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与AIGC,中美点开各自的科技树
2024-08-08 09:53

数据要素与AIGC,中美点开各自的科技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作者:开心爹,首发于2024年2月25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美在数字化路径上的差异与发展趋势

• 🌐 中美分别推动ToC和ToB数字化进程

• 📈 美国聚焦AIGC,中国推进数据要素商业化

• 🚀 政府与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不同角色与策略

去年春节的时候,ChatGPT宣布月活用户破亿。今年春节期间,OpenAI又发布了“世界模拟器”Sora,业界普遍称之为“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这方面的分析解读文章铺天盖地,我不想再啰唆地介绍Sora和ChatGPT,只是简单说下个人的一点观察: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中国接入互联网是1994年。时至今日,全球数字化领域的主要玩家就剩下了中国和美国,因此大概率来讲,数字化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中美两国能否引领产业实现突破。


美国的科技企业频频在AIGC领域突破,而中国的政府部门在积极推进数据要素的商业化进程。围绕数字化,两个国家似乎在点击不同的科技树,沿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力。


美国做ToC数字化,中国搞ToB数字化


盘点过去几十年数字化的发展,基本模式就是美国引领产业创新,并将新技术和新模式在全球范围推广。互联网一点接入服务全网的模式,恰逢超级全球化的爆发,美国企业作为全球数字化的供应商,几乎将世界范围的数字化红利尽数收入囊中。无论是欧洲还是日韩,这些以往的发达国家都是互联网的使用者/消费者,却没有几家拿得出手的数字化企业。


我们也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和美好体验,而在中国境内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大都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基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以及在安全方面独有的管控模式,给国内互联网发展形成了一片特殊的土壤。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中国人口红利和美国资本相结合,国内互联网企业拽着鹰酱的尾巴,从复制、模仿再到创新,一步步走到了巅峰,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在国际化方面有所突破,战胜了自己的美国老师。


在ToC数字化领域取得成功后,众多国内企业试图在ToB数字化领域进行模式复制。但这条路至今没有走通,无论是SaaS还是咨询服务集成,榜单上看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对于这种状况,业界有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有说国情的,有说管理的,有的说客户不成熟,有的说乙方不靠谱。总之还处于苦苦探索状态,成功之路仍遥不可及。


在中国的ToB数字化领域,还有另一股重要力量,就是政府部门。他们的思路是很明确的:对于能力建设,在芯片卡脖子问题解决之前,先将关注点放在“东数西算”上,推进基础设施规模化发展;同时在规则和制度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数据要素的跨域流通。


美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AIGC最终服务的是个人消费者,是ToC数字化领域的创新;相对来说,近年在ToB数字化方面的进展似乎也不大。由于制造业的衰退,企业资源大都聚焦在服务业,云计算之后ToB数字化产生的价值很难得到资本青睐,所以声音也就弱了许多。


被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直接冲击和刺激到的,是身处同一赛道的国内互联网企业。一方面是看到了前行的路标和方向,另一方面在为自己追不上而焦虑。


从技术角度看,模仿和追赶这些突破性进展似乎并不难,但偏偏智能算力的芯片被卡了脖子。而且地缘政治格局突变,中美关系的恶化波及金融资本,美股持续飙升而中概股却一路下滑,自身却又面临客户规模和发展空间见顶的窘境,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力和优越感都没了往日的风采。


众多负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目前对中国数字化发展持悲观态度的声音更多,更响。


美国打造美好的虚拟世界,中国建设更好的真实世界


随着互联网全面升级到web2.0,UGC(用户生成内容)已经成为网上内容的主体。这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借助互联网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在实体世界之外,都可以拥有一个甚至多个虚拟世界。


我曾在网络游戏中与一些玩家交流,他们身在小县城,纵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的头脑,但却因为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生都受困在家乡。然而在网络上,在游戏里,他们可以是意见领袖,可能号令天下,所以他们宁肯在衣食住行上节俭,也要买皮肤刷装备,为的是能在虚拟世界里达成自己期待的成就感。


不仅是网络游戏的玩家,无数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借助网络成了名人,有了流量,发财致富,实现线下世界不可能发生的逆转,可以说是互联网让他们又重新活了一次。


