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漂”风云记
2020-01-12 13:00

城市“老漂”风云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杜园园,头图来源:图虫


中国家庭城市化的主体是子代家庭,但是大多数子代家庭的城市化都离不开父代家庭的支持。前几期我们讨论了父代在支持子代的过程中,如何融入城市生活,如何融入子代家庭等问题。本期,社长想和大家分享父代家庭进城带娃之后两代人的各种相处模式,父代在城市如何边帮子代带娃,边绞尽脑汁帮子代开源节流。


谁来照看你的娃?


一位老人说:“在儿子家要把自己当保姆,把媳妇当亲戚。把自己当保姆,不是当管家,只干活不当家,只帮忙不增加负担,有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媳妇当亲戚,就是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需要的时候就过去,不需要的时候就知趣地回来,当走亲戚。”


在当下,“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已经不仅是从美德意义上而言,而是带有很强的家庭功能性阐释。在城市各大小区,只要你留意,总能在小区的公共场所看到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人聚在一起,不是跳广场舞,也不是乘凉闲聊,而是一边溜娃,一边用夹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交流带娃经验。随着农村家庭生计模式的转变,现阶段主要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在家务农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年轻人异地谋生,需要家庭代际成员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以完成家庭再生产。家庭再生产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谁来帮忙照看小孩。



朋友有两个娃,由于自己在家排行老小,等自己结婚生小孩的时候,父母已经年纪大了,无法进城帮她带小孩。一年生活开销大,一直在外市工作的丈夫也不敢贸然换工作,只能周末夫妻。老大出生一直到老二出生,已经换了好几批人帮忙。起初父母在广州带了一段时间,由于老人年纪大,在带小孩的繁重劳力下,加之无法适应广州气候,老人容易生病。老人一生病,朋友要抽身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分身乏术,后来只能将老人送回家。


之后朋友找了老公的叔叔和婶婶帮忙,叔叔和婶婶带了一段时间,后来发现带小孩比在社区找一份工作还累,于是夫妻双方就去社区工作了。深思一番后,朋友又找了自己的姐姐来广州带。姐姐的小孩读大学了,比较有时间。但是带了一段时间后,姐姐想家了,也回去了。朋友后来又找了丈夫的表妹。表妹来广州也帮忙带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不放心家里三个上学的孩子,终究还是回去了。就这样,朋友终于熬到了第一个小孩上幼儿园。因为实在是找不到人了,朋友只能放弃原先坚持把小孩带在身边的想法,将老二送回了老家。


等我们老了,再异地分居?


打工经济兴起后,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随着生命历程在异地展开,家庭中的老年人也要跟着阶段性的进城。小孩就是一个节点。城里打工者有了小孩之后,谁来照顾小孩就是一个相当急迫和棘手的问题。一是城里的保姆行业发展参差不齐,各大新闻争相报道的“毒保姆”事件和托儿所事件让人不寒而栗;二是保姆市场价格高昂,普通的要四五千元,如果包含给小孩做饭,住家则要七八千元,甚至更多。这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很难承担得起这笔费用。基于多方考虑,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让自己的父母帮忙带。


老人帮忙带小孩一般有两种方式,老人跟随子女进城帮着带或者是子女将小孩留在老家带。父母进城带小孩,两代人住在一起,不同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育儿观念很容易发生冲突,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这就需要两代人同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达成一致观点。将小孩留在老家带,这对于老人来说是比较好的,因为很多老人长年生活在老家,进城带小孩,人生地不熟,还要克服气候环境,很难适应。很多老人带着带着就生病了。但是有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是,现代育儿观念主张小孩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培养亲子关系。事情无法做得完美,家庭会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做出适合家庭的育儿方式。


一般来讲,根据年轻人打工距离的远近,进城带小孩又可细分为两种:工作日保姆和全年型保姆。去到县城带小孩的老人,将自己调侃为是“周末老人”,周一到周五负责照顾小孩,周末就回老家休息,过自己的生活。老人能够得到间接性的休息以及回家,间接性的保持与本村人的联系与互动,缓解了思乡之情,也能享受带孙子的乐趣。全年型保姆主要指的是年轻人离家到比较远的城市打工,老年人要离家离乡,长途跋涉去城里帮忙照看小孩。老人与家乡基本脱离关系。路途远,节假日时间短,交通费用高,往返不容易,很多老人进城带小孩一带就是三五年。


