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中国最可靠的经济腹地
2024-08-15 22:15

川渝,中国最可靠的经济腹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曾航(资深媒体人、军武科技CEO),原文标题:《川渝是中国最可靠的经济腹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川渝地区借三线建设和内陆开放,成为中国战略腹地,经济基础雄厚。

• 🏭 三线建设奠定工业基础,构建完备军工和制造业体系。

• 📈 内陆开放引领电子加工业崛起,形成全球智能终端制造中心。

• 🌍 战略腹地定位,提升产业安全与能源保障,吸引年轻人才。

一、三线建设


1964年的一天,一群神秘的官员带着工程师来到重庆西南部长江边的西彭镇考察,在一片浅丘陵中间,地势开始变得开阔。



鲜有人知道的是,他们要在这里规划建设一个中国规模最大的铝加工厂,这些材料日后将广泛应用在国家重点工程上,它们将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坚实的零部件供给。


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铝加工厂是在哈尔滨的101厂(现在的中铝东轻),这是苏联援建的项目,然而在援建的时候,苏联留了一手,没有给这里上可以配套飞机材料加工的设备,因此中国急需建设一个比101厂更大的铝加工厂。


重庆的基础条件很快引起了这些选址工程师的兴趣。重庆在抗战时期就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这里有诸多钢铁厂、机械厂、发电厂,新通车的成渝铁路交通便利,最近的黄磏站到西彭镇只有咫尺之遥,就算暂时被轰炸破坏,还有长江作为水运通道。多山的重庆周边有大量天然溶洞,是三线建设要求的“靠山、分散、隐蔽”的绝佳地点。



重庆海拔地势剖面图


于是,来自全国的工程师和施工队伍很快开始云集这个长江小镇,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铝加工厂拔地而起,为躲避可能的飞机轰炸,工厂被规划成了分散布局的样式。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112厂,也就是日后的中铝西南铝。


这里在当时装备了我国自主设计的3万吨模锻水压机、12500吨挤压机、2800毫米热扎机和2800毫米冷扎机,被称为“四大国宝”,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使得它可以生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用的铝材。


如今,这个工厂的生意依然红火,它生产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C919国产大飞机、波音787客机、国产高铁、新能源汽车、火箭、笔记本电脑以及手机之上。


西南铝是整个四川、重庆工业的一个缩影。在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高峰期,重庆被规划为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成都被规划为航空工业生产基地,长江上游从重庆至万县则是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攀枝花则被规划成了重要的钢铁基地,绵阳是重要的航空电子基地……


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高潮由此掀起,首先对本区域内原有的工厂如长安机器厂、望江机器厂、江陵机器厂、建设机床厂、空气压缩机厂、长江电工厂和嘉陵机器厂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进行改扩建,然后又新建了一大批新工厂。


到1975年,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生产体系,已经可以生产全国一半的常规武器。成都则是重要的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基地,这边迅速成为中国在沈阳之外最重要的战斗机研发和生产基地。因为航空工业的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大批配套工厂和科研院所入驻成都及周边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四川的工业和科技水平。例如靠近成都的绵阳就被规划为了重要的电子产业中心,可以生产机载雷达和其它电子产品,还建设了中国最大的风洞群,用于新飞机的研发测试。四川其它城市,例如攀枝花、德阳、宜宾,也都在这一时期获得大量三线建设项目。


于此同时,数百个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川渝地区,大批技术骨干云集。和他们一起到来的有大批资金、技术还有机器设备。


为配套这些军工企业,国家投入巨资以重庆、成都、攀枝花为中心修建了川黔、襄渝、成渝、宝成、成昆等铁路干线,再加上长江水运、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极大地改善了川渝地区的交通状况,这一红利延续至今。


