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eLens(we-lens),作者:Lens,题图来自:内文供图
今年每项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当下合人民币664万。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的纪念日,也是每年诺奖的颁奖日期。
诺贝尔奖晚宴开启前的花艺准备
而在三天前,今年的两位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已经发表了他们的获奖演说。
有趣的是,他们都谈到了母亲讲的“故事”对自己的影响,讲到了“温柔”在今天的价值。
汉德克以一段他在40年前写下的文字开场:
“玩这个游戏。
不要期待一切都围绕你。
寻找挑战。
但不要追求某种特定的结果。
绕开那些深藏不露的动机。
不要有任何保留。
要温柔而强大。
参与其中,让胜负见鬼去吧。
不要过度分析,不要算计,但是保持敏锐,对那些预兆的敏锐。
保持脆弱。
袒露你的目光,邀请其他人看向深处;要确保还有足够空间,试着认出每个人的形象。
如果你不为一个决定而激动,不要去做。
让你自己能够失败。
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些时间,长长地漫步。
永远不要忽视一棵树或一片水会告诉你的事。
在你感到被吸引的地方,转弯,允许自己晒太阳。
不要在意你的亲戚,给陌生人帮助,低下身子来打量琐事,潜入无人之地,不要倾心于命运的戏剧性,笑着把冲突变成碎片。
展示你真正的色彩,直到你被证明是对的,叶子的窸窣作响变得甜美。在那些村子里游荡。”
彼得·汉德克在演讲中
他谈到小时候母亲描述的那些细微小事,如何给他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冲动。
在这之上,则是很多艺术作品持续滋养着他:
“我想到的不只是书,也有绘画、电影(最重要的是约翰·福特的西部片和小津安二郎的“东方片”),还有歌曲(比如说约翰尼·卡什和莱昂纳德·科恩的歌)。”
解密后的档案有什么八卦重要发现?
瑞典文学院院士彼得·恩格隆德没有出席今年的颁奖仪式,因为他反对彼得·汉德克的政治立场。
而汉德克也不会有机会知道,是哪些人提名了他、支持了他。
因为这些要在50年后才能解密。
也是依照这个规定,诺奖官网上,目前公布了1966年(生理学与医学奖截至1953年、和平奖截至1967年)以前的提名信息。(如果获奖者在世且不同意公开,信息也会继续保密。)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1. 爱因斯坦的获奖更像是受委屈
爱因斯坦是在1922年补缺1921年份的诺奖,获奖理由是“光电效应定律”。
但获奖通知又过于耿直地补充说:“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的价值,将来这些理论得到确认后再考虑。”
这个态度显然让爱因斯坦不太高兴。他继续自己的环球旅行,直到第2年7月才去领奖。
而且,在受奖演说里,他讲的也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得知获得诺奖后,没有去参加颁奖,而是继续访问了日本。
爱因斯坦一共被提名过62次,很多都是因为相对论。但评委会始终没有认可。有人分析说,一者诺贝尔的遗嘱重视的是“发现或发明”,评委很警惕宏大的理论;二者,评委比较保守,对新理论要得到充分的验证后才考虑授奖。当然,也不免有评委的知识局限问题。
2. 文学奖可以主观,科学奖却可能“发错”
最著名的案例是1949年的生理学与医学奖,颁给了用脑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
弗里曼医生和他发明的脑前额叶切除术。
在1960年被废弃前,美国每年有数千人被实施该项手术。日本和丹麦也是重灾区。
手术过程是:把病人重度电击麻痹;待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后,从眼睛上面刺入破冰锥,并通过徒手搅动破冰锥来切除前额叶。
脑前额叶切除手术现场。可以看到手术极为简单。
这虽然是出于当时对脑科学整体认知的局限,但因为有诺奖的加持,让它迅速得到推广。