除了工作日保姆和全年型保姆之外,老人异地分居进城帮儿子带小孩也较为常见。有很多农村家庭不只一个儿子进城打工。家里有几个儿子,但是只有两个老人,帮老大带,也要帮老二带。如果几个儿子扎堆生小孩,家里的两个老人就需要被安排到不同的城市照看小孩。有老人感慨:“夫妻年轻的时候都没有分开过,现在老了反而异地分居了。我家老头从来没做过家务,现在不得不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老人异地分居帮子代家庭照看小孩的现象随着二胎生育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常见。


小区有一个河南籍的老人,从孙子出生就一直在广州照看,已经三年了,终于熬到孙子上幼儿园。她的老伴在另外一个城市照看小儿子的孩子,他们两个人已经异地分居三年。二胎政策放开后,她最怕儿媳妇要二胎,因为这意味着她还需要在广州至少待三年。广州全年炎热天气比较持久,她表示自己虽然在广州三年了,还是很难适应这炎热天气。她明确和儿子儿媳妇说,只帮忙带这个,如果再生,带不了。


无论是哪一种进城照看小孩模式,凡进城看小孩,就意味着要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两代人同住屋檐下,处理很多问题就需要多方考量。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在农村的家,老人是家庭主人,享有当家做主权,这份支配会生产出自信和意义感,且经过长期磨合,夫妻已经形成双方较为默契的持家模式。在儿子家带小孩,需要处理过于亲密的婆媳关系。众人所知,婆媳问题是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婆婆和媳妇都需要面对没有血缘关系、几乎没有生活交集,却要在一起生活的人,彼此都有可能会不知所措。在真正在一起生活之前,总会有各种想象,进行自我规劝,并不断收到和他人的规劝、建议;在一起生活之时,不得不始终保持敏感、小心翼翼、克制、礼让等等。有老人这样处理:“把自己当保姆,把媳妇当亲戚”。婆媳关系在老人进城带小孩的背景下,需要具备理性的合作关系,但主、客观原因的杂糅,实践中会呈现出多种相处模式。


(1)“真的只是带娃”


这种类型最大的特点是除了带小孩是交集,老人和儿子的家庭各自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以最少的接触避免生活摩擦。


令小王最不能理解的是,带完宝宝,家公和家婆每次都只做自己的饭菜,刷自己的碗,吃完之后进房间。小王是江西赣州人,和老公一起在广州上班。生完孩子后,将家公家婆接过来帮忙带小孩。小王曾经说到,在月子期间,自己曾经看到窗户就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她差一点得了抑郁症。出生在宗族性地区的她,无法理解家公家婆的行为。产假休完上班后,她每天下班回家需要自己下厨房做她和她老公的饭菜。起初她很不适应这种分灶吃饭方式,久而久之她也接受了这种相处模式。


(2)“我们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


家庭需要老人帮忙带小孩,为了不因育儿冲突造成家庭危机或者是由于子代不想参与日常带娃,有的媳妇会选择接受老人的传统养儿理念、行为,选择由老人全权负责和主导育儿工作。


W的父母原本是在广州这边帮他带小孩。问题是老青两代人的育儿理念不同:年轻人认为小孩要多爬,这样有利于锻炼小孩的肢体以及利于平衡能力,但是老人认为宝宝太小经常爬很累,于是经常抱着;年轻人认为不能追着喂小孩,要锻炼小孩自己吃饭的能力,老年人认为关键在于要让小孩吃进东西,小孩自己喂的话东一勺西一勺,吃不进很多;年轻人认为小孩要适当喂食,老年人就怕小孩吃不饱;年轻人认为小孩不能穿太多,广州天气湿热,很容易悟出痱子湿疹等造成皮肤问题,老年人生怕小孩冷,总想多给小孩穿一件。观念截然不同,导致老人最终选择离去到北方帮小儿子带二胎。老人说在小儿子家带小孩更加轻松,因为儿媳妇在带小孩这件事情上都听自己的。


(3)“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冷”


大多数家庭是处于多方参与状态下,家庭成员都会针对小孩的抚养给与自己认同的意见、建议。这种关系模式可以调动多方参与,发挥不同个体主体性,但也容易因为观念难以达成一致,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产生争执。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坚持,而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执着。一个家庭能够长期维持,往往是因为夫妻双方各有分工,并且形成了一种能够在各自表达不同观念之后达成一致的决策模式。


