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多家外媒援引美国娱乐新闻网站TMZ消息称,参演美国知名情景喜剧《老友记》的演员马修·派瑞(Matthew Perry)去世,年仅54岁。马修·派瑞生于1969年,1979年参演《240拯救队》正式进入演艺圈,因出演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钱德勒一角为观众熟知。
本文首发于2020年1月7日,特此重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整理自看理想节目《美剧大爆炸:创作、脑洞和文化密码》,讲述:常江,内容编辑:林蓝,监制:猫爷,题图来自:《老友记》
还记得《老友记》里Chandler的那个玩笑吗?
在第九季,六人帮曾聚在一起为Rachel和Ross的女儿Emma庆生,Ross提议给Emma提前录一段18岁生日的祝福影像,于是Chandler说道:“Hi, Emma. It's the year 2020, Are you still enjoying your nap?”
Emma的演员Noelle Sheldon在几天前回应了:“Just woke up from the best nap of all time, happy 2020!!” 引起了粉丝和媒体的一阵小骚动。
能让群众对一段跨越17年的梗依旧喜闻乐见,大概也只有《老友记》了。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老友记》开播的25周年。2019年年末,发生了两则与《老友记》有关的新闻:一则是,《老友记》片头曲《I'll be there for you》的作者在平安夜去世了;另一则是,《老友记》重组确定提上日程。
两则消息一悲一喜,在剧集播出25年后依然牵动着大批观众的心。仅凭这一点,《老友记》在美剧圈的江湖地位,似乎不会再有剧能够超越了。
1994年9月22日,《老友记》在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NBC开播,此后热播十年,成为了美国电视文化为友情谱写的一首现代赞歌。
尽管《老友记》是一部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文化重要性的作品,但它的故事却相当简单,格调也很轻松。
六位主人公的性格和出身全然不同,却因为种种机缘而成为了同学、室友、朋友和爱人。他们的故事演绎着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身份的普通人,在曼哈顿五光十色的文化拼盘中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向观众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价值观——那就是自力更生、善待他人、尊重差异、和忠于内心。
到现在,距离《老友记》第一季开播已有25年了,依然有人把头戴火鸡的Monica设为头像,把“I'll be there for you”设为个性签名。
到底是什么,让这部看似简单的电视剧征服时间,俘获几代人的心,成为人人爱戴的国民美剧呢?为什么说这是一部都市成人童话?在成为国民美剧的路上,《老友记》又存在哪些局限性?
Step 1 :生而逢时的创新
在高手林立、精品如云的美剧战场上,每一部生存下来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故事精巧,或演技高超,或主题深刻,但有资格戴上“国民美剧”桂冠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首先,要成为国民剧,至少得满足如下三个标准:第一,在播期间有杰出的收视表现;第二,在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上,获得过“最佳喜剧类”剧集或“最佳剧情类”剧集的奖项;第三,文化影响力超越电视界,在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版图中留下了痕迹。
《老友记》在上述三个指标中或许都不是顶尖的,但要论三者加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影响力上,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能超越《老友记》。
《老友记》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是它风靡全美乃至全球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美剧主流叙事模式的变迁中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是电视文化在美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主流美剧的叙事结构通常有两个特征,一是单线性,二是以家庭为中心。展现非裔美国人家庭生活的《考斯比一家》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力。
这类作品以美国中产阶级居住的近郊小镇为故事展开,主要背景以及所展现的家庭价值观,迎合的是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弥漫于全社会的文化保守主义,近郊主义,和小城镇文化。相比之下,描绘都市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作品,却很少见。
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城市通常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直到1989年,一部名叫《宋飞正传》的情景喜剧开播,情况才有所改善。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是这部剧使友情和都市主题在90年代美剧文化中主流化。
(《宋飞正传》海报)
公正的讲,《老友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宋飞正传》的肩膀上。在前几季播出时,曾有声音批评《老友记》模仿《宋飞正传》,但《老友记》在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彻底摆脱了前者的影响。与《宋飞正传》相比,《老友记》的多线叙事更为清晰,人物关系也更复杂,对现实社会议题的涉猎也更广泛深刻。
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保守文化因冷战的结束而渐渐失去影响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面刺激了美国社会,尤其是大城市的文化活力。年轻人开始拥抱多元的价值观,也更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友记》的出现比《宋飞正传》生逢其时,它的流行也有了更坚实的文化基础。
Step 2 :平平淡淡才是真
了解了它在电视史上的地位,我们再来看看《老友记》对人心的影响。
