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书店纷纷倒闭,但我始终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2019-12-18 15:10

梁文道:书店纷纷倒闭,但我始终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 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题图来自:图虫


那正好是一个被压抑已久的社会刚刚解放的阶段,当束缚解除,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大迸发了,新观念、新想法层出不穷。


而诚品书店正好在这个时候,成为了许许多多新的文化现象与新的思潮,不断萌生发展的一个恰到好处的平台。


转眼又是一年年末,相信你已经看过不少关于2019这一年的种种年终盘点,其中或许有落寞,或许有荒唐,或许有温暖,或许有触动。


如果回顾这一年,对于文化界来说,一个很难被忽略的年终词汇恐怕是“书店倒闭”。


2019这短短一年内,我们“告别”了老书虫,“告别”了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也为“流浪”的读库库房捏了一把汗。面对即将到来的2020,我们也早已听说诚品敦南店因租约到期被迫迁址,将暂时闭店。


日剧《重版出来》


这一年来,似乎全国各地都在陆续传出独立书店关张或是营业困难的消息,不少书店都遇到了困难。


惋惜之余,我们也很欣慰地听到许多呼吁大众关注乃至于帮助、甚至拯救独立书店存活的声音;但除此之外,我们也能听到社会讨论中的另一种声音: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到底还有没有前景?


实体书店真的能被轻易取代吗?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已经持续热议了很多年,但我认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挑战,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


书店也是如此。今天国内的独立书店可能各自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我不认为可以很简单地给出一个统一结论。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学会将自己的眼光放远一点,再等待些时间,或许才能看清这其中是否有更大更普遍的趋势,在推动着这些现象的发生。


这让我想起二三十年前的时候,正是欧美大型连锁书店横扫大街小巷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独立书店关门大吉,因为各方面实力都实在斗不过这些大型连锁书店。


比如,当时美国有一家非常夸张的连锁书店集团,The Barnes & Noble,使得很多经营了几十年的街头独立小书店,在价格上或是书的品种上都失去了竞争力,只好关门停业。



可是,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像亚马逊(Amazon)这样的电子书城的出现,使得Barnes & Noble这种传统连锁书店开始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于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国际性大型连锁书店,又因为斗不过网上书城,逐步减少了他们占领的版图。


到了现在,当实体书店的市场不断被网络书店侵蚀,你可能会认为大家买书只需要在网上购买就行了,可是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书店——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代官山的茑屋书店(Tsutaya Books)这家书店已经成为许多人去日本旅行必然要前往朝圣的一家书店,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家书店几乎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品味,即便不买书,在里面逛一逛出来也顿觉神清气爽。实际上,茑屋书店的发展历史也很能说明各种商业模式不断迭变的有趣历程。


独立书店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要知道,茑屋最初的事业重心根本不是售卖图书,它最早在许多日本人的认知中只是日本一家最大型的DVD租借连锁店,掌握着货源和价格的优势。但是到了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原本事业重心在DVD租借服务上的茑屋逐渐遭遇发展瓶颈。 


2011年左右,所有线下DVD租赁生意已是江河日下,这直接导致了茑屋的被迫转型,创始人增田宗昭便想重新回归到书店的生意。你可能听起来会觉得很荒谬,做DVD不行,怎么会想要改回去做一项更古老的生意呢?


增田宗昭在一次访问中提到过,为什么茑屋书店反而可以不惧怕网络购物的挑战?那是因为他相信,只要实体空间能够非常完整地传递出自身的品牌价值,那就不需要担心虚拟购物环境可能带来的挑战。



增田的解释并不难懂,实际上直至今天,实体空间带来的那种特殊体验其实都非常独特,是目前简单的互联网购物环境下无法完全取代的。这种体验也可以巧妙地和品牌价值相结合。


这里就要提到独立书店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什么?


你可以想象,独立书店通常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由于空间不足,所以注定独立书店的选书是有限的,但正因为选书有限,它反而更能通过对书的选择来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理念、取向以及品味所在。


又由于它要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品味和取向,所以独立书店自然会聚集一批喜欢这种价值观、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人,而这些人就会围绕着书店慢慢形成一个小小的社群。


这种特殊导向的小群体以及一家书店的独特品味,恰恰是传统大型书店所不能赋予的。


电影《书店》


就像是英国非常大型的连锁书店水石公司(Waterstone’s)也曾经因为亚马逊的冲击,业绩一落千丈,尔后需要求助经营独立书店多年的詹姆斯·旦特(James Daunt),将他的独立书店运营经验运用到水石上,才让水石书店得以起死回生。


可见,独立书店可以反过来将自己一套独特的经营理念教授给那些大型的书业龙头,甚至可能让它们焕发新生,去对抗更年轻一代的互联网购物平台。


今天的诚品,和90年代的诚品完全不是一个样子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家在整个华人世界,甚至全球爱书人之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书店,那就是诚品书店。


你可能也有所耳闻,1989年开业的诚品书店,其位于敦化南路圆环的总店将于明年(2020年)停业,很多书迷非常惋惜,没想到30年后这家书店就这么关门了。不过这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这家敦南诚品也并非真的倒闭,只是由于原来所在的那座大楼的租约到期,诚品才不得不被迫迁址,也承诺之后还会有新的24小时书店。



说起“24小时不打烊”,一直被认为是这家敦南诚品的一大特色,是从1999年就开始施行的。


当年诚品这么做其实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书店是24小时营业的,当诚品的“24小时”让它更为火爆后,全世界的人都忽然在问一个问题:对啊,为什么我们不做一家24小时开业的书店呢?


