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国“新米节”,我感受到了稻谷里的生命
2024-08-20 11:11

在泰国“新米节”,我感受到了稻谷里的生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睿周报 (ID:TheThinker_CITIC),原载于《信睿周报》第126期,作者:龚浩群(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原文标题:《龚浩群丨稻谷与生命:泰北田野笔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在泰北新米节,我体验到了稻作文化和生命力。

• 🌾 泰北新米节复兴传统稻作文化,推广有机种植,倡导多样化。

• 🌍 NGO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公民精神。

• 🕉️ 新米节结合宗教与道德,强调食品安全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20年中泰水果贸易的发展激发了我开展跨国流动与地方社会变迁研究的好奇心。2018年10月,在泰国北部南奔府的NGO(非政府组织)哈里奔猜研究所的核心成员家伦,先生的帮助下,我带的硕士生罗茜文顺利进入当地农村社区。


2019年1月16日,我第二次来到哈里奔猜研究所,与我会面的除了家伦先生,还有该所的其他成员,包括南奔可持续发展农业协会主席甘蔗大姐和文松先生。了解到我的研究兴趣之后,大家给我的未来两周做了日程安排,包括参观农业基地,考察村庄里果农的种植和生活现状,跟随家伦去清迈参加一个北部NGO的重要会议以及寺院的奉献新米仪式。新米节成为我此次田野调查的意外收获。


作为新米节的重要发起人,甘蔗大姐为我介绍了奉献新米仪式。她说第一次举办这个仪式的时候,他们考虑到几点:一是要复兴传统的稻作文化,寺院过去就有奉献新米的仪式,但是远不如传统仪式那么盛大;二是希望通过奉献新米来做功德,因为大家奉献的稻谷和大米最后会分给穷人;三是强调传承本地的水稻品种,倡导水稻种植品种的多样化,还希望更多村民参与有机种植,发展对环境和健康友好的可持续农业。


哈里奔猜研究所是新米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哈里奔猜寺院住持——一位泰北僧界德高望重的尊长的积极认同和支持。这位住持还决定在新米节上表彰地方的医生、手工艺人、村落发展员等乡土社会中有知识的人,这些人不一定上过大学,但是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有益于地方发展。甘蔗大姐说,奉献新米仪式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仪式,活动的着重点在于未来,而不只是复兴传统。


而当我问到每年8月南奔地方政府举办的龙眼节时,却发现研究所成员对其评价并不高。他们说,过去龙眼节还有果农参与,现在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展销会;龙眼节只强调做买卖和发展旅游,缺少精神维度,没有体现地方价值观,也没有真正的社区发展成果。相比龙眼节,新米节的宗旨是复兴传统文化,更强调公民精神,更多地和社区发展结合在一起。



1月19日上午9点,我来到哈里奔猜寺院参加新米节。这是泰北最古老、最美丽的寺院之一,也以积极参与地方慈善和公益活动而闻名。新米节期间,这里设置了约30个摊位,来自南奔府八个县的农民将会在这里展示和出售他们的成果。


一大早,集市里的各个摊位都已准备就绪。有一个种植有机蔬菜的小组来自参与式保障体系(PGS),他们通过与企业合作以及成员的互相监督来保证食品安全质量,这也是甘蔗大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网络当中的一个小组,该网络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和信息分享来发展有机农业。


PGS成员向作者展示小组徽标。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我还遇到了之前拜访过的有机龙眼种植园的主人宋坤,他从佛法有机种植园的龙老师那里得到过帮助——甘蔗大姐说之前宋坤酗酒,与子女的关系也很紧张,从事有机种植之后,他获得了新生。龙老师把佛法跟有机种植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有机种植在泰国的特殊语境——它和宗教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在集市上见到了文松先生,一起品尝了混合了黄豆和花生碎的泰式冰激凌。我和他说,我对于新米节体现出来的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有机农业模式很感兴趣。文松则认为中国和泰国距离这么近,非常需要开展具体的关于农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他希望中泰学者能够互相访问,一些合作项目也希望中国,尤其是来自泰北邻近区域的云南学者及社会组织介入。