风靡全球的美剧当然不止《老友记》,但让它有不被时间磨灭的影响力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它的价值观。
全剧推崇了三个道理,在今天来看依然很实用:第一,不管你是谁,每个人都应当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第二,我们应该积极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它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第三,真正的快乐与金钱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更多源于一种自由和有责任的生活。
比如全剧最受欢迎的人物Rachel,起初就是一个靠刷医生老爸信用卡生活的富二代,却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从咖啡馆的服务员做起,一步一步成长为知名时尚集团的中层管理者。还有按摩师Pheobe,虽然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环保理念,对各种生命充满了善意和敬畏。大学教授Ross虽然很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乐于纠正他人的语法错误,但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会挺身而出,倾尽全力。
剧中人物不断通过自己的言行和选择,强化着这三个核心道理。六人帮的故事看似平淡得就像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一样,但其中的真挚戳中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正是因为这份“真”,《老友记》成为美国青年群体理想人际关系的样板,也为后来许多同类电视剧,比如《欲望都市》、《威尔与格蕾丝》等等提供了叙事典范——以纽约为背景,年轻人的友情和爱情为线索,个人成长为主题,大都会文明为价值的依托。
这些剧集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更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应当如何拥有一种现代的精神生活。
《老友记》尝试建立的是一种超越民族文化,以多元的城市生活为根基的价值体系。它的精神气质,就像剧中人物咒语般的那句口头禅“How you doing?”一样,是一种既从心所欲又效法自然的洒脱状态。
Step 3 :避重就轻式“大都会乌托邦”童话
在中国,《老友记》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美剧。它塑造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世界观,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自己把控人生的模板,同时也将大都会主义的理念植入了我们的脑袋。
不过,尽管取得了商业和文化上的双重成功,《老友记》也绝不是完美无缺的。作为一档在全国电视网与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它难以跨越美国主流电视文化设定的种种边界。
不知道你在追剧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老友记》后面几季的主题和前面不太一样了?真的是因为剧中的角色成长了吗?又或者说,为什么这部剧的设定看似真实,却又不太可能实现?
去探究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暂时放下观众和粉丝的心态,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老友记》在创作当中体现出来的文化逻辑。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一部美剧的出现和流行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土壤,同时也要受制于美国电视制片和播出行业的各种不成文的规则。
电视终究是电视,作为一种泛大众流行媒介,电视有着和文学、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态不同的文化生态。虽说这是一部反映现代大都会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但《老友记》必须要建设一个大都会乌托邦。
显而易见,剧中的设定并不完全忠于现实。六位主人公拥有不同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换作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难拥有剧中描述的这种牢固感情。
例如,Ross是一位古生物学家,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级知识分子,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他真的有可能会跟Joey,一位几乎没怎么读过书的演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吗?按照剧中的设定,Pheobe的生活本该是最拮据的,但她是如何负担起曼哈顿高昂的房租,并保持着相当高的生活品质呢?这些问题剧中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这里涉及到了文化分析时常用的一个概念——阶层区隔。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因素,包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简而言之,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地位,决定了他的视野、社交和行动范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不同圈子之间往往存在着由消费习惯和审美趣味搭建起来的壁垒,很难彼此相容。
《老友记》试图用友情这种纯粹的精神力量去遮蔽,甚至否定阶层区隔的存在,建立起一个大都会乌托邦,这反而体现了它对真正社会问题的回避。纽约当然是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文化拼盘,但它也是财富和权力的丛林。放大前者并无视后者,无疑体现了电视创作者的某种逃避心态。
同是喜剧,同以纽约为背景的《欲望都市》在这一方面就做得更好。它在美化某些生活方式的同时,始终保持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尤其是阶层矛盾和性别矛盾。
在这一点上,《老友记》是缺乏文化重量的,它害怕给观众增添任何精神负担,也害怕因此而失去在全国电视网中的黄金位置。
Step 4 :回归传统的安全牌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老友记》这部电视剧真的是关于友情的吗?
