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当下这个人们把“稳定就业”奉为圭臬的时代里,分高学医,分低学护,医学院就成了这两年高考志愿填报的香饽饽。
我也是大学毕业很久之后,才知道穷人家的女儿读“护理学专业”是件极具“性价比”的事。
我们那个年代毕业于县中的绝大多数孩子,高考过后像要不要复读、报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这样的事,忙于生计的父母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的,况且中专毕业的他们也不懂,所以基本都是交给“老天爷”全权代理。
我也不例外。一本厚厚的高考志愿专业目录册,父母一次没看过,我自己翻了几遍,“老天爷”说差不多得了,于是我就把志愿填了。
但那个时候,当护士肯定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报的是“临床医学”,但分不够,被调剂到了“护理学”。父母倒没说啥,但亲戚说我废了——以后就是端屎倒尿伺候人的。
好在,当时毕业找工作一点都不难。尤其是在十年前,医院的护士普遍还停留在卫校毕业,正儿八经读过大学的并不多,我们哈医大的护理系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东三省和北京的三甲医院几乎是随便挑。
毕业后,我的同学遍布到了哈医大一院到哈医大四院这些省内最好的医院,少部分选择来北京实习的,也都进了航天中心医院、武警总医院、空军总医院这些国内首屈一指的医院,而且实习期结束转正留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彼时,医院的工作压力很大,医患关系也很紧张,但与现在相比似乎又远不可及。但很多问题的底层逻辑好像并没有发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很难靠一纸制度来扭转。
重温在永定路当护士的那段日子,在医院经历过的真实的人情冷暖、医护工作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关于这个专业与就业的一些感悟,与你分享,希望有所启发。
一、一个特殊的大专业
在教育部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政策是强调了实习应当有偿的,并且规定了实习期间的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
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吐槽实习薪资太低的时候,殊不知医学生的实习是需要自掏腰包的。
一方面是因为临床实习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还是学习和培训,跟医院之间并非劳务雇佣的关系。这个大学科的特点就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远大于理论。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大学最后一年去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其实都是没有护士/医师从业资格证的。
就拿护理学专业来说,报考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在规定的教学、综合医院完成至少8个月以上的护理临床实习,否则不允许报考。
另一方面是医院在这个期间,要为实习生的工作承担风险和责任,以及付出一定的资源成本。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比如给患者扎套管针,一针没扎进去,换一个新的套管针,就会产生成本。
再比如,我所知道的一个离谱但真实的事件,一个实习护士和住在自己科室里一个身份有点特殊的患者谈恋爱,而且这个患者本身就没多少日子了,后面这个实习护士提分手,患者不同意,然后就在医院走廊里,把这个实习护士给捅没了。
这种人命关天的事,自然也让医院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绩效都是小事,后面整个科室直接都被取消了。
而那些因为经验不足操作失误所带来的或大或小的纠纷,就更多了,但这个领域的高度就是要靠临床实操一步一步垒起来。
二、各式各样的患者
在医院,你能看到全国各地、来自各式各样家庭、承受不同苦痛的患者。
时隔多年,始终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普外科遇到的那位从河北转院过来的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
一个正值壮年被病痛折磨的七尺男儿,整个人蜷缩在病床上没有一丝精气神,被这场大病掏空整个家庭的事实更是显而易见。
住院期间,自始至终没吃过一次像样的补品,甚至比正常人的伙食都还要差,也几乎没人照顾。胃癌术后,开始持续发烧,肛门给退热药时,他总是一遍一遍地向我道谢,说不好意思又麻烦我。
医嘱单上显示他是“自费患者”,部队医院的各项操作的规章制度都很严格,对患者的输液港、患处所涉及的敷料、套管这些多久换一次都有明确的跟踪和要求,而每换一套其实都会新增一笔不小的费用,于是那个时候我就经常在给他换完之后刻意不记账。
这就成了属于我自己的秘密。直到有一天被带教老师发现,她告诉我要做好记录,因为这个关系到科室老师们的奖金。
