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田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2024-08-12 23:30

当田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维舟,作者:维舟,头图来自:Midjourney


这些年回岛,很少还能在田间地头看到劳作的身影。大片的良田都已变成了树林,虽然偶尔还插花式地种几行蔬菜,但大片的杂草无人来除,任它四处生长。回家说起,母亲淡淡然说:“也正常。你想,小的不会种,老的也慢慢种不动了。”


老家河边


不知不觉间,岛上的乡村已和我二三十年前所熟知的样子全然不同了。这在节假日时尤为明显:在漫长的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只感觉一阵无聊,特别是现在连电视节目也越来越无趣,就使得假期的时光显得尤为漫长。


如今,打麻将是邻里之间主要的娱乐方式,而饭后散步则差不多是唯一消耗体力的活动。连母亲这样勤劳一辈子的人,也找不出多少事来做,因为每天那点家务,一两个小时总归做完了,现在除开小块的蔬菜地,也都没田地了,那又不必天天照看。


有一次忽然想起这个问题,母亲自己都觉得奇怪:“以前的人为什么不感到无聊?”1980年代初我童年的时候,许多人家甚至都还没电视机,那时打麻将之风还不像现在这样盛行,可是我记忆中,那时的人们极少会感到无聊,相反,一年到头总是忙忙碌碌——对农民来说,那份闲暇几乎是奢侈的。


崇明乡下的金瓜花


我曾看很多人在散文中回忆乡村生活,将之美化为仿佛是一首田园诗,但我自己亲身经历过,深切地知道“田园”在我的记忆里与其说是诗意,不如说是劳作。


小时候因为父亲在兰州工作,母亲带着我耕作那一亩三分地的薄田,三四岁就要跟着她下地,摘棉花、捡麦穗、插秧,虽然小孩子帮不上多少忙,但就像乡下老话里说的,“无牛狗耕田”,任何一点劳动力,都要充分调动起来,不能闲着。


那时的人们耗费了太多时间和心力在劳作上。七老八十的人仍佝偻着背在田里摸索,这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像我外公,那时每天都要下地去看看,有时也不为什么,但总要去“巡视”一遍,哪怕看到杂草拔几根也是好的,仿佛看过了才心安。在那个年代,土地是人们产出的唯一来源,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恐怕是现在的人们所难以感受的。


最重要的是,原先的器具,大多都是人们自己造的。我爷爷是木匠,家里的木床、桌椅等等,无不都是自己做的;我父亲也会做简单的木工活,至少做个凳子、锯下树枝、劈一堆木柴之类,那都是没问题的。小到草绳、草鞋、扫帚、编个篮子,大到简易的茅屋,自己动手做都是家家户户平常不过的事。


我小时候的衣裤已经多是镇上买的了,但毛衣、围巾、手套、帽子仍多是妈妈织的,更不用说鞋子了——那时大家穿的都是布鞋,做布鞋很麻烦,一层层地,中间浆好,再一针针地扎好针脚,做双鞋着实不易。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妈妈好像一年到头都在打毛线或做鞋子。逢年过节的话,还要做各种糕点。崇明糕是很有名的,但做起来却耗费时日,从打粉到最后蒸熟出锅,足可忙上几日。



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这些就都成了往事。如今年轻的一辈,如果去田间,更多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早已不把它作为生计的依赖了,因为人们早就明白,地里种不出几个钱来,所以失去土地很平静地就被接受了,即便在乡下也没激起什么波澜。


商品经济的渗透更是无孔不入,所有的器具、衣物、食物,没有哪个年轻人还会自己去做了,他们也做不来,除非是新式的DIY玩法,否则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买来的。所以,十来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镇上的菜市场卖竹篮、码头边的摊位卖崇明糕时,那份新奇和震惊迄今记忆犹新——以往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也就不可能会有人拿出来卖了,因为根本没有潜在的买主。


就这样,人们的生活渐渐摆脱了劳作,只要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便足可买到任何自己想买的东西,而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费心费力。新式的厨具和电器,无不节省了人们的时间(至少你不必再花一个小时洗衣服了),然而此时,人们对于这份新到手的自由并不知道如何处置,仿佛摆脱劳作之后,只得到了无聊。


在乡下,很多人操劳了一辈子,早已习惯忙碌而紧凑的生活,但如何安排突然多出来的闲暇时光,却是需要重新学习的事。这乍听起来似乎很好笑,难道玩还需要专门去学?但事实如此,就像当年刚迈入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人,多出来的闲暇时光只是让他们变成了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说得对:“当现代人没有迅速地做某些事情时,他们便认为,他们丢失了某些东西——时间;然而他并不知道怎样利用他赢得的时间——除了打发掉它以外。”


不夸张地说,仅仅三四十年时间,崇明人就从农业社会跨进了后工业社会,农业已经从几乎唯一的谋生手段,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意思是说,我们不再靠从土里刨食,身居乡间而无劳作,这可能才是祖祖辈辈以来第一次能真正享受“田园诗意”。


现在的新问题是,当人们从劳作中解放出来之后,如何去利用多出来的闲暇时间,创造一种可欲的良好生活。无论是办有机农场、做民宿、钓鱼,还是单纯的乡村隐居,这都开辟了新的可能。也许,这就是新一代人的使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维舟,作者:维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