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IPO铺垫的游学反而成就了一段姻缘,“东茶恋”将高管商学院进修再一次捅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国商学院的兴盛,是这个时代的特殊所在。商学院教育进入中国已有近20年时间,其间,商学院一直在为中国商业精英此前缺失的商科教育埋单,而顶级商学院庞大的校友连线,丰富的人脉资源,让其在大众眼光的探寻中成为了一个暗喻。这个所谓的高级社交圈,浓缩了中国社会当下的核心权力与财富围墙,选择它,就像是开启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那么,对于这些对商业知识和人脉资源极其渴求、时间紧张且分身乏术的中国商业精英来说,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商学院?中国几家顶级商学院可谓各有特色。
依托北大、清华的三个商学院(北大有两家,分别隶属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光华管理学院)具有丰富的政商资源,这些学校的教授本身就是中国决策者的智囊团成员, 对于中国经济政策的把握更加精准。同样,清华以出产最多的中国高层官员而闻名,它与中国政界联系的紧密程度,其他高校很难企及。如果你去商学院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经济政策的动向,并建立起获取此类信息的通道,北大和清华是你的最佳选择。
与之齐名的是中欧。中欧是一家教授治校的商学院,口号“中国深度、全球广度”,表明它的定位:与全球顶级商学院相比,中欧具有更为洞悉中国市场的教授资源,与中国本土商学院相比,中欧更具国际化视野。目前,中欧的高级管理培训课程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如果你希望立足于国内研究、融合西方教育并付诸商业实践,中欧是你的首选。
如果你的事业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你的企业希望参与全球商业和技术竞争,此时境外的顶级商学院应该进入你的视野。“未有美国,先有哈佛”这个口号是说得通的。事实上,在哈佛建校一百多年后,美国才立国。美国真正的决策性人物很多都出自于哈佛,他们这些精英分子影响着美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奠定了美国的商业基础。而在四年前,这家全球最负盛名的商学院在上海开设了哈佛中心,与中国顶级商学院一起为中国商业领袖开设了培训课程。从有效拓展海外人际关系的角度,从了解全球最新商业思想和技术竞争前沿的角度,哈佛和其上海中心都是你的不二之选。
相较于哈佛商学院光辉的历史,被国人更为熟悉的,乃是“颠覆式创新”的理论者——哈佛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那部《创新者的窘境》。此书出版于17年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看到许多公司前赴后继地跳进这个陷阱。金融公司为何如此惧怕互联网公司?尽管当下BAT三家利润加起来还不如一家股份制银行一年的利润。本土企业在担心教授书中所说的,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出现——他们仍然在追求“正确的做事”,而全然未意识到,它做的事可能已不正确了!最后在遇到破坏性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变化时,都成为一百分的输家。
本土商界新贵个个对“创新者的窘境”耳熟能详,但是不少企业依据在劫难逃。在言必称“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本土,商业新贵有必要遵循哈佛案例教学法,对Clayton Christensen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理解,避免眼瞅着“台风口里的猪也能飞起来”,自己却被“浪潮之巅”裹挟着往下坠。在“互联网思维”噪音大于卓见的当下,商业新贵也应学会在噪声中分辨哪些是代表未来的信号,并付诸于自身企业的实践。这亦是案例教学法的精髓所在,经过认真缜密的独立思考,试图给出答案。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实施本地化竞争战略,还是国际化战略,综上均大有裨益。商学院需要卸下人们固有认知中的标签,还原最真实的商业,同时在社会化创业风头正劲之时,去传授拥有改变世界想法的人成为企业领袖的技能。也许只有那些力求与众不同的商学院,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商业新贵们来说,你们心目中的理想商学院该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