在全剧长达10年的叙事线中,我们发现,其实整个故事最终还是落在了一种更传统的观念体系上。那是以一种迂回的姿态,重返了80年代的传统家庭价值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剧名虽叫《Friends》,但全剧六个主要人物,其中有四个在这个小圈子里解决了婚姻大事,从朋友转型为夫妻。
在全剧的后半段,爱情和婚姻完全超越了友情,成为现实生活里种种困境的终极解决方案。友情的元素被淡化,剧情完全由Monica和Chandler的“有婚姻没孩子”,以及Rachel和Ross的“有孩子没婚姻”两条情感线牵引。而在前几季中大放异彩的突破性人物Pheobe,则几乎被主线剧情完全边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部电视剧的初衷。
《老友记》的文化核心为何会在十年间出现了如此大的转变?当然是为了向美国社会更主流的传统价值观靠拢。美国的公共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核心观点,深受福音派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这一教派属于新教体系当中的保守派,始终将家庭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单元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老友记》确立国民美剧地位的90年代末新世纪初,家庭主义(Familism)仍然美国最普遍的主流价值观。尽管象征着大城市的文化多元主义起势猛烈,还是不敌家庭主义,也就是美国公共文化向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回归。
尤其经历了2001年的911事件后,整个美国陷入了创伤,回归家庭成为必然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热播美剧的叙事策略。对于《老友记》的创作者来说,要想解决因新鲜感降低而导致的观众流失问题,就必须不断地向家庭这一国民价值观示好。
这一策略为《老友记》在第八季走上影响力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也导致了这部优秀的作品在后面两季,彻底陷入了文化上的平庸。不过从专业的角度看,电视剧注定是一种中庸的文化,期望《老友记》达到电影《低俗小说》的效果是不现实的。
绝大多数在文化上拥有重要性的电视剧,都会在播出之初用新锐的概念来实现自身内容的差异化,但整部作品最后的归宿往往仍是多数人所熟悉的价值观念。
《老友记》的保守性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剧中对亚文化群体的呈现就受到了很多批评。Ross的前妻作为一位同性恋者,是以出轨的方式实现出柜的,因此被塑造成了传统婚姻的背叛者。另外故事发生在种族构成十分多元的纽约,但全剧出现的有色人种却屈指可数,主要人物更是清一色白人。
文化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想象性解决”,强调观众可以通过消费影视文本获得一种关于自主性的想象。
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电视固然要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但更要让观众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观众需要这样的确信和想象。
在这层意义上,《老友记》更像一部以现代大都会为背景的成人童话。它的首要使命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善意和美好的世界,而它的一切叙事策略也都为了加固这个世界而存在。
《老友记》是杰出与平庸的共同体,就像整个当代美剧文化一样,在传递某些现代社会共通的价值观的同时,也难免受到美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电视产业逻辑的影响。
我们通过《老友记》体会人与人之间真挚情谊的温暖,也要清楚它对种种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简化。但无论如何,《老友记》都为后来的同类作品设立了一个典范。从它的成功起,美剧开始更积极主动地介入对文化多元主义的构建。
《老友记》自身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它所推崇的理念和开创的模式,成为了电视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
今天,你有车库可以养老了吗?
配图:《老友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本文整理自看理想节目《美剧大爆炸:创作、脑洞和文化密码》,讲述: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