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月球密探阿波罗(gh_de6424661304),作者:阿波罗,题图来自:图虫
周末A股历史亏损王诞生,*ST盐湖巨亏450亿,甩开了14年亏了162亿的中国铝业好几个身位,对于这一结果,阿波罗一点也不意外,其中的故事,却值得好好一说。
合并案
2008年12月26日,盐湖钾肥封死跌停,董宝珍盯着盘面,极其郁闷,他和身边的朋友手上还持有这只股票超过50万股。
自从媒体爆出1股盐湖钾肥股份换3股ST盐湖股份的方案后,董宝珍一直在征集流通股股东的反对票。
就在复盘的前一天,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分别致电盐湖钾肥、深圳交易所,甚至专门去了一趟监管机构,试图阻止两盐湖在12月26日的复盘,然而未能成功。
“1股盐湖钾肥股份换3股ST盐湖股份的对价显然是不公正的。我们要求更高的对价。”
中银国际也表示,“我们按照钾肥的权益产能和利润比计算,认为要到4以上。”
3至5年前,董宝珍基于价值投资的名义买入了盐湖钾肥,并获得了10倍以上甚至更高的收益,但是,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对这家公司说不。
“我不能因为赚了钱就不作为,炒股者可能这么认为,但是我认为我是公司的股东,这个公司是我的,如果我不作为,将会影响我的财产利益,以及我的声誉。”董宝珍说。
董宝珍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目前找我的流通股股东很多都是持有1万股以上甚至更多的。这个很容易理解,1万股就是八九十万,如果对现存的合并方案不加以阻止,1万股的损失肯定是好几十万,这对个人、家庭都是重大的损失。”
这里谈到的合并案,是当年盐湖集团通过“财技”让盐湖钾肥收购ST盐湖一案。而董宝珍们四处奔走,极力诉求的有两点:一是更高的对价,二是希望获得盐湖钾肥的现金选择权。
一般的并购案,都是集团并购上市公司,这样的话,盐湖集团就应当让ST盐湖收购盐湖钾肥,之所以不这样,就是因为到盐湖钾肥流通股股本较大,万一大家都要实施现金选择权,不好办。
显然散户是斗不过公司的,所以最终结果依然是:盐湖钾肥完成对ST盐湖的收购,而且换股比例是2.9:1。
躺金山
盐湖钾肥,A股的老股民应该都有印象,这是当年的超级大白马,是一只完全符合巴菲特重仓股原则的股票。
在合并前,盐湖股份唯一的产品是氯化钾。氯化钾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化肥。因此,氯化钾的需求是没有周期性的,可以说与人类共始终。
在世界范围内,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三国垄断了全球89%的钾盐储量,全世界只有几家公司能够提供氯化钾商品,也是全球钾肥的定价者。
我国的钾盐资源仅占全球总储量的2%,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庞大的需求。所以我国的钾肥也需要从这三个国家进口,剩余的需求才由国内的产能补足。
作为国内老大的盐湖钾肥和国内老二的藏格控股,打破了我国对于进口钾盐的依赖,氯化钾的产能几乎占了国产氯化钾的100%。
这样一种供给集中、需求无限的供需结构导致氯化钾长期供不应求,盐湖钾肥某些时候甚至掌握着定价权。
同时,因为氯化钾的生产工艺非常简单,只是一般难度的采矿业,生产工艺稳定不需要频繁技术创新。
基于这样的最基础的产业特征,盐湖钾肥完全符合长期成长股工艺简单,产品单一,高度垄断的特征。甚至没有产业上游,直接从矿场和盐湖里挖出氯化钾就可以了。
简单地说,这家公司就是躺在金山上,一铲子下去全是钞票,简直就是“肥中茅台”。
所以在国际市场氯化钾价格的大幅上涨时,公司业绩迅速飙升,股价猛涨,毫不费力,成为了超级白马股。
闹剧起
2007年10月24日,S*ST数码发布公告称,盐湖集团将以换股方式并入S*ST数码,合并后的存续公司会加快吸收盐湖钾肥的进程。
一位盐湖钾肥股东再三强调自己弄不明白:为什么简单的整体上市,盐湖集团不直接借壳旗下已有的盐湖钾肥,而要大费周折地取道S*ST数码?