这些患者里,既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案件的罪犯,还有同性恋、叛逆的孩子,他们被认为接受了手术,就能够做回“正常人”。
手术后,不少人的确变得顺从、沉默了,这被当做手术良好的疗效传播,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高级思维活动被破坏了,变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有些还成了植物人甚至死亡。
电影《飞越疯人院》主角墨菲也被实施该项手术。在电影《禁闭岛》《美少女特攻队》、美剧《美国恐怖故事》和《西部世界》中,也都出现过使用这种手术的情节。可见,它在当时造成的恐慌。
因为这样的失误,导致评委会对于新发现变得谨慎,更愿意选择已获得验证的、三四十年前的成果。
3. 奖没有“发错”,得主出了问题
1918年的化学奖得主弗里茨·哈伯,是杰出的天才,他发明的合成氨气技术,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被誉为“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但他在“一战”中担任了德国化学兵工厂的厂长,研发的化学武器造成了巨大的死亡。
他的妻子出于良心谴责选择了自杀。
哈伯的妻子
4. 杨振宁和李政道可能是最有时间效率的获奖者
1956年10月,30岁的李政道和34岁的杨振宁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年后,他们就因这项成就获奖了。
这只是他们第一次被提名。
年轻时的杨振宁(左)和李政道
而最年轻的获奖者是1915年的物理学奖得主劳伦斯·布拉格,当时年仅25岁。
获奖让他们有了更好的资源,后来继续做出了新成就,这本该是奖项最理想的作用。
5. 第一个被提名物理学奖的女性,是居里夫人。第一个被提名化学奖的女性,也是她
而且,她总共只获得了5个人的提名,就拿到了两个奖项。
居里夫人
6. 科学和经济学奖项,都是针对具体成果,所以有人可以多次获奖
同一领域获奖的: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1956年因发明晶体管获奖,1972年因建立超导BCS理论再度获奖;
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年因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获奖,1980年因发明核酸DNA序列的测定方法再度获奖。
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
不同领域获奖的:
居里夫人:1903年因发现放射性与钚元素获物理学奖,1911年因提炼出镭获化学奖;
莱纳斯·鲍林:1954年因化学键研究拿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武器地面试验获和平奖;
7. 有些人不是以自己最重要的发现获奖的
比如爱因斯坦和杨振宁。或者说,他们该多次获奖。也有大人物被错过了,比如门捷列夫。
8. 真正的诺奖陪跑王
估计不是村上春树,而是在1920年研制出白喉病疫苗的加斯顿·雷蒙,他总共被提名过155次,但从未获奖。这个记录后面应该很难被打破。
村上春树:我连是否被提名都还不知道,怎么就是陪跑王了?
9. 如果评选诺奖的锦鲤,会是谁呢?
这个答案你认识:爱因斯坦。
他提名的人全部获奖了。
还是一个爱吐舌头的锦鲤。
爱因斯坦提名过的人:普朗克,J.弗兰克+赫兹、康普顿、海森堡+薛定谔、薛定谔、斯特恩+瑞比、泡利、博特、博施。
10. 诺奖史上最长情的提名者,又是谁?
这个答案你也认识:薛定谔……是他,不是他的猫。
他在1950年、1956年、1957年和1957年,都提名了同一个人:奥地利女核物理学家Marietta Blau。
为什么1957年重复了两次呢?因为薛定谔在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里都提名了Marietta。这大概就是科学家特有的浪漫吧。
就像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有5位科学家,展开过一场竞赛:约定在发表文章时要引用鲍勃·迪伦的歌词,看看在退休前,谁把偶像带进论文库的次数多,谁就获胜。
这才叫实力爱慕和追星!
