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展宏投稿:普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大银行的直接融资渠道却很畅通;贷款利率市场化而存款利率非市场化。余额宝、理财通、百发这样的互联金融产品的出现,只是让银行恐慌了一时。它们将持续侵蚀银行的活期存款份额。
如意乐1qq: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不仅对于银行们的时间考验,也是对于互联网金融们以及民营银行们的时间考验。之前的一系列限制,也使得余额宝类的产品真在面对着资金转移,利率下滑等风险,工行有底气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规模与核心利益圈并未受到破坏,中国经济依然需要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二,政策倾向性支撑,这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是一个保护圈,也是其可以傲视群雄的地方。
所以个人认为,银行们对于各种产品的应对措施,只是对于现如今民意的一个互动反馈而已,起码在决策层到执行层有想法,但未有足够重视,或是重视的方向不是在业务与产品层面的。其实任何人都明白,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在产品与业务方面的变化多端只是战术。而在核心战略方面的抑制则是让他慢下来,时间窗口是其成长因素里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tuwi:性质是央企国企的,都是垄断,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在这里,水电油是100%绝对垄断,接着是电信、银行、交通都是严重垄断,其他央企国企就是中度垄断。
当雨遇见伞投稿:人类骨子里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当某种表达的欲望受到社会的制约和限制时候,内心是不安和痛苦的。我认为匿名社交的终极意义就是在连接本我的人与人,像秘密、Secret这样的产品则正好踩住了这个点。
-车神-:比较同意作者的观点,由于道德的存在,我们日常生活确实压抑了不少的欲望,现在有一个好的平台让用户发泄心中的欲望确实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性的欲望,在相当一段时间来说,个人感觉秘密这类的APP还是可以活得不错。说实话,这种欲望是阴暗的,如果长期无节制的发泄,只会更加激发了心中的“恶魔”,当用户回到现实生活中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会产生巨大的人格分裂。
bacchuspanda:产品本身想赚钱是不可能的。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横向扩张也不适合匿名产品(匿名的社交属性很难与其推出的其他产品相融合,例如游戏领域)。总体来说,对于匿名而言,商业化还是比较难做的。对用户而言,匿名可能还是一款不错的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却是不理想的。
斗牛士投稿:垂直B2C电商似乎从来就没进入过春天,不断有电商后起之秀在严冬中涌入,接着是风投资金进入,再接着就是春暖花开时他们倒下了。垂直电商的死结到底在哪里?
踏歌而行:垂直电商的本质是什么?电商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能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了就能看出,垂直电商是一个及其难实现的梦想。
首先我们看垂直电商的操作过程,产品自己生产或采购,物流自己建设控制,售后自己操作,这是一个想把产品,过程,服务都抓到一个企业手里的模式。如果要是让这样的企业成功了,那成千上万的实体企业就没有活路了。
电商说白了就是商务充分利用电子对信息的强大处理和网络对信息的快速广泛传递,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产品对人们的作用。所以电子商务是以实体商务为基础的,这个如果谁要是凌驾于实体商务之上,谁就要尝到失败的苦果。不管有多难,电子必须紧握实体。
商业价值:以慢为主的豆瓣,并没有慢慢变得更好,而是在慢慢变得平常。脱离移动互联网大潮、坚持只做以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轻公司、是豆瓣的核心问题所在,也会推使用户越走越远。
一萌™:1、豆瓣的管理。之前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豆瓣内部直播贴《在豆瓣工作三年,实在受不了了,离职前818那些你们不知道的。》(天涯原帖已删,度娘会帮你)震动了许多业内与不明真相的观众。据我自己从已离职的豆瓣员工处八卦的,豆瓣老板娘管人事,豆瓣老板阿北(杨勃)只管技术。这种“夫妻店”体制给决策留下了很大隐患。
2、豆瓣的调性。当年豆瓣在三联的《读书》杂志上做广告,可见其最初定位之高。前期的豆瓣用户确实很优质,但以此来标榜高端的豆瓣并没有抓住商业化契机,而只是继续装B,其结果是大批BBS党和空间狗涌进来,造成用户扁平化,高端用户流失很厉害。
3、豆瓣的平台性。搭载了书影音UGC内容,做了阅读产品,小站,又做电商导购的豆瓣把摊子铺得太大了,明显的就是企图做个文艺平台。但豆瓣似乎缺乏一以贯之的精神,大部分产品基本都是半途而废的。
总之吧,豆瓣算是遇到了和它同龄企业的苦恼:产品半残废,移动化不成功,商业化又没谱。也不知道阿北有没有解决办法,三年以后再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