于是一时之间,很多城市都陆续出现了24小时连续营业的书店,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书店都能成功,更不是都能具有当年诚品的味道。


当年的诚品是什么味道?那还要从现在讲起。


你现在所知道的诚品书店,大概跟我们所熟悉的方所、言几又等很多国内的大型连锁书店差不多,会认为那是一个综合性的、有品位的小商城一般,除了卖书,还要卖各种生活用品、生活小物件,甚至包括卖服装,做餐厅,卖酒、卖杂货等等,简直就是一个用书店名义开办的百货公司。


这就是今天我们对这类型书店的看法,对不对?而这种模式也确确实实是诚品开创起来的,包括前面提及的日本茑屋书店,当年为了筹备转型,还曾专门到诚品取经,希望把诚品这套“大法”挪移到日本。


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诚品,和90年代的诚品可完全不是一个样子。 


仁爱路圆环的第一家诚品书店


那时候大家都奔着诚品而去,绝不是因为它比较洋派,木头地板比较雅致,装潢设计很动人很清爽,还放着优雅的古典音乐等等,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诚品书店当年做出了很多奇特的东西,举办了很多奇特的活动,而且选书也尤其独具特色。


要知道那个年代,1989年开业的诚品,正好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一个被压抑已久的社会刚刚解放,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大迸发的阶段,各种各样的新观念、新想法层出不穷。 


而诚品书店正好在这个时候,成为了这许许多多新的文化现象与新的思潮萌生发展的一个恰到好处的平台。


曾经的诚品书店,几乎等同于台北第一代“实体”互联网


诚品当年选书卖书的方式也很特别,它并不会特别标榜“畅销书”。当年它的选书放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都是有些激进的。


许多书籍都是很崭新、很陌生的主题,比如关于女权主义的书籍、文化研究的书籍、同志运动的书籍、各种各样关于激进运动讨论的书籍,你都能在诚品最集中摆放、最显眼的位置上,看到这些书。


当时的诚品不仅在选书上十分特别,还举办了很多在当时看来相当奇特的活动,比如当时的诚品书店里居然有个“古书部”,会经营一些欧洲的古典书籍,这些古典的二手书其实价格不菲,而且要真的懂古典书、买卖古典书也是有一定门槛的,而当年诚品就这么做了,甚至还卖过一阵藏书票,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做法。


除此之外,诚品书店还举办过很多线下活动,比如一些地下音乐的音乐会、一些实验小剧场的表演,还请了很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学者,在那里开讲一些比较新潮的知识理论。


这对当时那样一个求知若渴的年代来说,简直是如大旱之望云霓,盼来一阵甘霖般的知识讲堂。



我们“看理想”的一位主讲人杨照老师,他就在那个年代从美国回到台湾,在诚品讲堂开讲,当年的景象像什么呢?


应该说,诚品书店给人的感觉并不是那种另类的、低下的、叛逆的书店,不像我们在纽约、伦敦或巴黎见到的那些地下小书店的格局,诚品给人的感觉如同一位优雅文明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心态上非常开明,非常进步,很懂得欣赏这个世界上各种新的思潮与新的文化现象,哪怕那些东西是带着一点激进的意味。 


而整个诚品书店营造出来的这种环境和气氛,这种价值理念,你会觉得其实都并不匹配当年的台湾。


很多人说诚品是台湾文化的代表,我会把这句话修正为,其实它并不是台湾文化的代表,因为当年的台湾文化根本达不到诚品书店的地步。


应该说,诚品是领先了台湾文化,所以才能够引领台湾文化,最终才能够成为台湾文化的一座灯塔与坐标。



还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当年的诚品书店几乎等同于台北第一代的“实体互联网”。


这个小小的“互联网”聚集来的就是一群在那个时代挣扎着要往上爬,要向外摸索这个世界的几代知识青年和文艺青年。


所以诚品内外总是聚集着一群人,三更半夜更是它人山人海的时候,门外的楼梯上总是坐满着各种人,有些人在读书,有些人在售卖自己的一些手工艺品——这些在诚品聚拢的人,才是诚品成功的真正内核。


我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但是,这样的一种书店模式做得下去吗?要知道,诚品书店开店的前15年一直都是处于亏本状态,直至2006年才扭亏为盈。 


所以它的创办人吴清友先生曾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案例,诚品也几乎没有所谓的商业模式。然而,它赔了15年,换来的是这样一个文化盛名,以及在全球书业中的地位。


当然,一门生意终究不可能永远亏损下去,难免要逐步转型,于是诚品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如今,我们却总又会嫌它失去了当年的神采,再也不是过去的诚品了——这是今天很多人对诚品的一个批评,也可能是今天我们对很多流行的大型书店的批评。 


可问题是,你认为书店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很难讲,也许诚品一开始就不应该开得太大,只要维持原本独立书店的感觉。但是能不能依靠这样活下去呢?我也不敢下定论。


我曾听说吴清友先生办书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尊重每一个走进来的读者,让书店成为一个不歧视、公平的美好空间,也希望每个进来的读者在走出去的时候,能变得不太一样。


独立书店究竟是什么?到了最后,独立书店其实就关乎你如何看待人。


走进来的这个人,他不只是一位顾客,他还是一个人,当能从看待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便是独立书店的思考方法了。诚品的特殊,或许就是让不同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一种亲切、一种安全和尊重。


独立书店能否经营下去,可能跟这一点有关。虽然光有这一点也不敢保证书店一定能活下去,但是,我始终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重版出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 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