也许这种分工并不是明文规定,也许这种决策模式并不能完全归纳出一种正式理论,但长期相处会逐渐凝成一种默契与共识。比如有的家庭是小事女的做主,大事男的拿决定。调研中曾有家庭男主人调侃自己道:“我们家三十年了,没有发生过家庭大事,我一直没有拿决定的机会。”有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有的家庭是一方说服另一方。有的是有事双方有商有量,共同退让做出决策等等。


两代人的沟通和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显然不同。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知识结构不同、生活阅历、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在沟通过程中达成一致意见的成本更高。虽然子代和父代在小家庭里都是一个独立的家庭权力主体,但子代家庭是从父代大家庭中独立出来。在代际交换中,父代养育培养了子代,先给与了资源支持,在处理家庭交叉事情上,当意见相左之时,两个家庭权力主体无法等量、理性进行沟通。这是情理之中。


(4)“外婆带外孙,给不给钱?”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老人进城带小孩的分析,主要聚焦的是奶奶带孙子模式。但在实践中,为了减轻家庭冲突,尤其是婆媳冲突,很多人选择让外婆进城带外孙。在调查中,针对外婆带外孙,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到底要不要给钱。


小黄是出租车司机,很早就在东莞一带开出租车。他说道:“几年前,东莞外来人口比现在多,晚上开出租车,街上都是人,夜生活很丰富。我一个人开出租车一个月可以轻松赚到八千元,一个人就可以养活老婆和孩子。那个时候收入好,老婆带着孩子不需要出门工作。现在出租车不好开了,收入减半,已经难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我的老婆和孩子都在虎门住,老婆在虎门的一个衣服厂找了一份工作。二孩没有人照顾,我们就请了岳母过来帮忙。岳母虽然说不要给钱,但是老婆不是独生子女,在老家还有弟弟和妹妹,以后如果吵架,岳母有可能会拿这些事情说理。(因此)我每个月都往岳母的银行卡里打三千元,并且我把每一笔转账凭条都留着了,以后免得为这些事情吵架。”


外婆带外孙,到底给不给钱?虽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背后涉及到的是中国家庭的认同。小区有的老人说:“爷爷奶奶带孙子是应该的,那是自己家的孙子,外婆外公没有义务帮着带,帮带给一点钱是可以理解的。”从观察周边的情况看,外婆帮着带外孙很多家庭还是会给与一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个钱并不是按照市场价来折算,而是一种亲情的物质表达。老一辈认为应该给钱是基于基于传统血缘关系认知的追溯做出的解释。孩子毕竟是跟男方姓,是男方家的人。


而年轻一辈给钱的实际原因应该至少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多数家庭并不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外婆带外孙的情况下给点钱可以缓解女方兄妹之间的关系,即通过物质补贴老人而达到一种关系平衡。二是虽然给的是带小孩的钱,其实也是女儿参与娘家养老的一种方式。家庭成员出来打工尤其是已经进城定居的女儿,或多或少有参与娘家养老的义务。三是需不需要给钱也与娘家姊妹之间以往的相处关系以及日后的交往频率、预期相关。从家庭的生长周期来讲,一个农村家庭如果有几个小孩,最早的儿女生小孩的时候,按照正常发展轨迹,老人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岁。五十岁的老人在多数农村都还在赚钱,创收,不舍得全职给子女带小孩。如果老人进城脱产给子女带小孩,很多时候会受家庭中其他兄弟姐妹的指摘。


邻居小刘是湖北人,丈夫在湖北老家有两个哥哥。他们毕业之后在广州工作定居。小刘说:“婆婆是带娃高手,丈夫两个哥哥的四个小孩都是她一手带大的。以前家公和家婆是一边带小孩一边干农活,养猪、养鸡、种花生等等一件没落。家公家婆靠着这些,养活了三个孩子,并且帮助三个孩子成了家。我们结婚的时候,酒席钱老人家就给了好几万。现在家婆需要脱产来广州帮我带小孩,家公则在湖北老家继续干着农活。两个哥哥和嫂子多少是有点意见。一到农忙季节,我们就要安排好时间让家婆回去帮忙。”


“老漂”都是铁打的?


