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作者:毒Sir,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原文标题:《这国产9.7,领先抓娃娃20年》,头图来自:《小明和王猫》截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作者:毒Sir,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原文标题:《这国产9.7,领先抓娃娃20年》,头图来自:《小明和王猫》截图
《抓娃娃》又一次将“教育焦虑”推向了高潮。
虽然“为你好”已经成为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上的“免罪金牌”。但,在“步步为营”的中式教育下,孩子在自我人生里,逐渐迷失——我要什么?我到底是谁?
不知道。
在与同龄人急速竞赛的跑道上,成绩、学校、文凭,成为孩子十几年来的奋斗目标。
获得了。之后呢?
孩子,该不该这样,或是,他们的未来又应该怎样?
如果Sir跟你说,曾经有这样的一部动画片,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地提出——让孩子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未来。
甚至,还在动画里加入了“推理”、“辩证哲学”这样的哲学名词用语;去思考死亡与生活的意义;去告诉他们,人生并不是只有第一名才行。
还有网友称它为:动画界的1984。
这样的“神”动画片,在24年后,逐渐涨到了豆瓣9.7的高分。
没错,华语动画目前的最高分——《小明和王猫》。
这样的分数当然有“情怀”的因素。
但不多。
因为事实上,这部动画并非如其他国产动画一样被反复播放,而是只在央视播出一轮,然后就销声匿迹了。
而它的导演和编剧王川,其后也是把自己投入到了《魁拔》的事业中,以至于几次说要重启,都最终不了了之。
Sir这几天重温了一遍。
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真正去表述孩子心理的动画片。在丑绝人寰的画风下,它更像是一部成年人的“治愈”动画。
大胆
每个孩子房间的墙壁里都住着一只“猫”。
王小明也如是。
8岁的普通学生王小明在暑假开学的前一天,才认识了这只住在墙壁里的神秘“男子”,它长相怪异,物种不明,像是幽灵一般,看似吓人,可,绝无恶意。
它叫王猫。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不但参与了王小明的成长,在他困惑之时,还与他一起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听上去是不是像是汉化版的《哆啦A梦》?
当然不会。
比起那些一集要教会孩子一个“道理”的动画片。
《小明和王猫(下略《王猫》)》更像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帮他们理解现实生活的运转规则。
以至于过了24年后,Sir再看这部动画,只能感叹一句——给孩子看,“太浅”;给成年人看,正好。
在《王猫》里有一个这样的片段:国家要求学校减负(没错,24年前就已经“减负了”),小明作为班级排名第18的学生来说,减负,没有作业,考试不算百分制成绩,不排名,那自然好。
但,对于全班第一的张伟来说,非常没劲。
就嘀咕了一句,没意思。
被班级第二的周娜听见了,马上报告老师——说他反对国家决定。
哈?这大帽子扣的,不比现在的键盘侠要敲得响?
一下就将偷偷嘀咕的一句话,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可,老师走到张伟与周娜面前,说的却是: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没有什么错
这句话放在24年前,被用来放在动画片里教育孩子。
但,如今再看,这段话,让成年人也觉得无比讽刺。
小明经历过这件事后,问王猫:世界上怎么会有没有对错的事情呢?
王猫答,对和错都不是绝对的。
而这个道理,现在的大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懂。
动画片里,小明提出了许多问题,其实都不简单。
比如,艺术家(出名)还有总经理(有钱),到底哪个更好?
王猫答,拿不可比的事情比来比去是毫无意义的。
那是当艺术家好,还是当总经理好?
王猫还是不去衡量二者利弊,而是对小明说:人都是在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
你发现了吗?
它所有的回答,并不是在告诉孩子,哪一种选择是对的,哪一种选择是好的。而是,去做出你的思考。
听你自己的
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去选择怎么做。去相信自己做的选择。
这些,还只是构建人生思考的一部分。
它还有更大胆的问题——人为什么都得死。
这也是大部分动画片里都不会提到的议题。
在动画片里,死亡,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角色都不会死。
可《王猫》里,它想让孩子或是大人明白,在死亡面前,人就像“猪”一样。不是一句“无法改变”就能解释得了的。
王猫为了让小明走出死亡恐惧,专门带他去了一趟“猪学院”。
在猪学院里,有一头小猪抱怨着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一头猪,这不公平。
但,猪学校的老师对它说,公平与否不是我们想要的。
猪老师让小猪向周围看看其他同学在干什么:
“享受着食物的香甜,美酒带来的沉醉,充满欢乐的梦境,消磨时光的游戏......”
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过,终将一死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在这个学校里,猪学生望着装扮成刽子手的猪老师时,早已经麻木了。
这也是在寓意着,死亡,一直对我们“虎视眈眈”。
但,你能做的,就是过好每一天。
死亡是可怕。
更可怕的,是明知道生命有限,但,还是不能“过好每一天”。
不过,这严肃的故事里还是不忘搞笑,有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翻着墙头喊:
我比你们更厉害
你们得凑在一起 才能过好每一天
我自己就能过好每一天
这不就是被催婚的你么?
说真话
《王猫》除了大胆提问之外,作为一部动画片,它还大胆地拆家长的台——让他们说真话。
小明的父母与大部分家长一样,望子成龙。嘴上说着是“为了你好”。其实,也是渴望孩子为他们的面子争光,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愿望。
一对双标的父母,也是典型中式教育下的父母。
如何撕开“双标”爸妈的遮羞布?
