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韩叙HanXu (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韩叙HanXu (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流量红利时代,增长策略是粗放的,甚至不合理。
打个比方,之前的做法都是“一杆子去打一船人”,有漏打或错打的情况。但这不重要,因为船上人多,整体收益好,问题就被忽略。
现在不一样了,船上人少了,这一杆子不仅打不到人,连挥杆成本都收不回来,就焦虑了。
红利从有到无的过程,美团算是见证了,经营策略也在随着调整。
千团大战时期,各家都在拼命获客,美团以9.9元吃大餐、1元看电影这种补贴活动为主。因为当时有大量用户没装美团App,是跑马圈地的红利期。
你不抢,用户就是别人的。
在策划获客活动的时候,非常粗放。每个业务测算出一个获客成本数字,比如20元。活动的获客成本不超过这个数字就可以,没有复杂的测算和约束。
这种通杀的策略肯定不合理,比如补多了或重复补。但在快速增长的阶段,没时间纠结这些细节问题。
之后美团点评合并,一家独大,结束了团购大战,就再也没有这种低价获客的活动了,重点转向对存量用户的运营。
如下图:
这是当时美团内部某个业务的模型,已经过去很多年,可以放出来因为数据没有参考价值,主要看逻辑。
把用户按照购买时间和次数做划分,当时那个阶段重点在1转2的复购,并且每个人群都有特征洞察以及对应策略。
到了这个阶段,标志着红利期结束,增长玩法变了:从粗放型到经营分层。
经营分层是什么?
在市场营销领域,经营分层是STP模型的实战应用。
而STP的前身是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是由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d Smith)在1956年提出的。后来《营销管理》的作者菲利浦·科特勒做了完善,形成STP模型。
STP:Segmentation(划分)、Targeting(目标)、Positioning(定位)。
一句话解释:洞察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根据自身差异化优势和外部竞争形势,选出目标用户及对应市场,给出执行策略。
一张图解释:
当你用不同逻辑去划分市场时,就会发现:
从原来关注的市场里,能划分出很多更细粒度的人群,都对应不同的需求,要用不同的产品来满足。
比如上图,常规价格和优惠券价格,满足的是不同群体的需求。如果只有常规价格,比如没被瑞幸摧残之前的星巴克,那么就够不到价敏用户或者只愿意花十几块钱喝咖啡的用户。
但降价这个行为会打乱价格体系,影响品牌溢价,所以就用经营分层的方式,找到对应渠道去触达和激励这部分用户。优惠券和直播电商,就是渠道(这个话题在之前文章讨论过)。
经营分层,本质上不只是精细化,而是扩大了受众用户的规模。
当然具体的分层方法,不只是这一套逻辑,有很多种应用。
只要给出横轴纵轴,就能得出这个最简单的坐标图,分割出很多小格子。
每个格子都代表一个用户群体或市场空间,理想情况下格子里的人有相同属性和需求,就可以为他们有针对性的提供产品或服务。
打个岔,有人问:经营分层和用户分层有啥关系?
用户分层的策略和收益,都在用户身上。比如把用户按活跃度划分,每个用户分层都有对应促活方法,最终获得的收益是用户活跃度提升了。
经营分层的策略在用户身上,但收益不在用户,而是落在企业经营。
经营收益具体是啥呢?