盐湖集团也做了回应:取道S*ST数码符合盐湖集团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盐湖钾肥股东们不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站到盐湖集团股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盐湖集团当时全部股权价值在108.13亿元至116.52亿元之间,如果直接把这些资产按这个价格,装到盐湖钾肥里面去,那就等于公司几代钾肥人经营出来的资产,拿出来给咱们小股东们来分红。
所以关于整体上市,那批管理层一开始非常抗拒,高管多次在交流会上表示无意整体上市。
但整体上市是国务院定下的,大势所趋,不做不行。
于是盐湖集团先借壳S*ST数码成功上市,上市后的盐湖集团,得到的市场估值高达950亿元,仅是借壳上市一步,ST盐湖实现了近10倍的估值提升。
之后的半年报更是离奇,作为盐湖钾肥大股东,盐湖集团在启动合并前压低盐湖钾肥中报业绩时,竟然毫不掩饰。
2008年7月30日,仍处于停牌状态的“两盐湖”给了投资者第二个出其不意:当日两公司中报联袂亮相,ST盐湖净利大增2382.94%,净利润7.7亿元;而一向利润丰厚的盐湖钾肥净利润5.1亿元,只增长了3.13%。
对此,市场一片哗然:盐湖钾肥、ST盐湖的主体利润来源都是钾肥,但是ST盐湖不到盐湖钾肥产能的80%,为什么利润反而会高出50%?更何况一季度中ST盐湖的净利润还低于盐湖钾肥?
真相已经无从考证,但合并已无可逆转,2011年1月,两湖正式合并。
盐湖集团主业是生产尿素、氯化锂、氯化镁的,这些产品无一不是竞争激烈的产品,以尿素为例,全国有几千甚至上万家尿素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垄断市场。在这些繁杂的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以外,母公司还有更多更杂的盐湖综合开发业务。
于是,盐湖钾肥在2011年完成吸收合并母公司业务后,主营业务从单纯的氯化钾产品一下子增加了70多个产品和服务。
败家子
盐湖合并案后,上市公司上下游从极端简单变得极端复杂,从单一的商品变成多元化的商品,从轻资产的商品变成重资产的产品,从绝对垄断行业跨到高度竞争的产业。
在这种产业特征的重大实质性不利变化发生的时候,经营业绩的衰退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盐湖股份也的确走进了衰退周期,2017年巨亏近42亿元,亏损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安全事故、能源不足等,本质上是产业由简单变复杂所导致的。
而作为核心产品的氯化钾,却一直为公司带来稳定的利润,公司从2011-2017年总的毛利润99%都来自于氯化钾,在某些年份氯化钾的毛利润甚至比总毛利润还高。
造成这些的罪魁祸首就是综合开发利用盐湖资源所生产的其他产品,这些产品带给盐湖股份的只有伤害。
简单地说,钾肥就是整个公司的摇钱树,而其他的都是吸血鬼。
纵观合并后这些年,公司投了大几百亿出去,那些项目基本上是短期、中期、长期都带来不了什么收益的“坑爹”项目。如果这是一家民企,早倒闭了八百回了。
公司一共有四大坑爹项目,分别由四家子公司承担。其中坑爹的老大就是“金属镁一体化项目”,2010年7月开工,8年一共投入386亿元,没为公司带来一丢丢的净利润,这个项目的特点就是一直在砸钱,从未盈利过。
坑爹的老二“海纳PVC一体化项目”2010年4月开工,烧碱、PVC、电石、水泥,听上去都不是特别有诱惑力的产品。投了95亿,近4年亏了总计27亿。
坑爹的老三“10万吨ADC发泡剂一体化项目”因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资不抵债,已经向法院申请重整。
唯一让人有点欣慰的是老四“1万吨高纯优质碳酸锂项目”,本来这个项目也一直是亏损的,但是多亏了这几年电动汽车的爆发,碳酸锂价格暴涨,承担该项目的蓝科锂业已经成为盐湖提锂的代表公司。
洗大澡
看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这次披露的巨额亏损,并一举成为亏损王的*ST盐湖是怎么做到的了。
450亿巨亏是过去十年乱投资的恶果,也标志着盐湖乱象的终结。从今天开始,盐湖有且只有钾肥+碳酸锂业务,那些亏钱的化工和金属镁项目已经完全剥离,450亿就是剥离的代价。
自从搞金属镁和化工后,公司市值一路下跌,从接近1000亿到了现在的200亿。那么,把金属镁和化工剥离后,公司岂不是要回到千亿市值的白马状态?
如果只剥离不良资产,不剥离搞不良资产形成的负债,公司还是成不了白马,毕竟450亿的负债是可以拖死人的。不过*ST盐湖搞了个破产重整,把那接近500亿的负债也给剥离了。
靠着这个想象力,今天*ST盐湖才没有跌停,甚至盘中还涨了2%。
有句古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像这种管理层比猪还蠢的公司,指望它浪子回头,有难度。但正如上文所说,这是一家猪来管都能赚钱的公司。
所以,如果管理层真的不再作了,开始安心当猪,那盐湖钾肥,这个当年的超级白马,才会真正走上千亿市值的赎回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月球密探阿波罗(gh_de6424661304),作者:阿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