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刊财经,作者:何艳,编辑:谢长艳,原文标题:《奶价下跌致奶企业绩下滑,中上游格局正在改善,出海成破局之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刊财经,作者:何艳,编辑:谢长艳,原文标题:《奶价下跌致奶企业绩下滑,中上游格局正在改善,出海成破局之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A股及港股乳企陆续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虽然披露公司家数行业占比并不高,但多数乳企却陷入亏损或呈现净利润下滑状况。而这为数不多的几份业绩预告也成为率先窥视行业现状的一面镜子。
据本刊不完整统计,目前已有6家乳企披露业绩预告。从业绩预告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天润乳业、庄园牧场、麦趣尔、澳亚集团均出现亏损,皇氏集团虽保持盈利,但净利润预减,乳企妙可蓝多同时保持净利润为正且实现同比正增长。
梳理几家公司业绩变动原因,上游供需失衡、乳价下跌等成为乳企业绩下滑的关键词,而营销策略是否得当,销售费用控制是否合理也成为乳企业绩分化的一大原因。
供需失衡奶价大幅下跌:上游困境已过,中游议价权增强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4年6月生鲜乳月度均价3.30元/公斤,环比下跌0.53%,同比下跌13.55%。事实上,自2021年9月以来,我国原奶价格就经历了显著回调。因供给提升,需求走弱,奶价持续下行。
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4年5月的鲜活农产品供需月报,国内原奶供过于求情形仍在持续,牛奶原奶收购价格已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下降持续时间为2010年以来最长的一次。
在7月初举办的20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透露,2024年牛奶原奶过剩的情况较2023年更为严重。
而国家奶牛体系监测到2024年5月公斤奶利润为奶牛体系记录以来首次为负,行业亏损面超过80%。
今年上半年,下游乳企协同上游养殖企业都在推行去产能计划。比如宁夏奶牛数量已从2023年底的91万头下降至2024年5月的81万头,河北、山东等主产区也都有进一步减产。此外,大型牧业集团到6月份已淘汰成年母牛近5万头,全群10万头。2024年以来,生鲜乳产能去化初见成效,3月份至今,全国每天消减近4500吨原奶,合计15万头泌乳牛。
2024年7月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反馈,2024年上游产能增长率需达到-5%才能缓解产能过剩,结合乳企调研反馈,据东吴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孙瑜表示,预计2025年原奶有望实现供需平衡。
当前,上市乳企盈利状况堪忧已成为行业共识,而从已发布业绩预告的6家乳企来看,含有上游养殖业务的乳企亏损情况更为承压。
比如,庄园牧场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7000万元-9500万元,相较去年同期亏损2016.33万元,增长了约5000万元以上。
庄园牧场将业绩下滑原因归结为三点。第一,报告期乳制品供给不断扩张,终端消费市场需求放缓。第二,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公司投入持续扩大,销售费用同比增加。第三,报告期公司整体成本上升及毛利下降幅度较大。
据庄园牧场2023年年报,截至2023年末公司分别在甘肃和陕西拥有运营中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共6座,存栏奶牛21670头(其中成母牛10792头、育成牛7598头、犊牛3280头),存栏牛只数量较2022年年末的20402头提高6.22%。
同样,天润乳业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2600万元至3100万元。究其原因,天润乳业表示,预告期内,我国乳制品市场消费需求不振,同时奶源供应过剩,呈现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原料奶和牛只销售价格仍持续下行。与上年同期相比,公司在预告期内一是加大对低产奶牛及公牛的处置力度增加亏损;二是根据会计准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三是合并新农乳业增加亏损。
天润乳业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在牧场管理方面,拥有天澳牧业、沙湾天润、天润烽火台、天润沙河、天润北亭、芳草天润、巴楚天润、新农乳业牧业分公司、托峰冰川9家奶牛养殖企业共计26个牧场。
港股上市公司澳亚集团的亏损额则更大。作为奶牛牧场运营商,澳亚集团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山东及内蒙古拥有并经营11个大规模现代化奶牛牧场。
