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身份,早该取消了
2024-08-13 22:12

应届生身份,早该取消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青柳,编辑:冰小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减少就业枷锁,促进公平就业。

• 📉 多省放宽应届生认定,减少工作经历和社保审核。

• 🏢 企业和地方政府同步放松应届生招聘条件。

• 🎓 放宽认定助力年轻人更自由就业,提升就业公平。

最近这几天,“应届生身份取消”的话题,突然被热炒。


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


不过从政策的细节看,这并不是取消“应届生身份”,而是放宽认定标准。以考公大省山东为例,要求是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


这就是说只要当年毕业就算,哪怕之前有过工作经历或者毕业后短暂工作过,也都无所谓了。


这些新政策的松口程度不一,比如山东仅仅是在省内事业单位中放松要求,而贵州却扩大到了“报考我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


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巨头如腾讯和阿里巴巴也开始放宽对应届生毕业年限的要求。腾讯2025校园招聘对象的毕业时间放宽至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之间,而阿里巴巴的淘天集团2025届校招也放宽到2023年11月至2025年10月期间毕业的毕业生。


媒体聚焦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多冠以“应届生或将身份取消”的字眼,这多少表明了一种期待:应届生概念,确实该退出了。



什么是应届生?


顾名思义,就是当年毕业的学生。这个概念也并非中国独有,比如日本同样有“新卒”的概念。企业会进行“新卒一括採用”,和国内企业很类似,就是在毕业季的时候集中招聘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日本企业对“新卒”的偏爱,主要是讲究年功序列和长期服役的企业文化里,他们倾向于招聘“一张白纸”的年轻人,可以按照企业要求染色,最终把年轻人打造成适配企业的“零件”。


但国内“应届生”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不只是个企业集体无意识的共谋,而是一个享有特殊权利的群体,可以说接受着制度层面的保护。


比如现在年轻人大爱的考公考编,很多岗位都只对应届生开放。像2024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应届生岗位占65%,不是应届生考公会大受限制。


在一些城市落户的时候,应届生也是个绿色通道。以东南沿海某市为例,博士应届生,各研究所、各高校硕士应届生,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高校本科应届生均可以直接落户。应届生的含金量又凸显了出来。


而且应届生也更受到企业的偏爱。这不仅是因为企业喜好薪资要求更低、更听话的年轻人,也因为在很多地方招聘应届生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补贴。


由此可见,应届生会享受种种红利,这些红利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香的应届生身份,应届生自己都有意见了?



原因在于,应届生认定相对严苛,因为绑定的优惠过多,反倒成了枷锁,让年轻人不敢轻易失去。


应届生现在有两种,当年应届生和择业应届生,前者指的是当年毕业,后者指的是近两年毕业。但一般都有一个共同要求,即未参加过工作、未缴纳过社保。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即大学生不敢轻易就业了,一旦就业就不是应届生,各项福利就没了。这对他们会造成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一击即中,第一份工作就足够好,在大企业的校招中脱颖而出,要么直接考公考编上岸。


但这在现阶段已经越来越难。202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如果再碰上就业市场不十分景气,大学生就会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事实上,在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大吐苦水。比如为了考公考编,有的要复习一两年,这一两年期间为了保住应届生身份又不敢工作,导致经济压力巨大。


而更惨的是,两年后考公考编均告失败,应届生身份失效;又没有工作经验,简历中赫然两年空档,再想去社会招聘,又是难上加难。


这已经成了某种社会问题,也是一些地方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的原因所在。细看这些开口政策,大多就是对是否有工作经验和社保缴纳“既往不咎”,其实目的很明确——年轻人你赶紧找工作吧,别“专门待业”了。


仔细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应届生的要求,年轻人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哪怕第一份工作不够理想,也可以先就业积累经验,之后再跳槽或是考公考编,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试错。


这堪称是个反讽,本是为了保障年轻人的应届生身份,最后却成了牢笼,困住了年轻人的活力与勇气。



而社会对应届生身份也颇有意见,因为这造成了就业市场的不公平。


应届生往往是保就业的重点群体,因为这种特殊的保护,也会扭曲正常的人才资源配置。这塑造一种导向,即社会招聘看年龄、看身份,但不看能力和匹配度。


2022年全国“两会”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都提交了关于淡化或取消应届生身份的建议。


这些建议认为,招聘时限制应聘者的应届生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顺利求职。过短的择业期政策对毕业多年的再就业人员重新求职,尤其是参加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的确人为制造了障碍。


对应届生的过度保护,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年轻崇拜。在今天的职场生态里,在优化、裁员已经不罕见的语境里,再将某一个群体置于特殊地位,未免太扎眼了。


比如应届生就业当然不容易,但那些“35岁危机”的人群呢?


如果应届生年轻、没有积蓄,应当被关照,那么上有老、下有小,背着房贷、车贷,已是家庭和社会支柱的人群,他们难道不应该被多多关照吗?


某一个群体享受远超其他群体的红利,从逻辑上这已经很难说通。


其实,就业优待和就业歧视,往往是一体两面。天平失衡了,人没法保证自己永远站在优势的一端。今天你可以是应届生,享受一些好处;但你只要不是,就又成了受挫的一方。


而且从这些应届生的苦恼来看,保护性措施,反倒制造了困境,或许也说明了一个需要抽象思考的道理:最大的红利,终究是一个公平的制度。


所以,一些地方探索将应届生身份松绑,淡化应届生身份的做法,绝对是个好事。希望这能成为一个突破,引导社会去构建一个更加合理、平等的就业环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青柳,编辑:冰小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