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撰文:汪宗白,编辑:汪宗白。
2019年底, 77岁的迈克尔·布隆伯格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这位白手起家、身家逾500亿美元的富豪在Twitter上的一则声明中说:“我竞选总统是为了击败唐纳德·特朗普,重建美国。”比特朗普还要大上几岁的布隆伯格挥拳要击倒特朗普显然不是人生计划中的事,能否通过民主党党内初选也扑朔迷离,不过党内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也都年过七旬了。
在布隆伯格宣布参选后,他创办的彭博新闻社随即宣布,该媒体集团将停止发表不署名的社评文章,并且既不会调查布隆伯格、也不会调查其民主党竞争对手。布隆伯格此前曾表示,如果赢了总统大选,他要么卖掉彭博有限合伙企业,要么将其置于一个保密信托中。有分析人士认为微软公司可能以700亿美元收购彭博集团。
布隆伯格信奉这么一句话——“人生的80%的时间只是让自己到场而已。”如今,布隆伯格参选美国总统也只是一次“及时出席”,与他在2001年911事件后,当选纽约市长类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是事实的总和。”如果把世界理解为事件的结合,也就找到了理解布隆伯格的钥匙。
布隆伯格创办的彭博集团是一家大型金融数据提供商、交易平台、新闻媒体和行业内社交网络。该公司的“彭博终端”有32.5万金融服务从业者在使用,他们成为会员要一次性支付2.4万美元,“我们的大部分资讯都位于媒体世界最昂贵的‘付费墙’后面,彭博终端每年的订阅费用约2.2万美元,相当于每个工作日88美元” ,布隆伯格说。
布隆伯格这样描述彭博这颗摇钱树,“有人说我们就像金融市场的谷歌,某种程度上,这个类比是对的。像谷歌一样,彭博收集、分类和储存大量信息,它们可以被即时检索到,这是人们每天都依赖的东西。我们通过成千上万的人力和先进技术,来确保自己提供的信息和数据100%准确。当我们的客户在彭博终端上搜索时,他们知道自己不会收到任何虚假新闻或虚假数据,他们也不能容忍这些。”
01 数据化平台的鼻祖
今天,数字化变革正在成为席卷全球企业界的一场运动,实际上这正是40年前,布隆伯格做的事。数字化变革的初级版即所谓“自动化”,高级版是今天所说的数据平台和“客户智能”。今天物理世界中的一切都正在拥有“数字身份”,而在几十年前,股票、国债、期货数据等率先从纸张和人工传递中解放出来,在这件事上,迈克尔·布隆伯格可谓先驱。
在1970年代初期到1981年被前雇主所罗门兄弟公司辞退之前,布隆伯格领导这家证券公司的计算机部门并建立了信息处理系统,即我们一般理解的“自动化”,数据存取与分析工具打破了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也开始打破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尽管遭遇了各部门的前后夹击,布隆伯格团队构建的内部专用系统使得所罗门兄弟公司维持了10年的竞争优势。
左一为布隆伯格,所罗门里最勤奋的员工
1981年,身为普通合伙人的布隆伯格被所罗门兄弟公司扫地出门,并获得1000万美元现金补偿。这成了后来的彭博集团的启动基金,在花去400万美元后,彭博成功地研发出了初代终端机,获得了美林公司的合约。
这缘起于失业后的布隆伯格意识到一个商机,他说:“我设想建立一家全面搜索证券数据的企业,让人们能够选择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并提供计算机软件,让那些不是数学家的人也可以分析这些信息。”
有些大承销商建立了内部系统,但是这些系统都只是博士才会用, “每一家大型证券公司都花费巨资独立搜集信息,更糟糕的是,他们在实际工作当中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或者现代一点的类似工具,比如掌上计算器,来处理这些信息……如果大多数公司都使用我的数据和分析,我将能够创造出一个行业标准,我还有一个优势,我既不是经纪人也不是交易商,我不会倾向于任何一方,这将使得我的产品拥有那些证券公司内部系统所无法企及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人在做这个”,布隆伯格说。以今天的眼光回溯,布隆伯格建立了一个平台。
创业自然要备尝辛苦,布隆伯格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一次我们这个小小的血汗工厂里,所有人都忘了下班,然后大家一起步行去剧院看了场电影,放松了一下。”
美林公司是彭博的第一个客户,有一段时间独享这种服务,美林公司后来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经济公司和交易商,与此不无关系。因为持有彭博30%的股权,美林公司当时的CEO最终被布隆伯格说服,同意彭博将这套系统开放给其十多个“死敌”之外的客户,而那些对手不久便在竞争中落伍,再后来,羽翼丰满的彭博高价赎回美林持有的30%股权,以避免职业道德上的瑕疵。
布隆伯格和他的金融服务产品“彭博终端机”
02 “到场”的执念
与资金相关的信息准确性与及时获得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瞬间攸关成败。让数据及时“到场”,也成就了布隆伯格的商业帝国。所谓“到场”,就是及时出现。