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之后,老年人在家务农,家庭形成“半工半农”的生计模式。老年人通过自己耕作,养活自己从而帮助年轻人减轻养老负担,甚至通过带孙子并贴补孙子的日常费用让子代形成更多储蓄。老人进城帮忙带小孩,是家庭之间的一种代际分工,更是父代对子代家庭的一种进城支持,以两代人的努力,让子代家庭顺利进城安家落户。


育儿群的宝妈曾经说道:“我们家的老头又进城扶贫来了。老头自己开车带了好多东西来,有茶油,大米、各种蔬菜等,走的时候还一直给小孩塞钱。”


这种现象很常见,尤其是逢年过节外出打工的人回城之时,开车回去的后车厢会被妈妈塞满;拿行李箱坐车回去的,回来时行李箱被妈妈塞满了各种吃的。有网名总结到:“有种爱叫妈妈觉得我在外面永远吃不饱。”父母除了在农村还在惦记支持子女之外,甚至亲自进城来了,进城后一边带小孩,一边还想方设法为子女赚取货币收入、减少日常开支甚至通过包揽家务让子女下班后能享受干净舒服的家庭环境。


(1)一个带小孩一个打工


绝大多数的农村父母将人生意义附着于子代繁衍上。“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生了之后要管,管了之后要管一辈子,管完子女还要管子孙”,没有停歇。这种管,除了精神上要管,还包括物质上的支持。有的老人夫妻同时进城,一个帮忙带小孩,一个则在附近通过谋点活来支撑子家庭的开支。定眼望去,小区里面的物业劳动人员基本上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来自外地,子女居住附近。一个老人通过干保安、门卫、清洁、环卫、小区绿化,甚至靠值夜班赚钱。在广州,普通小区的保安,一个月的工资大概3200元左右,一个绿化工大概2800元左右,一个清洁员大概2800~3000元左右不等。这笔收入,基本都贴补给了子女。对于小区物业公司来说,这些员工不需要购买保险,没有过高的工资要求,也不需要解决居住问题,雇佣较少的人就把更多的活给干了,大大减少了公司开支。双方一拍即合。



(2)一边带小孩一边帮子女持家


父母认为城市开销大,感叹什么东西都比乡下贵,一觉醒来就是各种开销。小孩在城市生活压力大,赚钱不容易。父母来了之后,勤俭持家的家风一同带进了城,给子代家庭持起了家。只要是父母认为不必要的一切开销都是敌人,都是需要被改造的对象。年轻小两口在没有成家以及没有小孩之前,消费行为和观念已经较为城市化了。工资到手,一定要通过消费犒劳自己。父母来了之后,虽然不管家,但是干起了“保姆”的活。平时在小区溜娃,老人相互之间除了交流育儿观念之外,摆在第二位的就是打听各种在城市生活如何省钱的经验。


“这个小区菜市场的菜太贵了,公交坐几站去到那边,有一个非常大的菜市场,那里的菜又便宜又新鲜。”“那个店晚上八点之后,很多菜都是折扣出售。”“周末那个超市有生活用品的大折扣活动,要不要一起去?”“那个店里的东西比其他店的好,要买就去那个店买。”


在乡下生活的父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城之后面对车水马龙、看上去密集而相似的高楼大厦,很多时候都心慌,不知所错。但是为了省钱,通过和小区内其他老人们的交流,他们一开始通过和其他老人结伴坐公交去大型的蔬菜集散地买菜。等熟悉路线之后,有的老人甚至独自一个人就拖着个大购物拉车,坐着公交车就去了,拖回来满满一车的各种菜。乐呵呵地向子女炫耀才花300元买了一大车,有肉有鱼还有蔬菜,老省钱了。在家庭周边和生活日用品相关的实惠活动中,我们都能见到这些父母的身影。


(3)带小孩,干家务


小孩成长有阶段性,一般来说三岁之前都是比较难带的,容易生病、要学走路、不知所畏,需要细心照看。很多家庭由于老人年纪大,抑或身体原因等,如果子代家庭夫妻双方都上班,一个老人无法完全胜任,一般都会老人夫妻一起进城。老人在带小孩的同时,夫妻通过双方合作兼顾把家里的家务也一起干了。到了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两人看娃模式立马切换到一人模式,等家务干完了,重新进入两人溜娃模式。


总之,我们的父母都是伟大的,中国的家庭是真有韧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杜园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