家伦也来到了集市。前一天我刚跟随他参加了泰北NGO四十周年纪念会,并对他进行了访谈。家伦出生于1955年,1980年大学毕业后在一个由德国人资助的NGO里工作,是泰北的第一代NGO成员。他在南奔参与发展研究,主要是推动农村、山地民族和地方文化的发展。


家伦提到由泰国法政大学前校长黄培谦(Puey Ungphakorn)博士在1980年发起的“为了社会”志愿者培训班,他是第三届学员,历届学员中有不少成了NGO领域非常活跃的领袖。家伦说过去人们提到农村,觉得农民是愚昧、贫穷和痛苦的,否定社区文化的价值,而当时的志愿者培训班却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考察社区文化,看到农村和农民本身拥有的内在力量。


哈里奔猜研究所成员与府尹合影。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事实上,家伦可以说是哈里奔猜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1986年,家伦和朋友发起“对话南奔”活动,推动NGO和政府部门参与对话,主要关注发展中的南奔工业区带来的土地、环境和健康问题。


当时,由于很多工人小学毕业后就进厂工作,对于工作中的危险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发生了好几起工人死亡事故。当时正值艾滋病在泰国蔓延,政府污蔑那些工人是因为私生活不检点得艾滋病而死,由此推卸责任。家伦当时在工业区里做了详细的调查来说明真实的情况,当时和他一起支持工人的有良知的公务员被调走,并因此失去升迁的机会,文松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但家伦及其同伴的努力是值得的。1992年,泰国出台了《国家环境质量促进和保护法》。2000年,“对话南奔”从松散的民间社会网络发展成正式的NGO,也即哈里奔猜研究所,成为许多围绕不同议题成立的公民组织的孵化器,比如甘蔗大姐负责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协会,还有和健康、山地民族、青少年发展相关的其他公民小组。


哈里奔猜研究所与政府的关系也从最初的紧张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成为泰国研究理事会在南奔府的分支机构,每年可以从理事会获得一定的资助,他们用这些资助来和当地的社区合作开展项目,招募村民成为研究员,并称之为“为了社区”的研究。



我没有料到自己也会成为新米节的一部分。可持续农业宣传的游行活动于1月19日下午3点半举行。据说去年的游行路线比较短,主要是在哈里奔猜寺院附近。今年的游行路线更长,从府尹的府邸出发,绕城中心一周,最后回到寺院,途经南奔府政府和中心市场等区域,引来了不少路人围观。


游行队伍本身的设计也很有意思:有人手捧稻秆,有人挑着稻谷和大米,还有一个稻谷种子的模型。我本来想当一个观察者,多拍些照片,结果甘蔗大姐叫我和罗茜文去拉横幅。我们俩个子高,横幅举得也比较高,后来居然有人跑到横幅后跟我们合影。


作者(前右)和罗茜文(前左)拉着“可持续农业网络”的横幅。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傍晚有青少年参与的“公民精神”项目的成果展示。除了现场表演,还通过纪录片展示了青少年以夏令营、工作坊等形式参与项目的过程。项目参与者们发表了感言,他们显得非常自信,也多次提到“社区”“社会”“发展”这些关键词。


这里的社会教育不是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鼓励孩子们在实践当中实现自我教育。该项目的资助方代表发表了简短的讲话,重申项目的目标:帮助青少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制定计划与合作,在老一辈和青少年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让孩子们从地方智慧中学习。


参与“公民精神”项目的各族青少年合影,标语意为“唤醒意识创造力量拥抱南奔”。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1月19日的活动只是新米节的开幕部分,20日则有新米节最重要的三个宗教仪式:赕火神、奉新米和拜哈里奔猜舍利塔。早上5点,我来到寺院广场参加赕火神仪式。据说在天冷的时候,大家觉得佛祖也会感到寒冷,就用点燃柴火的仪式来纪念和温暖佛祖。


