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逃离国际学校,不是因为钱
2024-07-26 08:30

中产家庭逃离国际学校,不是因为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作者:夏尔,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越来越多中产家庭逃离国际学校的现象,不仅因为高昂的经济支出,更因为国际教育的性价比逐渐降低。

• 💰 家长逃离国际学校并非仅仅因为高昂的学费

• 😰 学生在双语学校的学习压力并不轻松,需投入大量精力

• 👩‍👧‍👦 家长开始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教育需求,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模式

家住上海的乐乐,这个夏天,正准备把自己在双语学校读书的孩子,重新带回公立。


尽管就在2年之前,她才刚让自己的孩子转学到双语学校上学,就为了能有一个更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但这次,哪怕她们错过了最好的时间,需要重新补课,甚至回不到对口的、离家最近的校区,她也决心带着孩子回归。


在北上广,像乐乐这样的例子一点也不少见。恰逢暑假,关于双语学校的话题成了大家的热议:“还值得读么?”“带孩子回到公立,他更快乐了……”


一夜之间,大批中产正在“逃离双语”,转投公立学校。


的确,今年的上海,国际学校招生并不理想,哪怕一些头部学校,参加招考的人数也只有往年的50%。


不小的经济支出,让许多人直呼:“房贷近千万、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这简直就是中产返贫三件套”。


可玩笑之外,每年都在涨价的学费,确实戳中了一部分勉强触摸这类学校的家庭。


但是,今年中产逃离国际学校的潮流背后,并不仅仅是因为贵而已。


离开双语学校,并不只是因为钱


对乐乐来说,让二娃去读双语学校,在最开始纯属偶然。


因为离她家不远,就是对口的公立小学和初中,而且恰好是所在区的重点学校。老大顺理成章,一路公立读了上去,每周去校外补课一天,生活排得满满当当。


高考完,孩子以一个不温不火的成绩,被一所外地大学录取,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寒窗十多年,看上去没有浪费一天时间,但最终的结果却谈不上令人满意。


而乐乐隔壁邻居的孩子,一个和她大娃同年级的男孩,从小就被送去走国际学校路线。几乎没见过补课,后来却直接考上了香港大学。


对比之下,她下定决心,让二娃从重点的公立学校里,转到双语学校上学。


为此,他们还搬家去了市内的另一个区,在学校门口租房,陪孩子读书。甚至为了考进这所学校,还特意准备了大半年来补课。


然而仅仅过了2年,2024的暑假,乐乐全家就“态度大转”,要把老二重新转回公立学校。


孩子自己其实并不愿意,对妈妈说:刚刚适应了国际学校,怎么又要转学……更不用说随之而来的,是为了无缝衔接课程进度,而开始的大量暑假补课。


但乐乐看到的显然比孩子要多:“因为今年学校的申请结果出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众。”挂出榜的“优秀录取学校”,也不过是全美前50的水平。


这个时候,在国内没进入顶尖大学的老大,也开始准备申请海外研究生。可她发现,可选的学校,要远比这些“top50”更丰富。


学费成本、租房、家人陪读……给二娃花如此大精力投入的国际教育,一下子就没有了优势。


今年,以平和、世外等为代表的上海“四大”双语学校纷纷涨价,涨幅高的达到了30%。


而根据统计,读双语学校每年的总开支,基本还要在学费的1.5—2倍以上。


乐乐陪读二娃搬进的这个上海偏远郊区,小区里大多数租户跟他们一样,都是陪读家长,这里的租房价格,每年超过10万。


但仅仅是“钱”,也根本不能解释全部。因为对这些家庭而言,哪怕读公立,教育支出也一点都不低。


乐乐大娃当年的补课费用,同样要花掉十几万。有些一对一的数学课,一节的价格就要过千。


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比如民乐课,一节就要2000块钱。而且这样的价格,读到初中、高中,还要越来越贵。


更不用说“学区房”这个最大的大头了:要让孩子进到好的公立,房子的成本可谓高上天。


相比上海买房动辄千万的巨大成本,读双语学校的经济支出并没有高到超乎想象的地步。而且,价格相对亲民的双语学校也有不少,几十万的学费,对于不少上海家庭来说,可能还算负担得起。


直接预留500万,准备给孩子读到大学毕业的父母,更是一点都不少见。


但读双语学校,更多的是家长要为此付出的巨大精力。搬家陪读背后,是上班通勤时间变长,家庭生活也不得不改变。


乐乐的二娃现在读6年级,接着读下去,还要有6年的疲惫。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大家自然会重新衡量教育的投入比是否合适。


于是仿佛一夜之间,双语学校就失去了魔力。如乐乐的故事这样,一线城市中产“逃离双语学校”,也成了新的热门话题。


进了国际学校并不等于轻松


从美国回来以后,王帆现在在上海的某家知名双语学校当老师。


在他眼里,双语学校“压力小”,或许已经成了那个被误解最多的光环——这些看似不补习,功课少的双语学校,其实读起来一点也不轻松。


大部分双语学校使用的,都是和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大家熟悉一点的,比如AP和A-level,是最早一批引进国内的。”王帆对我讲。


