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成功的AI创业公司,归宿还是大厂?
2024-08-05 14:27

再成功的AI创业公司,归宿还是大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黎诗韵,编辑:靖宇,原文标题:《Character.AI投靠谷歌:为什么AI情感陪伴赛道龙头,仍难独立发展?》,题图:Character.AI联合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Character.AI的命运转向及其面临的共性问题。

• 💡 Character.AI在技术产品匹配方面表现出色,但缺乏用户市场匹配

• 🤖 创始团队追求AGI梦想,公司努力找到商业闭环

• 💰 Character.AI的团队变动和转向开源模型,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人工智能赛道最受关注的独角兽之一,Character.AI迎来了新命运。尽管近期媒体报道,伊隆·马斯克的xAI正在考虑收购Character.AI,但最终摘到果实的是谷歌。


8月2日消息,谷歌宣布将Character.AI的核心团队(包括创始人Noam Shazeer、Daniel De Freitas等)纳入麾下,同时与Character.AI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使用其模型授权)、为该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吸纳核心团队、资助原公司的方式,硅谷巨头变相完成了对科技初创公司的“收购”。它能巧妙地避开监管,却又拿走了初创公司的核心资产。


这似乎成了目前硅谷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普遍归宿。


去年底,OpenAI“宫斗”之际,微软试图招募Sam Altman在内的核心团队,但失败了。不过今年3月,它用这种方式拿下了Inflection,CEO Mustafa Suleyman在内的核心团队加入了微软。6月,亚马逊也通过类似手段拿下了Adept。


那么作为AI情感陪伴赛道的第一名、和ChatGPT齐名的超级应用,Character.AI为什么未能避免这一命运?为什么它仍难以独立发展?


Character.AI的命运转向背后,潜藏着目前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哪些共性问题?


一、Character.AI难以独立发展的原因:有TPF,没有PMF


目前的AI超级应用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生产力方向,以ChatGPT为代表。二是虚拟社交方向,以Character.AI为代表。


成立于2022年的Character.AI,可以让用户制作任何虚拟角色、并与它们对话。比如,《权力的游戏》里的“龙妈”丹妮莉丝、马斯克、甚至《原神》中的游戏角色等等。它本质上满足的是用户的幻想、提供的是情绪和陪伴价值。


从用户数据来看,Character.AI是一款相当成功的应用:成立仅两年,其日活已达到近600万;用户时长和粘性也很高——在产品上线的5个月内,用户发送了超过20亿条消息、活跃用户每天使用时长达2个多小时。


不过,应用只是表象,这家公司的最终愿景是实现AGI。


两位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都曾是谷歌顶尖的技术人才,其中Noam Shazeer是Transformer架构核心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r need》的作者之一、而Daniel则负责过谷歌的大语言模型项目LaMDA。


他们也代表了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的思路:相信产模一体,即一边自研底层大模型、一边做上层应用,通过底层技术提升应用体验,再通过应用让技术得以推广、并最终反哺底层模型技术——形成正循环。


基于这样的思路,Character.AI不断升级底层模型能力,包括推出了对标GPT-4o语音交互的虚拟角色通话功能等等。从技术和产品的表现看,Character.AI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TPF(技术产品匹配)


Character.AI上线的虚拟角色语音通话功能|图片来源:Character.AI


然而,它的核心问题在于,用户接受这款产品的价值但不愿为之付费。


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会员订阅,其让用户能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多的虚拟角色等。但目前,Character.AI订阅用户不到10万,占总用户量不到千分之一。


Character.AI似乎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今年3月以来,它开始招聘专业的产品、运营团队,但影响甚微。


曾有一位AI领域的投资人对极客公园表示,AI产品的To C收费会更难——以互联网时代为例,多数的To C应用是免费逻辑,最终是通过广告、搜索、推荐赚钱。而对于Character.AI来说,用户使用该产品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就是“情绪价值”,用户对于广告接受度极低,并且该产品的设计也并不适合广告模式,这让它很难找到合理的商业闭环。


这两年,Character.AI的团队在努力降低产品的推理成本,较成立时已下降了33倍之多。但最终,它仍然很难打平投入产出比。可以这么说,它形成了TPF、但没有形成PMF(用户市场匹配)


这也是今天AI应用的共性问题,哪怕是OpenAI,据媒体报道今年也面临着近50亿美元的亏损。


最终,和其他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一样,它们都需要仰仗外在的资金存活。在去年获得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1.5亿美元融资之后,Character.AI融资之路似乎并不顺利。去年9月,外媒报道它正和谷歌洽谈一笔估值超过50亿美元的新融资,但这笔投资迟迟未能兑现。


当马斯克极力否认自己对Character.AI的收购意图时,谷歌或许是这家公司最好的选择。


二、各归其位:创始团队到大公司追求AGI、剩下的人努力找到PMF


从这个视角看这笔交易,它说明Character.AI迎来了“梦醒时分”。通过产模一体形成商业闭环、慢慢支撑公司走向AGI的恢弘梦想,现在走不通了——于是大家各归其位、作出了更务实的选择。


对于创始团队来说,进入财务雄厚的前东家,更有可能支撑其AGI梦想。而对于Character.AI公司来说,其核心的命题是如何利用好用户基数,增大商业价值。


Character.AI的困境,不代表情绪陪伴赛道没有用户价值,而是没有把商业价值放到最大。它也许需要引入更好的产品、运营人才,思考更好产品设计和匹配的商业模式,真正让AI应用能赚到钱。


而在这条路还没走通之前,公司选择先降本增效。在这场团队变动之外,Character.AI也宣布将放弃预训练模型,转向开源模型。这本质上是在减少训练成本、将资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让公司更快打平PMF。


许多AI应用都有一个“平台梦”:认为现阶段的商业价值可以先搁置,最重要的是把用户量做起来。但Character.AI的故事说明,这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有网络效应,比如对抖音来说,当用户更多、就会有更多内容,而更多内容、最终又能泛化给更多用户,最终打造一个庞大体量的内容平台。


但对于Character.AI这样的AI产品来说,当越来越多用户跟AI聊天、并不能本质上改变内容供给,形成内容和消费的正循环,这个产品定义下,平台之路难以走通。


Character.AI平台的虚拟角色|图片来源:Character.AI


Character.AI和其他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被巨头“吞并”的故事,也许昭示了这样的道理:


1)只做到的TPF是不够的,用户花时间但不付钱,也没有办法转化成其他商业收入,那么就是还没找到PMF。技术能否推导出引发关注的产品、以及好的产品能否推导出好的商业价值,同样重要。


2)好的产品经理与产品创新将格外重要,就像乔布斯所说,“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只有技术是不够的)”,伟大的技术人才必须配备伟大的产品人才,技术的逻辑之外也有“人间的逻辑”要去理解,才能完成真正的产品创新。


关于这两点,Character.AI也许想通了,但选择放弃了在面上的坚持和努力,这与创始人的追求和特点有关。但对于其他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来说,这个探索的故事,能做的也许还有很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