老舍从来没有被提名过
中国作家有诺奖情结,也有不少传闻。
有模有样的一条是关于老舍先生的:说是老舍在1968年评选中得票第一。但后来得知他在两年前自杀身亡,因为诺奖不颁给已去世的人,所以才改发给另一个东亚人:川端康成。
这个说法被很多报道引用过。老舍儿子舒乙叙述说:“不是传言,是真的。”但现在,根据诺奖解密的档案可知,老舍生前从未被提名过。
老舍
那个提名后无缘的人是沈从文。
他在1987和1988年入围最后的名单,1988年时最有机会,但因为在评审过程中不幸去世。这个说法被评委马悦然和埃斯普马克证实过。
沈从文八十岁重访自己出生的凤凰旧居。
当然,没有被提名,并不会减低老舍的价值。
何况那时候,中国文学能够被看到和读懂的机会比较少。毕竟,这非常依赖翻译,或者作家本人就能用外语写作。比如林语堂。
截止目前解密的档案,中国作家里,只有林语堂和胡适曾经被提名过。
林语堂是被在镇江长大的诺奖作家赛珍珠提名过2次,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名过一次。
胡适是被斯文·赫定和香港中文笔会主席黄天石分别提名过一次。
斯文·赫定曾在1927年9月时,通过朋友向鲁迅征求提名他的意见。
当时还听说有人在为梁启超活动提名。
得知此事后,鲁迅写了一封信: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不是作家也能获奖
有一个评语,先猜猜是写给谁的:
“机械地、毫无批判地把梦中杂乱无章的东西解释成极为简单的象征语言,男女性器官……可以说它是任何东西,虽然方式过于美妙,但结果不可避免的单调和贫乏……一些美文作家经常被他的学说所吸引并创造出粗糙作品和片面的心理学。”
答案是:弗洛伊德。
等等……他不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应该去提名生理学或医学奖吗?为什么会来提名文学奖?
事实上,提名他的人还是大作家罗曼·罗兰。
弗洛伊德
在那时已有多位”非作家“拿到过文学奖。
比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亨利·柏格森。
后来还有数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罗素,以及政治家丘吉尔。
与之相比,鲍勃·迪伦获奖没什么好奇怪的。
演员北野武正在向诺奖缓缓走来……
为什么会有作家赔率榜?
之所以熟悉村上陪跑的话题,多半都是因为赔率榜的报道。
它是由博彩公司推出的。他们收集作品评价、影响力和评委喜好,来计算赔率。
但即使有这些信息,想要预测也太难了,因为评选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评委们很少会受这些因素影响。除非真的拿到泄密级的消息——比如评委卡塔琳娜院士的老公阿尔诺,就被曝出曾七次泄露文学奖名单给博彩公司。
既然不靠谱,博彩公司为何还热心组织?
这是因为:能让全球媒体跟进讨论,已经相当于巨大的免费广告。
从数据的角度来说,除了文学奖,其他奖项都相对更好预测,比如哈佛大学曾经建立过一个经济学奖预测模型,多次猜中(但他们后来停掉了这个项目)。
博彩公司为什么偏偏选择最难预测的文学奖?
大概是因为只有文学奖,才是几乎人人皆可置喙,才有流量。
诺贝尔奖晚宴上的花艺。
谁有资格提名?流程是怎样的?
诺奖评选,归属不同的机构:
文学奖——瑞典文学院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学会
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学会
生理或医学奖——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
和平奖——挪威议会
流程上大同小异,以文学奖为例;
瑞典文学院由18位院士组成。
院士是终身制,理论上不能辞职。
去年文学奖停摆,就是因为卡塔琳娜院士的老公阿尔诺陷入性侵和泄密丑闻后,18位院士中,有7人辞职抗议文学院没能开除卡塔琳娜。但按照规定,文学奖必须由12名院士选出,所以只能被迫停发。
为了应对信任危机,文学院允许成员主动退出。
4-5名院士会组成“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任期三年,主要负责文学奖的评奖前期工作,评选的决定权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去年事件后,评委会也引入5名外部专家,在评选中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每年9月,评委会发出邀请信,请有推荐权的人士提名下一年的候选人。
这个推荐权的资格很宽泛:瑞典文学院和其他与之相似的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大学文学和语言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各国作协主席。
但是,这是要评委会发出邀请,邀请人数在几百不等。(偶尔也会有人没收到邀请信,而主动给评委会提名。)
提名在第二年1月底前送交。
评委会有时自己也会添加一些没被提名、但明显有价值的人选。