大批工程兵进驻四川,住着竹竿、树干、芦苇席做成的芦席棚,修好铁路和公路、机场,四川的基础设施也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川渝地区可以生产农业机械、机床工具、石化通用机械、电工设备、重型矿山工程机械、汽车、战斗机、仪器仪表、基础件、火炮、步枪、炮弹、子弹、航空铝材、炮钢、砍钢片、镀锌板、优质合金、不锈钢板、装甲板以及各种高级铁合金和硬质合金。特种橡胶、特种油漆、军用油漆、合成材料、橡胶加工制品、医药产品、塑料,原料中间体、催化剂、助剂等,还能生产中型导弹护航舰,中型常规鱼雷潜艇,高、中速柴油机以及舰船精密仪器仪表……川渝成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川渝地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腹地和战略备份。


国家工业遗产核密度分析图源: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审图号GS(2019)169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


在‪1964~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对四川(含重庆)基本建设投资300多亿元,约占整个三线13个省区投资的1/3。通过三线建设,四川建成了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从而成为我国内陆腹地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今天,到重庆、四川的许多制造业大厂参观,追溯起历史来,多半可以追溯到三线建设时期。


二、内陆开放


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基础战略是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通过做强外贸出口积累大量外汇。同时,压缩国防和军工开支,提出“军队要忍耐”。在整个八九十年代,深处内陆、以军工、重工业为主的川渝地区,是落寞的,大批剩余劳动力前往沿海打工。


许多人对重庆的第一印象,是从一部叫做《山城棒棒军》的方言电视剧开始的。那个年代的重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重庆谋生,也有相当多的工厂下岗职工,不得已以此下场谋生。他们根据重庆特殊的地形,一人拿着一根竹棒、两根绳索,帮过往的行人挑运货物。他们身着朴素的解放鞋、军大衣,任劳任怨,充满乐观,人们就形象的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山城棒棒军”。


那个年代的重庆,基础设施还很落后,人们从朝天门码头上岸后,只要喊一声“棒棒”,马上就来了一群热情的棒棒军,帮忙挑运行李。


这部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喜剧也把川渝地区的人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时候棒棒们把满满一箩筐货物从朝天门码头挑往目的地,往往只能得一两块钱报酬,尽管赚钱如此不易,这里的人民依旧始终保持乐观,正直善良。


在这个阶段,大批原三线建设项目开始艰难的探索军转民之路。例如原来生产枪炮的长安机器厂,从80年代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民用的奥拓汽车,从而畅销全国。


当时国家对轿车管得很严,只批准“三大”“三小”搞轿车,最初长安从日本进口的一批奥拓汽车散件,是以“来料加工”的名义先在重庆生产出来的,但是按规定不允许在国内销售。当时重庆人多留了一个心眼,在审批来料加工出口的时候,没有明确说明出口期限。后来这批奥拓车生产出来后,送到北京去,主管领导看了很高兴,说这批车质量不错,于是就给这批车批了“准生证”,重庆才艰难地上了民用汽车生产的“牌桌”。


原生产枪支弹药的重庆嘉陵厂,从8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嘉陵”摩托车,成为畅销全国的明星产品。除嘉陵外,隆鑫、宗申、力帆等重庆摩托车品牌也开始崛起,拥有雄厚机械生产底蕴的重庆,开始成为全国摩托车之都。


位于绵阳的780厂原来是生产军用机载火控雷达的,从80年代开始军用订单开始大量减少,为求生存,这家工厂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而生产彩色电视机,这就是日后名噪一时的四川长虹。


这个阶段的川渝,虽然经济也获得了发展,然而在势头上要远逊于区位优势更好的沿海地区。


川渝工业的再次腾飞,是从“内陆开放”这个概念开始的。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有人提出,为什么沿海可以搞开放,内陆地区就不可以呢?在欧洲,瑞士、奥地利不靠海,但是不会有人认为这些国家不开放。实际上开放早已经成为一种基础的理念,一种标配,与你靠不靠海没有必然的关系。


深处内陆的川渝地区在新型开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重庆提出要引进电子加工业,超越汽车摩托车产业成为重庆的第一大工业支柱,当时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个深处内陆的区域,有机会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电子加工业基地。


而且,当时的电子加工业,被认为“只长骨头不长肉”,一部分人认为这类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不高,认为这类加工贸易企业只有3%~5%的利润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电子加工业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第一个吃到大规模融入国际分工红利的产业。


