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炒股二三事
2024-08-04 18:19

杠杆炒股二三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ID:cxericreading),作者:CxEric,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三位股民在杠杆炒股上的经历和教训,反思了杠杆炒股的风险和成瘾性。

• 💡 老股民A在杠杆牛市中因不愿还融资而遭遇强平,反映了杠杆炒股的风险

• 🤔 不同投资者对杠杆的认知和使用态度,揭示了杠杆炒股的成瘾性

• 🚫 投资老手B和C的故事反映了即使是高手,也应当谨慎使用杠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我认识一位老股民A,他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股民之一。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炒股,屡败屡战、乐此不疲,偶尔赚钱,稳定亏钱,终究还是屡战屡败,为券商经纪业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从2015年开始,他原本稳定的“亏损-盈利-亏损”曲线,像被人强行拉扯了一般,突然变成了“大赚-大亏”和“小赚-大亏”,简单来说:他亏钱的速度更快了。


这是因为2015年出现“两融”业务(融资、融券)——允许股民跟券商借钱炒股——这和场外融资一起,在2015年催生了A股历史上第一个杠杆牛市。


凭借着2015年牛市东风,A投入能投的所有资金,再跟券商借了一笔钱,迅速做大了账户规模。最高峰的时候,他的账户达到了百万元级别,这是他炒股以来的最高战绩。


我曾试图劝说这位前辈:杠杆是有风险的,“你已经盈利这么多了,要不要先卸下杠杆?”


A回了我一句话,让我在大夏天不寒而栗:“不能还融资,还了就借不回来了”。


“还了就借不回来”——在牛市氛围里,融资额度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人人都想融资,人人都想要更多的融资。但问题是,盈利你不愿还融资,亏钱你也不愿还融资,那:你要何时才还融资?


答案是:不愿主动还,那就等着被动还吧。


我仿佛闻到了股票烧焦的味道。


我当时做了一个简单推理,已知:


1. 不管盈利亏损,A都不还融资;


2. 牛市一定会结束;


3. 牛市结束时点不可知;


4. A股总以暴跌来结束牛市。


于是我大胆推论:A大概率会遭遇强平。


后面的剧情大家都知道了:2015年,A股股民还在为“杠杆牛市”欢呼,集体庆祝突破五千点,嚷嚷“不破六千都只算反弹”,却忘了“杠杆牛市”的潜台词是,前面还有一个“杠杆熊市”在等着你。


2015年,我们集体见证一波强平潮,以及壮观的“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复牌”与“千股复牌又停牌”。


2015年年底,我再次遇到老股民A,他略沮丧地告诉我,他在那一轮下跌里被强平了,账户只剩下2万块钱。



对股民缺乏了解的人会以为,经历过强平后的人,应该会更求稳、求踏实一些,要么彻底告别股票,要么不再使用融资。


因为摔了那么大一跤,应该会意识到:杠杆炒股是一种危险行为。


但这种想法经常是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察觉到:某个程度上,杠杆炒股是一种成瘾行为。


成瘾的人,很难主动戒掉成瘾物。


老烟民,会越抽越少吗?老赌徒,会越赌越小吗?


或许会,但很难,很难。


2017年前后,我再次遇到老股民A,惊讶地得知他还在用融资炒股。


我像个老太太一样唠叨,建议他不要再用杠杆了,他的回复再次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它反映了一种经典心态:“不行,不用杠杆赚钱太慢了。”


这听起来,像是一位F1方程式赛车的车手,无法接受普通高速的120公里限速。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曾豪掷千金的赌徒,再不能适应老老实实地按月领工资。


太慢了,太慢了。


等等!这很奇怪:在2015年以前的20年里,他都没用融资炒股,那个时候怎么不觉得慢?


只是经历一次杠杆牛市,他就忽然“回不去了”,再也无法适应原来的股票涨跌速度。


他抽了第一支烟,味道很不错,于是他记住了那种“快”与“乐”。


现在,他已经很难戒掉这种香烟了。


对他而言,慢是难受、是低效率,快才是快乐、是高效率。


但我们往往忘了,开车的目的是抵达目的地,而不是飙出最高速率——毕竟,任何程度的翻车,都会让速度毫无意义。



在我写过的投资类文章中,《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因为聚焦讨论了一个看似不证自明、人人都懂的小道理:炒股不要用杠杆;以及更重要的,它尝试回答:为什么。


说实话,投资中的很多道理听起来理所当然,但真要搞清楚“为什么”、“凭什么”很不容易,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讨论。


杠杆,就是这一类问题。


在我写了这篇文章后,获得很多好评,但有一类评价很独特,他们认同文章观点,画风却像是这样的:新手慎用杠杆!新手千万不要用杠杆!