而现在的新课程,无论是课业的复杂程度,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都要更上一层楼。


拿当下流行的IB举例,满分45分的课程,一共分成了6大模块,涵盖了文学、社会科学、数理化、艺术等不同品类,每门课还有标准难度(SL)和高难度(HL)之分。


倘若要申请常青藤这个水平的大学,课程成绩基本需要达到40分以上。


因此,也有决定将孩子转回公立的家长直言,自己本来是想让他避开国内高考,来快乐教育的。但读了一段时间就发现,这里的学习生活一样卷。


(双语学校)想躺平更容易,老师不会像公立学校那么管你,但是最后你就知道了,学霸没有不卷的。


想真的快乐,那到了申请季,或许就会出现巨大的分水岭。


课业之外,双语学校的同学在中学阶段还要完成150个小时的课外活动,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很多时候就是决定申请的关键因素。


“所以很多孩子,课程之外也一点都闲不下来。”王帆说。到了暑假,得抽出时间去国外游学,参加夏校,提前感受那边的教育环境。


还有更多人选择去继续上课——无论是艺术还是体育比赛,都需要大把时间来培训。


如果说公立学校的孩子,学钢琴和小提琴更多是出于培养兴趣爱好,那么对双语学校的同学而言,这样的“兴趣班”就已经完全超脱出了兴趣之外。


“因为它们真的是课业的一部分,是主科。”如果不倾注心思练习,在未来的申请中就注定毫无优势。


而且近些年来,就连真正的国外教育也远远谈不上轻松,补课培训成了家常便饭。诸如美国加州“湾区鸡娃”的故事分享,早就已经屡见不鲜。


双语学校作为海外教育的“中国版延续”,最大的特点,或许在于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道路选择。但如果抱着能在这里享受到宽松教育的期待,恐怕就要失望了。


事实上,王帆告诉我,许多从双语小学、初中一路读上来的同学,中考之后反而又选择回到了公立学校。


“你可能会感觉惊讶,但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其实一直是一条出路。”


这两年,双语学校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


三五年前,上海对于民办学校进行了一波大洗牌,许多办学随意,甚至缺少资质的“双语学校”,直接被教育部门摘牌。


大浪淘沙之后,现在剩下的双语学校,至少都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就如乐乐所说,每年到了申请季,双语学校们也都会“放榜”——今年录取了几个Top10,几个Top30,几个牛剑和藤校……想进牛校,家长孩子都要拼命。


而与数量一同变化的,还有学校的质量——外教老师也大幅减少。


2020年,教育部曾出台了新的外籍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明确了外教需要具有资质和证书,才能在中国从事教育职业。


这导致了一大批教学时间不短,“经验丰富”,但是缺乏资质的海外教师的离开。疫情几年,让这个状况更是加剧。


现在的双语学校,外教的数量相比之前少了许多,尽管这一年多有所恢复,但是依旧没有回到最鼎盛时的水平。


花大价钱读双语学校,却得不到最原汁原味的教育,这笔账,自然越算越显得不值。带娃出走,也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海外名校找工作都困难,不如国内985有竞争力?


实际上,从“千军万马挤双语”,到带领孩子回公立,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个“性价比越来越低的”国际教育市场。


出国读书,好像没有之前那么吸引人了。


海外留学之后,在当地找工作困难,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哪怕回国,想进大厂、国企也没什么优势,考公,更是难上加难。


小孟之前在英国“G5”之一的帝国理工读本科,毕业回国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换了4家单位,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


而从老牌文科牛校伦敦政经毕业的李欢,说自己只有一半的同学,在半年之内找到了工作,而且,“连一个月薪过万的都没有”。


网络上,吐槽海归就业的留学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从英美回来,又转头去了隔壁日韩,只为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这样看来,出国读书的回报,到底还剩多少?


如今,大家对海外学校也开始更加了解,到底是好大学还是“镀金”大学,许多人也有了分辨能力,靠信息差来“忽悠”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


至于国外的安全问题、父母孩子相隔万里的思念之情等等,也成了压倒双语学校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大家对留学祛魅,那么“读不读双语”,唯一的判定标准也就变成了家庭的预期,以及到底是否贴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真要离开,也丝毫不值得奇怪。


正如王帆对我所讲,转学的事情一点都不少见。小升初、中考,乃至学期中段,进入与离开双语学校的家庭络绎不绝。


其实,试错本就不是一件坏事,实际上,现在不少家长的心态也更加洒脱:“让他都试试嘛,看他自己喜欢什么,我们又不能替孩子做决定。”


前几年的追捧之后,中产阶级“逃离双语”,正意味着一个愈发理性的教育在回归。


或许,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多元社会的模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作者:夏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