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掺水
2019-12-03 08:37

水滴筹掺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T时报(vittimes),作者:孙鹏飞、李丹琦,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爱心被消费,对陌生人的信任感开始消融。逐渐僵硬的内心,能否再度恢复最初的柔软?


11月30日,梨视频曝光了水滴筹在超过40多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实行末位淘汰。地推人员在医院扫楼式寻找受助者,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据报道,他们并没有核实患者病情、经济情况等信息,而是随意填写筹款金额,鼓励患者大量转发筹款信息。





这似乎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有报道称,地推们看中的是业绩提成,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有人月入过万。对平台而言,转发、分享背后,则是活跃的流量。


对此,当天下午水滴筹发表声明称,对线下各区域筹款顾问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负责人成立紧急工作小组,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


而在今天下午,水滴筹再度发布声明,决定调整地推人员的绩效,以最终过审的合格通过率为依据,考核围绕筹款全过程,侧重项目真实合规和服务质量维度。而对于地推人员的提成,水滴筹表示,“提成”为自有资金支付给线下服务团队的酬劳,并非来自用户筹款。



事实上,由于担心部分底层的受困人群无法得知在线医疗众筹这一途径,地推人员应运而生。只是这一次,地推人员的行为,将水滴筹推向争议的中心。


另一重“有利可图”,反映在注册用户一端。“喊得最惨的人,或许是最会演的……千万不要高估人性。” 在水滴筹被曝出扫楼募捐新闻的时候,李珊(化名)在朋友圈留下这段话。


李珊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但当在朋友圈看到一位高薪朋友为亲属分享了一条医疗众筹的链接,她难免生疑。“医疗费不过是他5个月的工资啊!”李珊给出了这样一个猜测,或许有些人选择众筹,是为了“贪小便宜”。


此外,《IT时报》记者联系到水滴筹方面的筹款客服,其表示,上线筹款项目只需提供医院方面的证明,而平台方可以提供筹款说明文案的模板,只需做一道填空题便可。当然标题要尽可能突出自身特点。


医疗众筹本是为了帮助因病返贫家庭走出困境,只是在商业、利益的交织中,监管缺位的现状下,原先设定的轨迹,似乎出现偏离。


地推基因


水滴筹所在的水滴公司创立于2016年4月,其创始人是美团的10号员工沈鹏。而在成立早期,水滴公司的许多员工都有在美团的工作经历。


美团的线下地推优势,成为了水滴筹的成长基因。水滴筹的联合创始人徐憾憾曾对媒体表示,水滴的地推团队主要切入大病病人集中的医院。李珊曾对水滴筹的业务模式有过不解。在她看来,一些真来自社会底层的受助者,可能不会使用像水滴筹之类的医疗众筹平台,甚至可能并知道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帮到他们。


因此,地推的诞生,可以弥补这部分的缺陷。


据悉,水滴筹的地推人员主要通过与医院签订战略合作,进院指导患者筹款,以及在医院边上租赁空间做服务站,来开展工作。


《IT时报》记者在斗米上发现一则在去年下半年水滴筹发布的地推人员招聘信息,薪资为每单100元,每天收入无上限。而在当月完成25个筹款任务,另外奖励500元。工作地点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此外,轻松筹也在今年2月下旬至10月底招聘志愿者,工作地点为东莞人民医院,日薪110元,连续兼职5天,每天有20元车补餐补,另有50至100元现金奖励。


而在此前的招聘信息中,医院及医院附近成为众筹平台地推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


一位患血液症的病人向《IT时报》记者反映,水滴筹等多家众筹平台的工作人员会隔三差五地来到其所在医院的血液科分发名片。“之前病友群里还混进了地推,天天发需要帮助筹款就联系他的消息。”


25岁的李潇(化名)是新疆某县城的一名公务员。11月下旬,她因持续高烧不退,最终在省会城市医院确诊为嗜血细胞综合征,目前仍在接受化疗。她也表示,水滴筹工作人员主动为其推荐了这一筹款模式。


但并不是所有病患及其家属都愿意接受医疗众筹。陈凯(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父亲因交通意外,造成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8小时。尽管在父亲住院期间,水滴筹的地推人员天天来病房,希望他通过平台来筹钱,但陈凯以家里可以承担得起全部的治疗费用为由婉言拒绝。他表示,从住院到出院,父亲的病一共只花费了3万多元。


事实上,地推人员频频行动,除了有超额的提成,还有KPI压力。据梨视频报道,每个月水滴筹的地推人员最少得完成35单,若无法完成绩效,摆在面前的命运,只有被淘汰。


在一位地方金融监管单位人士看来,地推人员的一些举动,反映的是平台方面过度追求市场占有率,同时其表示,平台方面的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今天下午,水滴筹发布声明称,公司舍弃原有以服务患者人数为主的绩效管理方式,调整为以项目最终过审的合格通过率为依据,同时成立独立的服务监督团队,发现和查处不同渠道反馈的问题。


但怎样定义合格通过率的细化指标,似乎也是大众关心的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水滴公司业务中,水滴筹并不赚钱。而水滴筹线上的流量,被业内认为被分流到水滴互助和水滴保业务上,这两者则是水滴公司的收入来源。“毕竟这是一家商业化的公司。”