赕火神仪式。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过去在举行这个仪式的时候,人们会把糯米放在竹筒里,然后把竹筒放在火堆里烤,到仪式结束的时候,就做成了竹筒饭。在仪式开始之前,家伦引用一位牧师的话,谈到稻谷为人类牺牲了三次:第一次是种子刚刚发芽的时候,第二次是被收割的时候,第三次是脱壳的时候。因此稻谷象征着一种为他人牺牲的精神,我们吃大米也就是在消化佛法。


赕火神仪式由寺院的仪式主持人来主持,他先把吉祥纱绕柴火两圈,然后连到佛堂上,接着带领大家念诵经文。最后由寺院住持和县长等嘉宾来点燃柴火。


在接下来的奉新米、做功德仪式上,府尹夫妇作为信众代表出席,来参加做功德活动的信众有上百人。僧人开示讲到新米节的来历,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在信众为僧人布施之后,由府尹为地方智慧的代表人物颁奖,包括一位僧人、一位民间医生、家伦和从事有机种植的代表。做功德仪式之后,寺院用热气腾腾的粥来招待信众,同时有一个妇女志愿小组表演献给哈里奔猜舍利塔的传统舞蹈。


妇女志愿小组表演献传统舞蹈。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新米节的最后一个高潮是名为“稻谷与生命”的对话活动,参与嘉宾包括甘蔗大姐、基金会代表、农业部在南奔府的代表和当地公务员,以及一位年轻的有机果农组织的代表,主持人是梅州大学农学院的老师。对话中,大家提倡恢复古老的稻种,开展多样化种植和有机种植,这不仅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也体现了道德和价值观。


曼谷可持续发展农业基金会的苏帕大姐提到城里贫困人群的食品安全问题;梅州大学的老师提到中产阶层作为消费者的重要性,因为中产阶层已经有了食品安全的意识;甘蔗大姐等人提到科技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机构合作的重要性。从这场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泰国的有机种植运动受到从下至上的社会力量的推动,而在对话中形成的关于有机种植的话语不仅关心环境和食品安全,还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道德维度。


“稻谷与生命”对话活动现场。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新米节的活动结束了。在回旅馆的路上,我想起前一天一位长者在开幕式上用泰北方言吟唱的呼唤谷神的唱词,颇有余音绕梁之韵:


米水粮食,靠地靠天;长成稻苗,供人食用。

饱腹温暖,功德戒律;礼敬土地,好闻米香。

邀做功德,共同支持;提供柴火,供奉火神。

邀请加入,供奉新米;南奔男女,请一起来。


我还想起两天前在泰北NGO四十周年纪念会上一位牧师的演讲。他借用泰北文化中稻米的灵魂提醒我们,要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祛魅的时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尊重神圣性的时代,用泰北的世界观去除人类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这是亚洲的遗产;我们可以用它来重建神圣性,重建我们的生活方式,建设一个充满慈悲和新的人文性的社会。


新米节让我在泰北经历了一场文化震撼。作为传统的再发明,新米节成为复兴稻作文化和推广有机种植的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它的诞生既是泰国左翼思潮和NGO运动的回响,也体现了民间组织、地方政治与政府决策之间的互动,而关于稻米和有机种植的宗教与道德话语也提醒我们不要忽视泰北社会的价值观和灵性追求。


我们也试图把后来开展的关于龙眼种植社区的研究放在新米节所体现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来理解。在此之后的三四年中,我指导罗茜文、刘乐卿和姚畅分别以龙眼种植社区、有机农业和哈里奔猜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开展长期田野调查。在我心中,这三个个案研究构成了南奔研究的三部曲。


我们的研究旨趣也从最初对跨国贸易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注,拓展到环境、生命、道德、知识生产与政治社会等更广阔的命题。我希望人类学的世界研究不仅能把我们带入他者的世界,还能通过与他者的对话,扩展和深化我们对于自我与未来的理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睿周报 (ID:TheThinker_CITIC),原载于《信睿周报》第126期,作者:龚浩群(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