澳亚集团预期截至2024年6月30日,6个月将取得综合亏损净额约人民币6亿元至人民币7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净额则为人民币3.1亿元。
公司早在2023年财报中就曾表示,“面对原料奶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及成本上升等多重困难,中国奶牛养殖行业处于十多年来最困难的境地。”
实际上,近三年,上游养殖面临了较大的利润增长压力。奶牛养殖牧场在华北、华东地区分布相对集中,行业利润受饲料成本上行和生鲜乳价格下行双重挤压,增长压力较大。一方面,饲料成本占奶牛养殖成本的60%~70%,2020年~2022年以玉米和豆粕为代表的饲料价格上涨且维持相对高位,带来较大的养殖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伴随奶牛单产与饲料转化效率提升,原奶供给较多,而疫情影响下消费需求偏弱,生鲜乳价格下行。
对此,联储证券饮料乳品分析师易碧归分析称,“向后看,饲料价格自2022年年底已开启下行阶段,国际奶类价格上涨与下游需求持续修复有望提振国内生鲜乳价格,上游养殖困境将过。”
易碧归进一步分析表示,相较而言,“比对乳业发达国家的产业链价值分配(奶农与奶场25%,包装材料25%,加工企业30%,销售商25%)来看,我国(奶农与奶场10%,包装材料30%,奶站15%,加工企业25%,销售商20%)上游奶农与奶场的保障相对较弱,中游乳企自2008 年起重视上游奶源建设,2018年前后开始重视巴氏奶的布局,陆续以自建奶站、自建牧场等向前整合的方式,预计已占得产业链利润的40%左右,叠加近十年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中游乳企的议价权不断增强。”
乳企破局之道:营销、出海成关键
专注于奶酪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妙可蓝多则成为此次一众业绩预告公司中的佼佼者。公司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00万元至7000万元,与上年同期275.72万元同比增加了4224.28万元至6724.28万元,同比增长约1532%~2439%。
妙可蓝多业绩增长的原因中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即“积极推进各项降本增效措施,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同比均有所下降”,相比之下,庄园牧场则表示,续亏的一大原因为“公司投入持续扩大,销售费用同比增长”;麦趣尔亏损的一大原因也为“为持续恢复市场及抵御整体市场周期变动,2024年上半年采取了积极市场营销策略,投入大量的促销及市场费用导致亏损”。可见,营销费用已成为影响乳企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今年的奥运会上,乳企也在营销上下足了功夫。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蒙牛联合可口可乐作为奥林匹克全球TOP合作伙伴出现;伊利则成为202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君乐宝官宣成为中国十大国家队官方合作伙伴;光明乳业、三元食品也分别与中国女排、中国国家举重队达成合作。
此外,乳企出海也成为另一大破局之道。近期,澳优乳业发布公告称,其通过全资附属公司Ausnutria B.V.完成了对Dairy Goat Holland B.V.所持有的Amalthea Group余下50%股份的全部收购。至此,荷兰羊奶酪公司Amalthea Group正式成为澳优旗下全资子公司。
与此同时,澳优的第一大股东伊利,也宣布在国际化战略方面更进一步,首家旗舰店正式落户美国洛杉矶,包括安慕希、优酸乳等核心单品已通过美国FDA审批,同步登陆美国市场销售。
据券商分析,我国乳企出海主要通过横向并购进行,标的集中在乳业较发达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初衷是获取奶源和先进技术、寻求合作,而非占领市场。一方面,当下全球乳业面临洗牌,逆全球化抬头,优质并购机会愈发稀缺;另一方面,国内乳企在奶源和大包粉的需求减弱,行业处于结构性增长阶段,且下沉市场仍有空间。因此,近几年国内乳业使得剥离海外资产现象频发,出海再待良机。
联储证券表示,参考日本乳企国际化路径,东南亚市场和差异化产品有迹可循。首先,欧美及澳洲乳制品发展相对成熟,“反向输出”难度大,因此眼光可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集中。比如,2018年伊利旗下Joyday在印尼上市,安慕希进入新加坡,皆获得良好反响。其次,做好差异化与品牌化。比如,蒙牛在印尼以艾雪和优益C为主导品牌,侧重低温酸奶和冰淇淋产品;通过集中推广,艾雪和优益C品牌知名度及市占率在短期内急速提升。
(本文已刊发于8月10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刊财经,作者:何艳,编辑:谢长艳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