无论是ChatGPT还是Sora,都大幅降低内容创作的门槛和成本,把普通人的想法迅速转化为大段的文字和视频,并能通过现代科技和网络进行传播,创造更美好的虚拟世界。试想一下: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美轮美奂或者专业程度很高的作品,这当然会让人兴奋。



这周北京下了雪,我在网上看到这张图,真是漂亮。


但是,这张图并不真实。


其一,下雪那天不是满月;其二,冬天筒子河是冰面而不是水;其三,在这个角度拍角楼,是看不到头顶上那些树的。


我的朋友中对这张图有截然相反的声音。有人说事实很重要,美更好,不美也可接受。有人说美是最关键的,是不是真的,无所谓。


在这个问题上,个体的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而互联网创造的虚拟世界,为每个人追求自身个性化的需求创造了条件,这是以人为本。


所以美国的科技企业借助资本的巨大力量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突破,研发完成通用大模型,创造出AIGC的新能力,让个体能打造美好的虚拟世界,这一整套逻辑是非常丝滑流畅的。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除了百度等少数几家公司坚持走通用大模型的路子,绝大部分企业研发的AI能力都是ToB的。


AI四小龙在机器视觉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用者主要是企业和政府部门;去年盛行的行业大模型,大部分是企业自动化的升级版。当然这些能力建设和创新并非无意义,ToB数字化能帮助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在一些环节上实现流程优化和成本下降,通过自动化的检测和应对消除了人工处理的时延等等。


所以相对于惊艳的AIGC,中国发展数字化的目的是不断优化实体世界,企业的降本增效,政府的有效运作,治理体系的高效协同,提升生产力和劳动效率。这一整套逻辑也非常丝滑流畅。


美国做工具,中国建规则


几十年来,美国在科技方面一直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之后,傲视全球的高科技创新不仅为世界创造了福祉,也是美国成为全球领导者的重要工具。


科技领先不仅可以创造巨大价值,还可以制定规则,缔造有利于自身的产业生态。相对而言,中国企业虽然在产品制造和生产环节做得很好,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动执行规则的角色,没有什么制定规则的话语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虚”,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果不再高不可攀。好在数字化领域能享受到全球范围的产业红利,而且长期被资本市场看好,因此企业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大规模投资,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随着冷战以来的技术储备行将耗尽,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全球化的热潮消退,世界各国不是相互比惨就是孤立主义,美国也不再热衷制定新规则,转攻为守;但依托局部的科技创新,美国企业依旧可以在一些领域掌控主导权,引领全球的发展方向。


在AIGC领域形成突破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国科技企业会完成AIGC产品化、工具化的封装,其他国家和企业只能成为工具的使用者,数字化工具的消费者。这就意味着在ToC数字化领域美国高科技企业依旧是全球的灯塔,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没什么不习惯的。


定义规则时要依靠强大的实力来平衡各方利益,如果能成为成功的规则制定者,就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如今的中国在众多领域试图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这是持续成长必须完成的突破。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规则制定者往往不是企业,由于政府部门的权限更大,欲望更强烈,因此如今我们看到,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数据局、国资委,这些单位和组织频频出手,希望利用政策的力量拉动数字化发展。


2021年12月,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2022年12月,发布了“数据二十条”。


2023年8月,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


2024年1月,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最新的动作是,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


肉眼可见的,国家相关部门在积极推动数据要素的确权与流通,试图在国内完成数据交易市场的创新试验,再逐步将其拓展到海外,实现数据的跨境交易。


以往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易都是一对一的,现在也有些进行数据交易的黑市,常规情况下,就要等到数据交易多了再形成交易市场,并逐步完善,中间会有很多试错和弯路。所以现在中国政府部门想让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形成的过程加速,这是一条发展数字化的新路。


结语


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波折,经历不少失败,所以对试错过程的包容,也体现出创新体系是否成熟。


当看到一些自己不认可的行为时,可以提一些建议,但先别急着下定论。如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道不同的,那等着就好。这也是一种修养。


而且说不定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些意料之外的收获呢?当年GPU为显卡而生,后来用于挖矿,而现在成了智能算力的必需品,推动英伟达的市值突破2万亿美金,这又是谁能事先想到的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作者:开心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