你看。
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时。爸爸此时对自己的工作格外自豪,正是因为自己读了大学,才能找到一个会计工作——我很喜欢我的本职工作。
但,当劝小明要考清北,才能找到好工作时。
他又是另一套说辞:别像爸爸这样给人家算一辈子账。
小明不解,你不是很爱自己的工作吗?
此时的爸爸,才终于说了真话:
那是没办法
因为我的考分只够报财会
不喜欢也得做因为我学的是财会
不干财会
因为我没有别的路子我只能每天去给他们算带笔烂账
谁愿意帮别人算一辈子账啊
这段话,细品不简单。
高考分数不高,家里没有别的路子,也就只能在会计这条路上走到底。什么职业荣誉、信念感,最后还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
这样敢说真话的动画片,不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样的故事要更有冲击力?
在《王猫》里,有一集是小明报了一个说话班,为了学习如何说话。
说话还要学?
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表情包么:
怎么就火了?
一个孩子,学大人的腔调说话时,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让人啼笑皆非。
后面同学的表情也是网友们听到这段话时的第一反应。
学说话,就是学着去表达真实的自我。
当小明在家,找父母一起练习说话时,你会发现,真实,是不方便说的:
爸爸想跳槽,不能说;妈妈想当一个艺术家,不能说;爸爸妈妈希望小明给他们争口气,也不能说。
为什么这不能说那不能说?
因为说这些没有什么意思。
小明还在坚持,自我介绍就是要说真的。
此时,爸爸却低着头说,要全是真的,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作为孩子可能还并不理解,父母要隐藏的真话,代表了什么意思。
但,反过来想,这些真话也有可能是压在父母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并不宽裕的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公司小职员,母亲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他们想维持着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他们需要孩子讲出的是经过修饰的,能表现出良好家庭教养的话语。
这是普遍家长的心理,也是他们成年人的难处。
为什么动画片里要有这样的桥段?
你可以理解为讽刺。
但,再细想想,说真话,并不是要批判家长的“双标”或是“虚伪”。而是让孩子观察这模棱两可背后,生活的真相。
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难免遇到对“真、假”的判定。是诚实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还是听爸爸妈妈的话,选择隐瞒一些不该说的话?
王猫的回答是:随你的便。
它并不是粗暴地去评论诚实与听话,谁好谁坏。而是,告诉孩子,在某些时候你要学会去观察,学会自己观察,去领悟生活。
去看这些未能说出“真话”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家长的犹豫不决,与成人世界里的复杂考虑。
它是真的想拆台吗?
反而更像是,将成年人的不容易剥开,告诉孩子,真话,有时候它就是模棱两可;而现实的生活,它也没有那么多真正的对错。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少儿不宜
说到这里, 也许有人会觉得《王猫》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
动画片不应该就是一种娱乐么?
做得这么深,很有可能孩子看不懂,家长看不进去,哪有什么市场价值可言?
但,Sir却觉得这恰恰是《王猫》的可贵之处。
因为它的目标观众不止是孩子。还有家长。
它其实是试图创造一个开放对等的对话空间,改善亲子关系,并真诚地,试图探讨每一个教育话题。
而不是和其他动画片一样。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一时之趣,并打造出一条可以大赚特赚的产业链。
而这样几近笨拙的,甚或异想天开的愿望,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举例来说。
为了能与家长好好谈谈,你会在这部动画片里看到“少儿不宜”四个字。
黄暴镜头?
不。
其实是小明被妈妈无缘无故骂了一顿时,王猫特地暂停了动画片,留了5秒时间,让孩子回避。
并让孩子的爸爸妈妈来看。
他要与孩子的父母聊聊:
如果父母做错了,你是否会向孩子道歉。是否会因为道歉影响你在孩子面前的形象?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那么你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一个高素质的家长吗?
这不就是我们这么多年都在谈论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么?
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对孩子百般pua,只为了让他更乖顺;父母的吃苦式教育,否定孩子的一切,只为让他明白生活不易;父母的绑定式关爱,占有孩子任何的生活空间,只为了自己的掌控欲......
这些问题,早在一部24年前的动画片里就有深入探讨。
而什么是高素质家长?
王猫没有给出答案。
但,许多年后,当我们从一个孩子成为了大人,回过头来,对这个问题必然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毕竟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就是什么样。
说白了,在新千年的伊始,《王猫》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其实是想将这些问题尽早解决,也希望通过这部动画片让家长们有所反思。
我们不该将这样的旧问题带进新时代。
于是你会发现,它在动画片里提出的每一个尖锐的议题,都值得父母与孩子一起去讨论,去学习。
甚至,它渴望用王小明的困境,搭建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平等个体的对话桥梁。
可,讽刺的是。《王猫》只做到了13集就被腰斩了。
为什么?
网传是被家长举报后,这个项目被立刻停止,而举报的原因,有人说是过早地让孩子思考了这些“成人话题”。
可笑吗?
更是可惜。
Sir可惜的是,这样一部优秀动画就这样匆匆结束,明明接下来的剧本早已写好,可是再也拍不出来了。
以至于那些年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至今仍被拖延着。
而更可惜的,则是孩子本该能去对自我意识、对现实社会有所思考的火苗,却被狠狠掐断。
没错,在如今的动画片里,我们只能看到那些美其名曰呵护孩子“童年”的作品,让他们在无菌环境里看到——血,是绿的;人,是不会死的;而周围的一切,只有好的坏的之分;爸爸妈妈是绝对没有错的。
似乎孩子知道这些,就够了。
父母也懒得向孩子解释这个社会该有的运作规则,毕竟,“他们以后自然就明白”。
可当他们终于明白的时候,谁又知道,孩子们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终于学会这些的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作者:毒Sir,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配图:《小明和王猫》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