2001年,中国的微型计算机的产量只有877万台,但仅仅加入WTO十年后的2011年,这个数据就猛增到3.2亿台,稳稳占据世界第一名,这些电脑产品大部分是出口的。此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智能终端的制造业又在中国快速崛起,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消费电子制造国,电子加工业也超过汽车产业成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产业。


中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地处内陆地区的重庆,首先吸引到了电脑巨头惠普公司落户,惠普超过一半的电脑宣布在重庆生产。从重庆到沿海要多走2000公里的路程,而重庆的解决方案是“‘整机+零部件’一体化,80%的零部件本地造”来解决进项物流问题。


惠普落户重庆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宏碁、华硕、东芝、思科等一批世界著名的笔记本电脑品牌商,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等世界知名的代工企业,都与重庆签约,进而以惠普的3000万台订单为基础,按照“整机+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的思路重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台式电脑从无到有、快速崛起。这些品牌商和代工商到重庆设厂,直接带动了近10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重庆,极大的带动了重庆的发展。


和重庆类似,成都也在同期引进了英特尔、京东方、富士康、联想、戴尔、华硕、TCL等电子产业工厂。到2021年,成渝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规模高达1.6万亿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之一。


此前,中国沿海地区的电子加工业呈现“两头在外”的态势,也就是主要零部件依赖进口,在中国的工厂组装加工后主要的销售市场也在国外。


而川渝地区引进电子加工业之后将这一状况扭转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生产方式(即原材料、零部件等配套和整机产品加工生产主要在国内,销售主要在国外)


例如重庆本地的西南铝业,就可以生产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铝制高精密机壳材料,而落户重庆和成都的京东方工厂,也是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重要的屏幕生产商。


同时,为克服交通运输上的劣势,川渝地区开通了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通过铁路运输将这里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直接运往欧洲,比海运更快、更便宜。


实际上,因为组装代工而带来的上游零部件和配套厂商,许多已经在川渝地区生根发芽,形成了重要的产业链外溢效应。


例如,重庆的电子加工产业和原有的汽车产业形成了很好的合力。


在新能源汽车开始普及后,汽车可以看作可以开的电脑,一辆车上面光芯片就有近2000个,还有显示屏、通信模块、电路板、连接器等电子元器件,许多当年为笔记本电脑做配套的零部件厂商,摇身一变现在就变成了新能源汽车厂的供应商。


因此现在重庆生产的赛力斯问界系列车型,还有长安阿维塔系列新能源汽车,是国内供不应求炙手可热的产品。


再比如,与成都、重庆形成三角位置的四川省宜宾市,过去的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于白酒产业。近年来,依托川渝地区丰富的电子产业集群,宜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大量动力电池、光伏工厂入驻,一跃成为世界动力电池重镇和新能源产业重镇。在宜宾宁德时代工厂生产的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特斯拉、赛力斯、宝马等品牌的汽车产品上。宜宾也成为整个川渝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竞赛当中,川渝地区凭借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占据了一个有利的身位。


三、战略腹地


国土资源部今年正式发布的《四川省的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将四川定义为“中国的战略腹地”。而重庆也提出,“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腹地的核心承载地。”川渝地区正利用“战略腹地”这一全新的定位,加快发展速度。


一提到“战略腹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认为这是“战备思维”。但实际上,现在川渝地区的产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涉及到国家产业安全方面,主要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矿产安全、核心零部件安全、军工安全等。在这方面,川渝是中国完美的腹地和备份。


我们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如果说上海承担了中国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重要使命,那么成都便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战略腹地和战略备份。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研究所、成都岷山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半导体材料、器件、工艺等方面开展前沿研究,成都一跃成为全国半导体重镇,拥有包括德州仪器半导体制造(成都)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成都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等重要半导体项目。


在军工方面,川渝则更是全国当之无愧的重镇中的重镇,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军用电子基地、常规武器生产基地、核工业基地之一。