据公开数据,目前水滴全平台独立付费用户数超过2.5亿,且“水滴保”业务复购意愿高达73%。


真假


被消费的善心背后,不止有KPI压力和金钱欲望下的地推人员。


日前,《IT时报》以众筹受助者的身份联系到了一位水滴筹的筹款客服,其称发起筹款只需要一份医疗材料,“材料上有患者姓名和疾病名称即可”。



其表示,除了诊断证明、病情说明书、出入院记录等文件,甚至是带有疾病名称的床头卡和手腕带也能够成为证明材料。



此外,水滴筹还会为用户提供筹款说明的模板。


或许,捐款人看到的是受助者一段段包含着苦痛和无奈的文字,动人的标题,情绪化的表述,实际上可能是一道填空题。“只要把模板上打X的地方填上相关信息就好。”他建议道。筹款客服为记者发来一段模板,其中包含“亲朋好友该借的钱都借了,实在无力承担后续费用”等句子。然而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他并未询问过记者及亲友的财务状况,更未确认是否真正存在难借到钱的情况。


或许,这里滋生出一个充满了“谎言”的江湖。


陈凯向《IT时报》记者分享了一个身边的故事。他的发小去年因从三楼坠落,导致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周之后,发小的家人为其进行了水滴筹。


“这样的做法是在浪费资源和爱心!”据陈凯透露,当时发小受的是工伤,公司方面已经承认,并提出了一次性赔付的方案。


张乐(化名)是甘肃某县城的一名妇产科护士,她见证了一场闹剧。2018年,一位孕妇剖腹产下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小孩子出生后身体状况不稳定,在第一次抢救后,这对夫妇在水滴筹上发起了筹款。“孩子最终没了,但这笔筹款还在继续。”据张乐透露,这对夫妻后续因为分钱,闹得不可开交,最终以离婚收场。


似乎消费大众的善心,成为一些受助者的赚钱方式。


一位杭州的医生向《IT时报》记者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况:她曾遇到一位开着宝马,名下有好几套房子的病人,在水滴筹上发布了众筹信息。“要知道她之前买房子是全款付的!”


在此之后,这位医生不再相信朋友圈的爱心捐赠链接。李珊也是。


在李珊的认知中,这些骗助行为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受助者“贪小便宜”的心思,摇尾乞怜,企图令周围人“买单”,正如“每个中国人给他一元钱,就能成为亿万富翁”的逻辑。“不劳而获!”


这里的另一层意味,在于有些受助者明明可以向亲戚借钱或向银行借贷,但他们选择的这条捷径,不付出任何的成本。“我的意思并不是一定要让那个人为了治病倾家荡产。”有时李珊也会纠结于她的不信任感。


把关


“是不是真的借不到钱?”“真的得了这个病吗?”“还值得相信吗?”乱象背后的质疑声,反映的是大众的失望和不再柔软的善心。


前述地方金融监管单位人士认为,公司运营方面本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审核不到位,加之监管真空,是医疗众筹行业乱象的根源。“但至少,平台还是帮助到了不少人。”


当然,在他看来,计较付出去的爱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变味的爱心。


那么,谁来把关?


《IT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水滴筹App用户协议第一条“平台服务”中提到:“个人大病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信息的真实性由发起人、求助人自行负责,赠与人需要独立审慎判断,做出是否赠与的决定。”


而在第三条“风险提示”中提到:“赠与人清楚对个人大病求助项目的支持是出于对发起人、求助人的信任及认同。赠与人同意自行承担赠与行为相关的全部风险及法律后果。”


此外,水滴筹在“特别提示及确认”中提到,“平台作为居间方,并不是发起人、求助人或赠与人中间的任何一方,使用平台产生的全部法律后果由发起人、求助人、赠与人自行承担。平台不对个人大病求助项目做任何形式的担保,对于因个人大病求助项目发生的一切纠纷,由发起人、求助人和赠与人之间自行解决。”



这意味着募捐风险,由受助人和捐助人自行承担,平台似乎保持一种第三方中介的立场。其实不然。


部分地推人员的随意填写募捐金额等行为,平台客服不加以审核,急匆匆让募捐项目上线,水滴筹方面又该作何解释?


“水滴筹的协议具有甩锅的嫌疑,”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万松告诉《IT时报》记者,水滴筹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对于平台发布的信息具有审慎、审核的义务。通过水滴公司在平台上进行营利,更应当对相关信息进行审核。


孙万松表示,水滴筹平台制定的用户协议,属于格式条款,对于单方免除自身责任的条款应属无效,大多数用户在新注册某App时,鲜少会关注到用户协议。水滴筹作为平台方,参与了整个项目筹款全过程,用户在使用平台产生的全部法律后果,平台方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IT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水滴筹官网中的失信筹款人黑名单中,2019年有2位,而2018年度,有19位失信人上榜。这其中有“段子手”的身影,有受助者的募资理由是丈母娘见穷小伙没钱买车。



而在贴吧中,有用户表示,一年之前,自己女友的父亲出了车祸,他们用水滴筹筹得了一笔钱治病。但12月1日,水滴筹发来信息,要求其及时向全体赠与人公示赠与款项使用情况,并公示相应的医疗票据,若不及时、如实公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不妨看作是水滴筹方面对于审核把控的新行动。


只是,失望之后,你还会在朋友圈的医疗众筹平台上捐钱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T时报(vittimes),作者:孙鹏飞、李丹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