过去有人读史书,常常感慨“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流氓无赖,甚至文盲在社会剧烈变化、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期,居然成为历史上的“网红”。这种感慨是不太正确的。正所谓“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中的“热点”关系,最重要的是“到场”。依维特根斯坦说的那句“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个人和事件无法分开。
与那些看似被卷入历史进程中的大人物相比,布隆伯格对到场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他在哈佛商学院读MBA时,连续两学期的暑假在坎布里奇一家小房地产公司打工,附近就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他的回忆中,“每天那些新来的求租者都起的很早,抓起宾馆里的报纸,看到房地产版,打电话跟‘下一个有空的经纪人’约好时间看房,然后回床上睡觉。当天晚些时候,他们才会出门去看房”。
布隆伯格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他说:“到了7点半或者8点的时候,所有来到坎布里奇的潜在租房者都已经给我们公司打过电话并约好了看房时间,我是唯一一个愿意那么早来接电话的人,而那些9点半才来上班的专职人员一整天都坐在那里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接一个的人走进办公室找布隆伯格先生”。
入职所罗门兄弟公司后,布隆伯格每天早上7点钟来到办公室,“除了创始人比利·所罗门外,我比谁来的都早。如果他想借个火或聊聊体育比赛,我是交易室里唯一可以交谈的人。在26岁的时候,我成了他的‘哥们儿’。除了约翰·古特弗罗因德之外,我每天下班都比其他人晚。当他需要有人在非工作时间给那些最重要的客户打电话,或者听他抱怨那些已经下班回家的人时,只有我在场,他可是公司的二号人物,我可以蹭他的车回家……让自己随叫随到并不是一件苦差事——我喜欢我所做的事。”
布隆伯格发现,“生活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每天你都会遇到微小的出乎意料的机会。有时抓住一个机会就能让你一步登天,但大多数机会,如果有价值的话,只能让你前进一小步。想要成功,你必须一步一步来”。
布隆伯格竞选网站截图
他对计划持一种相当强烈的抗拒态度,“不要谈什么五年计划或大跃进,这种做法对企业家也未必会起作用。规划大师们会告诉你,要像奴隶一样遵从那些特定、按部就班的策略……但在我的世界里不是这样,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你努力工作,是因为这样能积累更多的机会,但结果无法保证,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里碰巧拿了什么样的牌,我一直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多玩几手牌,尽可能地聪明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
布隆伯格自称在所罗门兄弟公司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但这没有破坏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他从未因工作压力过大或者过于投入工作而耽误了晚上或周末的娱乐,他说:“我跟很多女孩子约会,我去滑雪、跑步锻炼和参加聚会的次数比大多数人都要多。我只是确保12小时投入地工作,12小时尽情地娱乐。你越是努力,就越能拥有更丰富的生活。”
稻盛和夫也曾强调,他的公司从来不做五年计划,他更看重组织里的每个人充分利用每一天,同时,在工作不如意时,与其想着换工作,不如改变对工作的态度。稻盛和夫视工作为修行,而布隆伯格的996则是为了多玩几手牌,确保自己在机会到来时,到场而已。
两者的态度都确保了某种“在场”。布隆伯格甚至想过,如果没有在39岁那年被解雇,他会一直留在所罗门兄弟公司,那也就没有了彭博。
布隆伯格在回忆中,有些挖苦地谈到一种习惯的思维,他说:“填写大学申请表的时候,有一栏‘未来10年你打算干什么’,要求写上1500字,为了凑够这么多没有意义的字,我绞尽脑汁。”
他对任何项目的态度也是先把不那么完善的产品“生”下来,然后持续优化,而不是像竞争对手那样靠完美主义来设计它,那样很容易陷进计划里。
03 场应该尽量“透明”
1966年,布隆伯格MBA即将毕业时,也不知道将来应该干什么,他在同学的建议下给高盛和所罗门兄弟公司打了求职电话,面试时,布隆伯格感觉,当时高盛的执行合伙人华尔街传奇古斯塔·列维,态度友好,却难以接近;布隆伯格也发现,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执行合伙人比利·所罗门比较开放,面试时与布隆伯格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远房表兄。
两家公司都向布隆伯格伸出了橄榄枝,前者给出的年薪是14000美元,而后者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给出的年薪是9000美元,并提供2500美元的贷款,布隆伯格选择了后者,成了一位证券销售员。布隆伯格曾回忆,当时销售人员的社会地位很低,他的哈佛同学都无法理解他会去做这样的工作。
