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延迟退休,外加四天工作制
2024-08-01 10:31

支持延迟退休,外加四天工作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弄堂里的城市书房,作者:牧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支持延迟退休并实行四天工作制的可能性及意义。

• 💡 延迟退休有助于提升养老金月数额,提升退休后收入水平

• 💼 以工作有助于建立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延迟退休并不意味着负担

• ⏳ 四天工作制或许能够缓解就业市场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近日延迟退休的讨论甚嚣尘上。原始文章已被证明非官方通知,但延迟退休或早或晚、已成定局。全社会真正应警惕的是,延迟退休是否会导致就业市场进一步饱和。


建议延迟退休政策与“四天工作日”同步推进,以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长远福祉。具体如下。


一、延迟退休,有助于提升养老金月数额


根据当下的养老金计算公式,退休人员每月收到的养老金数额与实缴金额、当地工资平均情况、缴费年限、退休年龄正相关。在实缴金额与当地工资平均情况不变的情况下,缴费年限越多,且退休年龄越高,则养老金数额越高。


举例来说,根据目前的退休年龄规定,女性工人50岁退休,男性干部60岁退休。同样收入水平下,工人退休年龄早,养老金就相对低。当下中国人口预期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即退休后还有20~30年需要养老。考虑到养老金增速普遍比不上物价上涨、年龄越大医药费支出越高等因素,退休早的人更容易陷入“老后破产”的境地。


因此,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延迟退休有助于提升退休后收入,等同于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在老龄化逐渐加剧的未来,这对普通人的生活意义重大。


二、老年人的工作负荷预期,低于年轻人


经历“内卷”时代的年轻人,常常对工作抱有抵触,怀有恐惧心理。不过,以当下的工作状态,推测五六十岁时的工作状态,会有很大偏差。在健康的职业发展曲线中,初入职场的十年必定是最辛苦的十年;伴随经验增加、岗位提升,工作的回报率、自主性都会提升;当劳动者年纪变大、承载力有限时,工作负荷也自然降低,即进入职场默许的“老油条”状态。


如果一个人六十岁后仍从事正规就业岗位(区别于开网约车、送外卖等零工),可以预期,其工作状态是比较轻松自如的,不会像年轻人一样感到重重压力。


三、工作有助于为老年人建立自我价值感


工作带来的回报和成就感,是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一个人年轻力壮时,往往兴趣广泛、沟通力强,容易建立起丰富的交际圈,实现多样的自我价值感;然而,当一个人变老时,伴随眼花耳聋、发音不清、认知跟不上时代等,自我价值感常常变低,容易产生“老了,没用了”的想法。被抛弃感对老年人的伤害极大,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加速身心衰老。为此,日本一些养老机构尝试鼓励老人劳动,为老人支付“工资”“礼券”。此时,“工作”对老年人来说,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自我价值感的源泉。


因此,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完全可能更享受乃至需要工作。想一想,当你六七十岁,打游戏手速比不过年轻人、看书没一会儿就头晕眼花,索性去办公室摸鱼吹空调,还能拿一份工资,岂不美哉?


四、延迟退休需要搭配四天工作制


相比六十岁还要上班,普通人可能更担心三十五岁就失业。找工作难、失业率高已成为当下不争的事实,而延迟退休意味着,一旦增加在岗者劳动时长,便可能进一步减少全社会就业岗位的数量。


举个例子,假定一个岗位长期需要人员,如果就业者按照25岁入职、50岁退休,一个人可以上岗25年,100年内可有4个人干到退休;按照25岁入职、65岁退休,一个人上岗40年,同样100年内仅有2.5人干到退休。消失的1.5个岗位,便是延迟退休的代价。相应地,延迟退休很可能让全社会岗位进一步减少,从而加剧找工作难、失业率高的情况。


那么,这种情况有可能缓解吗?有一个答案,便是将五天工作制变为四天工作制。仍以刚才的岗位为例,按照50岁退休、五天工作制,100年内可为4个人提供就业;如果换为65岁退休、四天工作制,一个上岗人员实际工作时长相当于40年的80%,即32年,该岗位100年内至少3.1个人员,且同期需要1.25个人员在岗。这样,短期来看可创造25%的岗位,长期来看岗位数量虽仍在减少,但比仅实施延迟退休大为缓解。


总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巨大波动的情况下,延迟退休政策需要配合四天工作制,方能减少对求职市场的冲击。


五、四天工作制,有可能实现吗?


2019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舆论既批判大厂的超额工作时长,又艳羡超额投入伴随的超额回报。到2020年,“内卷”一词走红。超额投入仍有,超额回报不再。到2024年,打工人已经不卷了,或者说,进入了“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内耗状态。


这是推动四天工作制的最佳时机。答案很简单:既然超额工作无法带来超额回报,那么将更多时间用于生活,会是越来越多人认可的选择。连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已自动取消大小周、恢复五天工作制,此时推出四天工作制,可谓顺势而为,阻力极小。


更何况,四天工作制让更多人有时间照顾家庭、放松身心、休闲游乐,对促进消费、鼓励生育和维持社会稳定,都具有正面影响。正如工业时代“六天工作制”变“五天工作制”后,生产效率不降反升、经济发展更为稳健;互联网时代“五天工作制”变“四天工作制”,或许将起到同样的效果。


六、回归就业的意义


就业的意义,绝非劳动与金钱交换那么简单。对劳动者而言,就业是以时间、精力、专业技能换取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手段;对全社会而言,就业是引导经济发展、进行财富分配、促进社会稳定的工具;而对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就业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经济接轨的渠道,决定着个人是与时代同行、还是被时代抛弃,决定着个人能否分享时代发展的果实、从而获得安全感与幸福感。相比选取什么职业、一时赚多少钱,就业机会本身是否存在、是否有效,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幸福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总之,就业的意义绝非一份收入,而是为全社会的普通人营造安全而幸福的生活条件。就业政策的设计,必须以劳动者的全景福祉为目标,即:是否能尽可能支持全社会的劳动者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个人和家庭的安全、幸福、发展。


当下,就业环境遇到的挑战,是老龄化社会前景、养老金储备枯竭、经济增速减缓;在未来,就业环境还可能受到人工智能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就业政策,尤其要回归就业本身的意义。


附录-我国工作时长简史:


1949年起,我国实行六天工作制,即周一到周六工作,周日休息。


1994年3月,“大小周”开始实施,即一周工作六天,下一周工作五天。政策初行时,对于“多出来”的一天休息,许多上班族表示“不知道拿来干嘛”。


1995年5月,我国正式施行五条工作日。从那时起到现在,上班族享受双休假日的时间未超过三十年。


2019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一句话引发关于互联网公司每周72小时工作制的巨大争议。


2021年,互联网裁员浪潮不断,“35岁陷阱”引发关注。此时距离“996福报论”不过两年。


2022年,ChatGPT发布,人工智能引发了面向未来的失业焦虑。


2024年,“萝卜快跑”出现,对于武汉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狼”似乎真的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弄堂里的城市书房,作者:牧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