这句话的隐藏台词是:勿用杠杆,但——“高手例外”。


以及拓展台词:你是新手,你不能用;我是高手,我可以用。


这就产生了一个奇特景观:一些网络大V呼吁粉丝不要用杠杆,自己却融资炒股炒得飞起——这多少有点逻辑不自洽,就好像大人叫小朋友别抽烟,自己却一天一包地抽,仿佛尼古丁会避开中年人一样。


与这类观点相似的是另一种声音:你用杠杆赔钱,是因为你弱;只要你足够强,杠杆就有利无害。


这听起来像是说,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式,香烟就忽然有益身体健康了。


“高手就能用好杠杆”、“用杠杆亏钱是因为你弱”,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构筑了某种形式的“循环论证”:用杠杆赔钱是因为你弱,弱就不要用杠杆;用杠杆赚钱是因为你强,高手就可以用杠杆。


以及更狠的逻辑:


高手可以用杠杆,如果你用杠杆赔钱,说明你还不是高手。


那么请问:在什么样的证据/案例面前,才能论证杠杆对财务健康的危害?


没有。


因为所有失败案例都是人的水平低,而所有成功案例都是人的水平高、都是杠杆的好处。


杠杆这种工具,逃逸了任何指责。



“新手不能用杠杆,老手就可以用杠杆”——很多投资者持有这样的看法,这让他们免疫各类“不要用杠杆”的劝说——哪怕这话是巴菲特说的。


巴菲特在午餐会上建议:不要用杠杆。


很多投资者会说:对对对,杠杆很危险;新手不要用,高手可以用。


我对这类回复感到无奈。


某天,我忽然意识到一点:当巴菲特对拍下午餐的人说,“不要用杠杆”时,他是在给谁建议?是新手?是高手?


我们似乎都忽略了:能拍下巴菲特午餐会的人,没有一个在炒股这件事上是新手。


(嗯……除了一个人)


能通过投资赚到这么多钱的人,已经不是一般的高手,而是高手中的高手。


但面对一个高手中的高手,巴菲特依然要老生常谈地念叨:不要做空,不要用杠杆(margin),不要买你不懂的东西。


好,现在让你选:


要么,巴菲特是在故弄玄虚,糊弄人,把来访者当成小白;


要么,巴菲特就是在给出一个真诚的、真正的建议。


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当巴菲特对拍下午餐的人说“不要用杠杆”的时候,他不是在给新手建议,他是在给高手建议:“不要用杠杆”。


“不要用杠杆”——这根本就是一个给投资老手的建议。


这不奇怪,因为他见过太多投资高手,前赴后继地死在“杠杆”这件事上。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几年前,我拜访了一位做价值投资的私募前辈B,我们意外地投契,相谈甚欢、一口气聊了多个小时,甚至两个男人轧马路到凌晨。


在那场夜谈里,我们对很多投资话题都有高度共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B展现了惊人的知识广度、思考深度和勤奋程度。


但在一个话题上,B有一句话始终让我隐隐不安。


往后几年,我跟这位前辈交流甚少,但某天得知,他的业绩不断走低,即便市场显著回暖,他的产品净值还在走低,下跌速度有些惊人。这种净值跌法,显然是带有杠杆的跌法。


我不好意思直接问B,于是找了熟悉私募圈的朋友询问。


私募这个圈子很小,朋友打听到的说法是,这位前辈不知道为何,调整了投资方法,一度用杠杆抄底港股,结果股票不断走低再走低,终于引发净值大跌,而他本人也心态有些崩溃,结果反而更加不好。


我听闻震惊:一个熟读巴菲特的人,怎么会跑去用杠杆?


我依然记得,几年前他和合伙人跟我分享心得:巴菲特的话,理解的要照做,不理解的要先做再理解。如果哪一天你不想听巴菲特的,记得写下来,以后回头看,你往往会发现——巴菲特是对的,你是错的。


这样的人,怎么会用杠杆?


