高端人才,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中高端人才,有一股潜在的魔力,今后必有余庆。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佛山城市的独特魅力,只会日久弥新。
这一轮的较量,东莞赢了上半场,下半场不好说。
3.3 人才之争
关于人才,首先要明白一点,无论各地政府多么努力抢人,中高端人才首先是流向一线城市,这是二线城市的政府领导天天跪在大学门口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对于现阶段我国青年人口择业来讲,收入第一,工作条件和前途第二,城市环境和友好度第三。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就是因为她最大限度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
对于非一线城市而言,外来人口的比例和数量,基本上就可以显示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东莞的外来人口数量和比例,都高于佛山,在这方面,东莞显示了自己的实力。
也有一些人,想用东莞的在校小学生人口高于佛山,来证明东莞未来强于佛山,那是自欺欺人,不是问题的关键。这些小学生,大学毕业之后,该去广州去广州,该去国外去国外,该留东莞留东莞,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这说不上是人才圈,顶多是东莞小学校友圈。
人才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企业家群体,在这方面,佛山已经有了一大批的优秀企业家,他们面临的是接班的问题。而东莞,拥有众多的预备力量,大浪淘沙,很快也会冒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
从对人才的吸引度来讲,东莞整体略有优势。
3.4 未来之争
在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和东莞的GDP竞争,五年之内,佛山基本是胜券在握,十年之内可能胜负未知。
第一,存量方面,佛山家底更厚实,东莞活力更强,但五年之内佛山领先是大概率。
从前十年的数据来看,佛山的GDP增速一直高于东莞,只有2018年,东莞高了一个百分点。
按现在的增速,接下来五年,如果佛山稳定在7%,东莞需要保持10.9%以上增速,也就是说东莞每年增速要高四个点,五年之内才能追上佛山。这基本上是要靠奇迹才能实现。
时间拉长到十年,如果佛山稳定在7%,东莞复合增长需要保持9%以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增量方面,东莞潜力更大。
整体而言,佛山的变数有三。第一,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是否能达到预期,生产性服务业短板能否得到补充;第二,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突破能否取得成效;第三,三龙湾和季华实验室等重点项目是否能按计划落地。
东莞的潜力,也有其三。第一,以新型科技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否能够强势崛起,填补工业产值与佛山的差距;第二,以机电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产业能否快速形成规模;第三,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能否稳定增长。
同时,他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各自还有一个使命。东莞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广深之间如何更好做好小弟;佛山在大湾区,特别是珠江西岸,如何当好带头大哥,都会影响他们未来十年的命运。拥有众多港澳同胞的佛山和东莞,在香港与深圳已经直面竞争的时候,或许也可以收获更多的渔翁之利。
还有一个变量是在一带一路,佛山的产品有现成优势,东莞的企业外向度更高,两个城市都是受益者。
总地来讲,从当前的态势来看,东莞与佛山的差距,就是工业产值的差距,东莞经过前几轮的调整和优化,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孵化,大概率会收获一批50亿以上规模的制造企业。同时,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搭上广深快车道的东莞,未来也更值得期待。
第三,抗风险方面,佛山更强。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山GDP增长,与全国零售总额增长的曲线,高度重叠(2012年的背离,是因为佛山主动寻求转型升级,部署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这一年,光美的销售额就减少了30%)。
这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佛山以家居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远高于一般城市。虽然佛山的泛家居产业面临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增速放缓,急需二次创新的压力,但整体对抗经济周期的能力仍然不可小觑。
在国际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国内经济持续L型的大背景下,佛山经济,反而会显现强劲的坚韧。而东莞,在未知的经济形势面前,会有更多的未知。如果贸易战真的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接下来的三年,佛山GDP增速,可能会有效阻击东莞的抬头。
当然,以上分析都基于事实,城市发展,特别是竞争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X因素,就是运气。
接下来几年,佛山和东莞,谁能引进两三个类似特斯拉这样1000亿以上的大项目;谁能培育出类似宁德时代这样三五年成就1000亿级别的巨头,短期内有大的突破也不是没有可能。华为、中集等企业的成功案例,已经让东莞尝到了招商的甜头。
结语
佛山和东莞,这对曾经的难兄难弟、如今的当红小生,注定是要演一生的对手戏,接下来的十年,也不过序章的启幕。
由于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这场对决不是消耗对方的对抗赛,而是自由发挥的个人赛,甚至某些时候,还是携手拼搏的双人赛。
我们可以坚信,港澳之外,深广之外,还有莞佛,只要东莞不走弯路,佛山不停脚步,佛山和东莞,无论是什么剧情,都会是大湾区最精彩的故事。
文章来自公众号:智纲智库(ID:wzggzswx),作者:王超群,智纲智库深圳中心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