带教我的老师是个非常好的人,她说的又有什么错呢?医院基础工资很低,老师们也需要生活。
但如果时光重来,在被发现之前,我可能还是会因为心软对患者报以同情做出同样的选择。
而我在轮转到肿瘤科时,也见过一遍又一遍有事没事就按呼叫铃故意折腾的患者,见过喊护士去病房抓苍蝇,护士说没看到苍蝇时,说“我要是找到了,你TM给我养着”的患者……后面轮到谁去给他执行医嘱,都是硬着头皮……
所以你看,人是一种没办法时刻保证理性的动物,工作中也很难完全做到不带个人情感。彼此理解和尊重这个人际交往大原则,似乎永不过时。
三、容易被误解的医护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让世界没有了秘密。诸如医护收家属红包、医药代表返点获取不正当收入的新闻时常闹得沸沸扬扬,这也让医患关系愈发的紧张。
而在我短暂的医院从业经历来看,其实没有一个医生会故意对自己的患者不尽力,因为谁都不希望患者在自己的手上出事。
但任何一个职业,都只是一份工作,岗位并不为人品背书。
我后来在北京的另一家知名医院上班时,科室里有个主治医生,居然时常在治疗室里偷拿头孢这样的消炎药,导致护士配液的时候时常发现药不够,只能拿备用的进行补,科室里的护士都知道,只是大家没说出来。
读的书多,不代表素质就高。所以看人不能带滤镜,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的能力或许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的医生和护士人品都没什么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医生或者护士态度不好,多数时候是因为上班真的上麻了。先抛开各种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考试不说,就这个夜班不让睡觉这个事(那个时候手机也没有现在好玩)都容易让人吃不消,我后来坚决转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完小夜(下午17:00-半夜24:00)上大夜(半夜24:00-早上8:00),整个人的生物系统都是紊乱的,经常发低烧。
而无论是医院的环境,从病房到CT室怎么走,还是说检查治疗的过程,怎么留尿、什么是舌下含服,这些对于医生护士来说简单的像1+1等于2的问题,对于普通患者而言,都有着极大的理解门槛。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患者留尿,双手端着满满一杯尿走到护士站给护士,后来我们开玩笑地说,还以为是来敬酒了。
再比如说,我们在门诊看病描述病情的时候,应该只说症状不给结论,尽量减少对结果的干扰,诊断应该由医生凭自己的专业来给。
但很多时候患者自己比较有“主见”,包括要做什么样的检查、要开什么样的药,如果医生想按照自己的判断来做,大概率会产生冲突,而医院对医生的首要要求就是不能和患者起矛盾,所以很多时候即便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医生,也可能为了避免冲突不得已选择“佛了”,只好“那就听你的吧”。
所以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本,是因为双方的知识面存在壁垒,这一点不是靠设立医疗制度约束医护,就能让结果真的变好。
四、没有亘古不变的好专业
当这两年互联网就业大环境开始变得不那么乐观,我偶尔也会问自己,如果当年没转行继续做一名护士,日子是不是肯定要比现在要安稳得多。
但事实上,没有一直正确的选择。不能因为当下“稳定性”上略逊一筹,就全盘否定过去的收获。
客观来说,转行后我也或多或少吃到了些互联网的红利,起码不再需要长期上夜班,拿到的薪水比在医院时要高很多,在科技互联网行业里看到的世界也更为广阔。
在当下这个时代里,事物更新迭代的速度远比想象中要快,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地被重塑,又不断地被推翻。
就像我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辅导员说的是“学护理有啥好继续往上读的啊,去医院多上几年班啥都有了”。
谁曾想,十年后护士行业马上人均研究生了。
所以你看,人生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解法,不会因为读了一个公认的好专业就一路坦途,更不会因为读了一个不理想的专业就穷途末路。
嗯,是的,我们那个时候“护理专业”就是那个别人眼中“端屎倒尿伺候人”的烂专业。而现如今,论稳定就业和长远发展趋势,护理恐怕比师范更有前景。
这又让我想起了7年前,我表弟高考报志愿时,他那“包工头”的爹,因为见证了太多出身寒门的土木本科生“起飞”的历程,坚决让他学“土木工程”,而我因为正身处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期,就建议他报了个普通211院校的计算机专业。
但后来本科毕业的时候,他所在的院校计算机专业在领域内并不强势,导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选择继续读研。
但研究生毕业后,在院校+专业的双重助力下成为了选调生。
所以你看,人生的每一步,哪能步步为营,不过都是被命运之手推着向前罢了。
要相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