我震惊一阵子后,想起那场夜谈的几句话。


那晚,我跟B分享了一篇关于杠杆的文章,谈及很多网友说巴菲特也用杠杆,所以我们炒股也可以用融资云云,问他怎么看。


他回复说,巴菲特的杠杆比例很低,相较于庞大的资产规模,他才用了一点点杠杆,但股民用的杠杆比例动辄1:1,股民怎么能跟巴菲特比?


这句话我隐隐觉得哪里不对,意思是说:只要杠杆比例小一点,就可以用融资了?所以,融资还是可以用的,只是要控制比例?这样真的对吗?


行文至此,我想起卡拉曼多年前写过一句话,可作为对此题的回应:“这有点像滑坡理论,如果一点点杠杆是好的,为什么更多的杠杆不是更好?你什么时候才会停止?”


前些天,我去看了看他的官网介绍,发现一段描述投资理念的文字:“对市场抱有足够的敬畏之心,不过度自信,不乱用杠杆。”


这里或有问题的字眼是“不乱用杠杆”这五个字,因为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可以用杠杆。


这句话也意味着,在B的投资理念中,“杠杆”根本没有列入“不为清单”、stop list,也不是一项禁止项目。


杠杆,变成一项具有高度裁量权的事项:有时可以用,有时候不可以用。


问题是:谁来决定可以/不可以用?自己。


问题是:谁来判定是乱用/适当用?自己。


如果是这样的话,B启用杠杆抄底,似乎早就埋下伏笔了。



我有一位交流多年的老前辈C,人很睿智,在股票上赚了很多钱。虽然在2015年的股灾中也被重伤,但他是少数能快速恢复元气、翻身新高的人。


去年的时候,我听闻C再次使用融资炒股,创造了不少盈利,我忍不住唠叨了一大圈,杠杆的风险云云。


这位老前辈沉吟一会说,你说的有道理,但你不理解我的感受。我需要再抓住一波行情,以后我就收手不用杠杆了。


好吧,我确实不理解这种心情,于是我继续叨叨叨个不停。


过了一阵,C忽然说,其实我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如果足够理性,知道这件事是错的,现在就应该停下来,而不是等下一波。但人就是这样,很难控制自己,很难完全理性。


至此我不再唠叨。


这位前辈后续如何操作我不得而知,不知道是否躲过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一轮大跌,账户净值是否恢复新高。


但这两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你说的有道理,但你不理解我的感受”、“知道错的,现在就要停下来”。


我至今都觉得,C如果不用杠杆,他依然会赚很多钱;使用杠杆,只是让这个过程似乎更快,且增加了不必要的担惊受怕。



在本文的3个故事中,A是资历最深的老股民,屡战屡败,依然奋战一线;B是是私募管理人,曾创下优秀业绩,天资过人;C是是股坛老手,睿智机敏、经验丰富,失败也能快速翻身。


他们都曾在“杠杆”这件事上栽过跟头,而且付出了不小代价。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喜欢上杠杆?


我说,不知道,也许是因为名,也许是因为利;也许是因为对杠杆上瘾,难以自拔;也许是因为迫不及待,不想慢慢变富。


又也许:恰恰因为他们是聪明人,所以他们才更倾向上杠杆。


在我看来,如果他们一点杠杆都不碰,他们会赚更多钱/亏更少钱,且可以免除大部分无意义的担惊受怕。


但人就是这样,一方面很难察觉自己是否犯错;一方面察觉犯错也受限于心理与情感模式,导致错误难以修正。这让我再次想起那句话,“你说的有道理,但你不理解我的感受”。


因而,这篇文章并不打算说服别人,因为我知道:抽烟的人会为香烟辩护,赌博的人会为赌博辩护,杠杆炒股的人也经常会为杠杆辩护。


我只能写几个小故事。


最后,不妨以一篇旧文的开头作为结尾:


在某个程度上,建议炒股不要上杠杆,跟劝人“吸烟有害健康”是很相似的。


第一,不论说多少次,不论谁来说,都会有一大批烟民继续抽烟。


第二,不论有多少证据,都会有人跳出来说,某某通过吸烟活得更好了。


第三,总有人追求某种意义上的“安全剂量”,或限制用量、或指定品种、或改造形式,务求“吸烟无害健康”。


第四,戒烟很难。


第五,不抽第一根烟很简单。


上述关于吸烟的论述,都可以不违和地替换为杠杆炒股、借钱炒股。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杠杆有害财务健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ID:cxericreading),作者:CxEri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