这样就得到了一份200人的长名单(一说是350人,两种数据都来自瑞典文学院官网)。
4月,评委会先选出15-20人(一说20-25,两种数据都来自瑞典学院官网)。
5月,候选名单缩减至5名。
6月到8月,学院的院士们会通读、评估5名优先候选人的所有作品。
9月,院士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在做出决定前,至少要召开3次会议。
10月,院士们投票选出当年的获奖者。获奖者必须赢得半数以上的投票。
你熟悉的那些文学名著,曾被评委这般差评
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的质疑,是错过了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 易卜生、斯特林堡、伍尔夫、鲁迅、德莱塞、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文学大家。
遗漏了卡夫卡、卡瓦菲斯、佩所阿倒是有情可原,因为他们都是死后才被世人了解的。
而乔伊斯、斯特林堡、鲁迅等人从未被提名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使用的语言排名。
第一届文学奖获得者普吕多姆如今被视为三流作家,而那一年,他挤掉的是托尔斯泰。
奖项宣布后,瑞典有42名作家发表公开信向托尔斯泰致歉,大师回信说,很高兴没有得奖,因为要是得奖了,金钱“只会带来邪恶”。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刺伤了瑞典文学院,——直到托尔斯泰去世,文学院都不顾舆论压力,没把奖项颁给托尔斯泰。
评委对托尔斯泰的作品的确是看不太上。
他们认为《战争与和平》“夸大机遇而贬低个人主动精神的意义”,有“宿命论特征”;批评托尔斯泰“在不少作品中不仅否定宗教,而且否定国家……”
《战争与和平》电影剧照
还有不少作家被评委差评过,但因为还年轻,熬到后来评委更替,还是拿到了奖项。
下面是他们遭遇过的评审意见:
叶芝——“表现手法往往朦胧不清”;
哈代——“主人公没有个性,缺乏一切宗教伦理法规。……偏爱耸人听闻……违背了心平气和、字斟句酌的创作态度。”“他写的诗都不算是真正的诗,没有诗的味道。”
萧伯纳——“感情强烈,充满活力,个性描写比较生动,但缺乏真正创造性……艺术性欠缺”。
蒲宁——“并非是什么伟大而丰富的创造力,也不是什么带有巨大吸引力的叙述天才。”
……
叶芝与茅德·冈。冈(右下)和阿佳妮(右上)气质神似。叶芝为冈写下了《当你老了》
文学能脱离政治吗?
按照诺贝尔的遗嘱,文学奖重要的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
但在初期,评委对这个“理想主义”的理解,明显是保守的,更倾向于嘉奖那些在思想和生活观上体现出高尚品德的作品。
所以,有些获奖者是因为其文化领袖的地位,而非文学成就(有几位主业根本不是文学)。
还有些,是因为品格受到推崇。
比如评委对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朵夫》不太满意,却很赞扬他的反战立场。
法郎士则因为帮助“叛国”的军官翻案,成为当时人道主义的典范,他去瑞典领奖时,首相亲至码头迎接。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考虑到政治中立,奖项偏向颁给北欧的作家。
综上原因,在1946年以前的获奖者中,只有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叶芝、萧伯纳、托马斯·曼、皮兰德娄、尤金·奥尼尔等少数几位在今天还被公认为是一流作家。
从1946年授予黑塞开始,文学奖才开始保持比较高的水准和开阔的视野。
诺奖没有颁给博尔赫斯发奖,评委解释是因为他曾对独裁者表达过感激。
文学不可能脱离现实和政治,奖项同样不能。
但诺贝尔奖的生命力,或许就在于,它在“理想主义”的前提下,保持着一定的多元性。
比如,它因为颁给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而被指责为政治渗透,但实际上,诺奖也曾颁给过很多位左翼立场的作家,包括给斯大林写过赞美诗的聂鲁达。
但与此同时,它又因为政治原因否定了博尔赫斯。
它的标准其实也是经常变化。
彼得·汉德克
今年的获奖者彼得·汉德克,文学成就早已公认,但因为他曾否认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塞族的暴行,以及出席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其获奖也遭到一些抗议。
汉德克在受奖的演讲中没有对此作出回应。
在演讲的结尾,他引用了特朗斯特罗姆的诗:
“不要为自己是人类而羞耻,要自豪!
你内部一个拱顶通向另一个拱顶,无穷尽地。
你永远不会圆满,因为本来就该这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eLens(we-lens),作者:L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