有两方面:成本和效率,销量和品牌。用户分层所有的效果,都是经营效果的过程指标。
比如,复购提频、提客单价、获客,是销量的分支;用户种草、忠诚度、第一提及、口碑,是品牌分支。
获客成本、目标用户精准化、需求识别精度高、渠道精准、团队人效更高、协作流程更优,这就是成本和效率。
概念不再多讲,分享几个案例吧。
1、美团vs点评,谁更赚钱
这个案例来自王慧文在美团内部的分享,当时点评刚并入美团,拉通看数据时,用到经营分层这个分析方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业内都有刻板印象,就是点评的商家和用户都比美团更高端,认为美团只是规模大,但用户和商家质量不高,赚不到钱。
两个公司合并后,王慧文看了内部数据发现,点评的高端商家比美团多很多,但这部分商家很难谈,议价能力强,所以很多都是亏钱在做的。毕竟用户有需求,不得不做。
但中端的客户就不一样了,美团占比更高,而且这部分用户愿意给美团付钱,也有能力吸引和服务用户,所以这部分客户是能赚到钱的。
这个案例适用在很多场景。
比如,购物中心会给星巴克这样的商家免租金和装修补贴,需要这样的品牌稳住购物中心的基本定位。书店和电影院也类似,是差异化品类,也能引流。
这样的头部或特定品类的品牌,对购物中心来说不是用来赚钱的,有特殊价值,所以要分层做招商策略。
在内容行业也一样,短视频平台需要头部,因为用户有需求,也能从他们身上赚到钱。但头部管理成本很高,要么对抗平台,要么有舆论风险。
真正听话又配合平台的,是中腰部创作者。
他们的内容质量和吸金能力都不差,而且也积极响应平台政策,甚至帮着做贡献、完成目标。如果还能真正拼杀出来,从中腰部变成头部,平台更开心,孵化出自己的标杆了。
2、红牛vs东鹏特饮,有啥区别
这两个品牌都是功能饮料,功能一样,但面向的用户群体完全不同。
从传播渠道和产品包装这样的经营细节,就能看出来,强调的体验和文化在两个方向上。
先说红牛。
这里说的不是常见的黄罐红牛,是蓝罐的奥地利红牛(下文简称红牛)。在全球赞助极限运动,比如F1、极限山地自行车、翼装飞行、街舞等,这些比赛都是行业标杆。
之前我做过极限运动这个领域的产品,找头部用户就看那个领域的红牛大赛前三名,可见这个品牌在细分人群中的影响力。
长期在这样的渠道,做高举高打的传播,就是为了强调红牛不仅是能量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追寻梦想的态度,受众用户是热爱挑战、追求刺激和冒险的年轻人。
能喝功能饮料的人很多,比如上班族、远途司机、健身爱好者,但红牛选择了非常明确且小众的群体,传播渠道就是筛选用户的方法。
再说东鹏特饮。
他们业绩非常好,营收超百亿,销售份额占能量饮料市场的43.02%。但受众和红牛完全没交集,是另外一个群体:蓝领。
东鹏特饮最有特点的是瓶子。和黄罐红牛用易拉罐的包装不同,东鹏特饮用大瓶的PET塑料瓶,而且在瓶盖上面又套了一个大盖子。
从包装的设计,能看到对特定用户群体的筛选。
他们的目标用户是蓝领,比如建筑、装修、货运、快递等行业,工作环境有灰尘,而且干活的时候手脏,不方便碰吃的喝的。
东鹏就在瓶子上做创新:在瓶盖上再套大盖子。
一方面是防尘,另一方面即使手脏也可以拧。甚至还有一个妙用,大车司机找厕所不方便,想小便的时候找不到厕所,东鹏特饮这个瓶子就能起到容器的作用。
感叹一下,这就是经营分层的魅力,几乎相同功能和口味的饮料,面对的两个人群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没有交集。
经营分层怎么做呢?
首先要说的是,经营分层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指导实操的具体方法论,千万别傻套。
总能在各种场景看到这个理念,没有特别确定的规律,比如:
1)同一个产品,选择不同的渠道切分了不同市场,案例是麦当劳用纸质优惠券激励价敏用户;
2)两个不同的产品,在同一个市场选择不同用户群,案例是红牛和东鹏特饮;
3)同一个公司的多品牌战略,去切不同的市场,案例是宝洁的海飞丝和飘柔。
品牌在探索经营分层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模型作为思考逻辑:
内环是执行流程:对行业和用户有洞察,划分目标市场,做出针对性的策略,去触达用户,最后对整个过程做分析和复盘,持续迭代洞察能力。
这个流程不需要过多解释,一目了然。
但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怎么洞察用户,洞察哪方面?按照什么划分市场,标准和条件是什么?怎么制定策略最高效,有什么触达用户的方法?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方向,就是人货场,上图里的外环。
外环是战略方向:真正对思考有指导价值的,是对人货场的解读。
每个解读,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都需要完成大量的现场调研、阅读报告、实战复盘之后,才有深入理解。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把重点标出来:
1)人,核心是95后新人群的特征,尤其是和70后80后有什么变化。变化会带来新机会,也代表未来趋势。
2)货,是指产品/商品本身,重点在品类选择,这甚至是战略层面的决策。
3)场,我们重点关注线上渠道,这里的场就指内容平台,核心是怎么合理使用这几个平台,内容怎么做。
总之,用这个模型指导经营分层的方向,我屡试不爽,分享给大家。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