所罗门兄弟公司吸引布隆伯格的是工作氛围,即信息的流动可能比较通畅。后来随着布隆伯格的升迁,也遭遇到了一系列办公室政治问题。
多年后,布隆伯格团队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建立信息处理系统,也无非是在尽可能地解决内部信息被“阻断”的问题,而布隆伯格后来被迫“创业”,则是在更大层面上使得信息对于各利益相关方更透明而已,并因此获得巨大的财富。
布隆伯格说自己是彭博的皇帝,一直希望在自己没穿衣服的时候,有人提醒他。在所罗门兄弟公司业绩下滑时,他曾经建议当时的执行合伙人约翰·古特弗罗因德设置一个幕僚长岗位,让他来做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不过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在布隆伯格看来,工作环境比管理层的命令更能影响员工的工作习惯,所以在彭博的办公场所不允许隔断的存在,他说:“员工必须培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受无数干扰的影响,但最大的好处是,他们专注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吸收周围的信息。开放还能让他们始终面对同事,阻止了有同事刁难他们的幼稚想法。就像市场的真理一样,透明带来公平。”
彭博的办公场所
办公空间常常给布隆伯格带来一些困扰,每次租用的办公室都被证明太小,不够用,他表示:“办公室的拥挤说明我对公司的增长缺乏规划能力,但这也是一个安全阀,有限的空间限制了我们可以雇佣的人数,使我们的经费保持在可控的范畴之内。”这在某种意义也证明布隆伯格对未来不那么有计划。
04 公平还是不公平
布隆伯格曾经表示,如果一个人和竞争对手一样努力,那么他的胜率永远是50%,如果他比竞争对手更努力,就会有更好的胜率,“因为付出更多几乎总是带来更大的成功,反过来你也会获得更多的乐趣,然后你会因为得到了回报而愿意付出更多,如此循环下去”。在他看来,不公平竞争才能赢,“不公平”来自付出更多努力。
有趣的是在布隆伯格身为纽约市长的十多年中,他推动了很多善政,有一件政策却颇受争议。为解决优质公立学校拉美裔、非洲裔学生比例过少的问题,他提出了一项计划,大幅增加标准性考试的成绩在所谓好学校的录取过程中所占的权重。这一计划完全事与愿违,这些学校大量涌入来自中产阶级白人、亚裔家庭的孩子。
来自犹太中产家庭的布隆伯格是本能的“择优制度”支持者,即“只有高度应试化、完全以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对普通人来说才是最公平的”。当他拿到哈佛商学院录取通知书时,他正想象他父亲如果活着对此会多么激动。
马云到访彭博纽约总部,与布隆伯格交流环保和教育
实际上这也是布隆伯格领导彭博时一项制度的延续,他认为,“这家公司的主要资产不是技术、数据库、独有的通信系统,甚至不是客户,而是员工”,所以相对于“大多数公司不到迫不得已从不优化自己的队伍”,彭博永远在“优化”人员,这也可能理解为内部清洗。
05 学会授权和不喜欢购买
对于一个以996为乐趣的创业者来说,在管理上放手,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去购买别的公司的产品、服务乃至收购别的公司,也会疑虑重重。除了买下纽约一家广播电台,进军广播电视业,彭博进行的“相关多元化”,都是DIY的,只是为了这个金融平台更加自给自足而已。
布隆伯格承认:“从事必躬亲到放手不管,对我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并不总是令人愉快。我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弄脏自己的双手。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发展壮大,而不是依靠我一个人,我就必须移交权力。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此感到高兴,但随着发展壮大,我越来越认可委托的重要性,任何试图微观管理大型机构的人最终都会失败。通常,当我们把某一个项目交给别人去做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来别人的标准和彭博的先锋文化不大相同,我倒宁可我们自己来做。”
布隆伯格有一个高危的兴趣爱好——驾驶飞机,并有两次遭遇发动机故障,死里逃生的经历。在所罗门兄弟公司时,与布隆伯格结怨、并迫使他失去工作的合伙人迪克·罗森塔尔即死于这项活动。
面对这项活动引发的计划之外的状况,他从中得到的结论:“不要惊慌,按你平常训练时的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到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喜欢飞行,因为喜欢飞行时,那种言行一致的状态,“你必须做到,而不只是说到。”这也是一个“到场”的问题,必须此地此人处理当前的问题,而不能为下一步会出现什么结果,想太多。
布隆伯格驾驶直升飞机接受《60分钟》专访
布隆伯格也暗示了好的结果只是“做到”的附属品,这位华尔街曾经的金牌交易员说:“华尔街预示着巨大的财富,虽然实际上我很少听说有谁真的在那里发了大财。从约翰·洛克菲勒到山姆·沃尔顿、比尔·盖茨、巨大的财务成就来自于在现实世界开办企业生产具体产品,提供就业岗位,创作价值和帮助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