在能源安全方面,四川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电基地。


四川地处我国地势第一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显著,河流落差大,从而使得水能蕴藏量巨大。其次,其境内拥有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等众多大江大河,为水电开发给予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再者,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四川降水较为丰富,致使河流水量充沛。此外,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也为建设大型水电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境内有白鹤滩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大岗山水电站等重要发电项目,以及在建的叶巴滩、卡拉水电站。


近几年,中国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发展迅猛。然而制约这些新能源发电的重要原因是储能的不足。在众多储能技术当中,一般认为最成熟的是抽水蓄能储能。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它可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还适用于调频、调相,稳定电力系统的周波和电压,且宜为事故备用。


然而抽水蓄能电站对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通常需要有山有水有落差。而四川地理落差大、水流丰富的特点,则是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理想地区。例如位于甘孜州的道孚抽水蓄能电站、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都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项目。


此外,四川还拥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四川盆地已经探明的天然气总资源量高达38.84万亿立方米,约等于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天然气资源量的总和。


我在重庆调研时发现,虽然临近三峡大坝,又毗邻能源资源极其丰富的四川,重庆的用电成本却要高于其它地区。尤其是到了夏天,作为火炉城市的重庆需要优先保障居民用电,又要保证工业生产,电力供应压力极大。而水电资源丰富的四川,因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高,一旦遭遇干旱少雨等极端天气,也很容易闹电荒。


因此在建设“战略腹地”的时候,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推进方向。


目前四川和重庆都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重镇。例如宜宾的锂电池出货量占全国15%,在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方面发展非常迅猛。


在粮食安全方面,四川盆地历来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四川这块地方气候极好、土地肥沃,按《东华录》里记载:“各省旱灾次数,以四川为最少,陕西百年内灾荒九次半,四川每百年尚不到半次。”因为秦岭挡住了寒流,高山锁住了湿雾,因此四川多阴雨、少霜雪,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夏天平均气温25-28度,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


近年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包括种子、化肥、防虫害设备、种植技术的改进,四川盆地的粮食产量又不断提升,我们在宜宾看到的水稻田,长势极为茂密,亩产量远高于北方地区。


在交通方面,成都和重庆都建设了两个4F标准的国际机场,也就是说整个川渝地区将有4座4F级别的顶级国际机场,这个规格在国内各区域中相当罕见,相比之下,经济更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分别都只有3个4F机场。


而国外的矿石、粮食、煤炭等原料可以通过长江航道,经过三峡船闸,直达长江上游的重庆港、泸州港、宜宾港。唯一的瓶颈是近几年长江航运呈井喷式发展,所有重庆、四川的航运货物都需要经过三峡船闸才能抵达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三峡船闸当时的设计通航能力早已饱和,大批川渝地区的货物在过三峡船闸的时候,经常需要排队半个月到一个月,因此想办法拓展三峡船闸运力,是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起当年的“三线建设”,人们脑海当中想起的,往往是大批沿海及北方地区的高级技术人员,服从国家分配,吃苦耐劳,到大山深处艰苦扎根的场景。


然而现在的川渝地区,和当年比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对年轻人的巨大吸引力。


近年来,我身边有大量的年轻朋友,离开北上广深,主动来到成都、重庆发展。在年轻人眼中,成都和重庆充满了时尚气息,是新兴的网红城市。这里有年轻人喜爱的丰富夜生活,可以看到最新潮的演唱会,看到一流的体育比赛,还有年轻人最喜欢的电竞赛事,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建设相比起沿海城市丝毫不逊色,而房价和物价水平却低得多。这里生活节奏更慢,


尤其是网络经济兴起后,川渝地区非常适合发展软件、游戏、云计算、美术、网红经济、电竞、直播、动漫这些产业,因为人员成本远低于沿海地区,使得成都和重庆在吸引优秀人才时的吸引力非常大,也带动大量互联网企业到这边投资,例如火遍全国的《王者荣耀》游戏就是在成都开发的。


如果说当年的三线建设侧重于战备,那现在川渝地区的“战略腹地”则更加强调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在具体推进上面,大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其中,更加开放,也更加市场化。


如果说长三角、珠三角代表着中国经济的上限,那么川渝地区,则会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牢固的守住中国的底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