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每一天过得更充实、更快乐?
2020-01-17 08:41

如何让每一天过得更充实、更快乐?

文章来自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Photo by Paige Cody on Unsplash。


今天,我想更多地聊聊:如何让我们的每一天,过得更有趣、更充实,同时又更快乐?


同样,我会分享5个简单但有效的微习惯,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也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不仅要“高效”,更要“快乐”。


1. 哪些东西可以流程化?(Process,流程)


如何把每一天过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些?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无意义的琐事”。


我们每天都会被大量琐事占据:穿什么衣服上班;午饭吃什么;通勤路上干点什么;怎么整理好资料;怎么把读到的信息记下来;怎么完成当天的日报、日志……


这些事情是“维持生存的必要支出”,它们对你的生活不会有额外加成,但如果你把时间精力都消耗在这上面,自然就会感到疲惫不堪,没有精力去探索生命的其他可能性。


所以,最首要的,就是思考:如何把更多的琐事压缩成“自动化加工”,减少它们对大脑的占用?


大脑对一切事情,都有两种加工处理方式。一种叫做控制加工,指需要意识高度参与、协调、控制的加工;另一种叫做自动化加工,指无需意识参与,可以自行完成的加工。


举个例子:和同事交流,谈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于是你开始思索“我要记在哪儿,才能在需要时找到?”—— 这就是控制加工;但如果你已经有了一整套处理待办事项和备忘录的流程,你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去处理它,无需耗费脑力去思考。


为什么总有些人能够同时处理好许多事情?不是因为他们很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许多琐事“打包”成一套流程,从而把它们从大脑里腾出来,省出宝贵的认知空间,去处理别的事情。


所以,我给你的第一个建议就是:


如果一件任务会出现2次以上,不妨想一想:我能否设计一套流程,最大化地让它“自动执行”?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把一周7天的穿搭整理好,安排好洗晾的时间,就无需去思考“我要穿什么”;


  • 把待解决的问题列成清单,在碎片时间里拿出来思考,就无需去烦恼“如何打发时间”;


  • 把书架的分区,按照“正在读”“常读”“待查”做划分,就可以减少找书时的麻烦;


  • 甚至,我在家里也放了一块白板,目的是什么呢?当我有任何点子和灵感时,可以立刻记下来、画个图,理清思路,这样,就能精简找纸笔、打开笔记工具的步骤。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把越多的琐事自动化,腾出认知空间,就意味着你获得了更多的“心智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思考的小技巧,可以帮到你:


1)我想通过它达成什么目的?哪些步骤是必要的,哪些不是必要的?


2)我能否“提取同类项”,把那些不变的东西固化下来,只关注那些会变化的东西?


3)针对这些会变化的东西,我能否设定几条简单的规则,来帮助自己简化它?


例如:我记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把开支控制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那么,我有没有必要记录每一笔开支?是否控制月初和月末的变动会更好?


在每月的开支里,总有一些是固定的,那我是否可以把它们提取出来,只关注那些不固定的开支?


对于这些不固定的开支,总会围绕一个平均值波动,那么我是否控制好这个平均值,关注那些偏离得较大的波动值就好?


这就是一套设计流程的思路。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当你面临需要不断重复去执行的事务时,都可以想一想:我可以怎么做,来尽量减少投入在它上面的精力?


跳出疲惫和重复的怪圈,把“不得不做”的东西压缩、再压缩,你才能腾出更多的脑力,去思考“我想做”的事情。



2. 它对我意味着什么?(Extract,提炼)


人是需要意义感的生物。


我们是如何衡量时间长短的?往往不是依据客观发生的事情,而是依据这些事情在我们大脑中,所投射的体验和感受。


同样,使我们感到充实的,往往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这些我们做过的事情,所赋予我们的意义。


这就是我给你的第二个建议:


多回顾自己获得的信息、做过的事情,从中提炼出价值和意义。


比如:我每天会做日记,怎么做呢?不是巨细靡遗地写下所有细节,而是提炼出这一天对我来说最印象深刻、最有价值的收获。可能是一些新知,可能是认识了新朋友,可能是关于某个项目的新想法……


然后,我每个月、每年,又会再做一次提炼,从中提炼出“每月精华”和“每年大事”。


通过这个方式,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计划里的项目有了哪些进展和突破;哪些想法和点子得以实现;哪些新的知识被我内化、成为习惯和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如今的我跟过去的我相比,有了哪些不同……


信息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只有从中提炼出体验、情感和价值,它才会形成你独特“自我”的一部分。


同样,我读书、读文章时,遇到好的篇章和知识点,不会单纯把它保存下来,而是会去思考:我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它里面有哪些闪光点,值得我去深入思考和学习?


然后,等积累了一定量的笔记时,我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思考:这些知识点能够碰撞出什么火花?它们能够如何整合起来?它们可能属于什么系统的一部分?


这些,就是通过一次次的提炼,去芜存菁,获取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所以,我常常说:阅读时,不要停留在“全盘照搬”的程度,那是没有意义的 —— 你只是在复制别人的思考。你要做的是,去思考“我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找到那些跟你的思维发生碰撞、让你眼前一亮的地方。


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收获。


同样,生活中,如果你不得不暂且栖身于“微不足道”的日常工作里,也不要怨天尤人,不妨换一种思维,想一想:


  • 我可以为它赋予什么意义?


  • 它对我能否起到什么价值?比如,认识更多的人;精研某方面的经验;获知整个系统、整个链条的运转;等等。


  • 它是否能帮到更多的人?影响到更多的人?对这个世界起到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


让意识跟你每天的经历相结合,从而创生出跟“自我”乃至更大的“世界”的联系 —— 这就是意义感的来源,也是让自己感到充实的最好方式。



3. 我可以推动哪些东西?(Agenda:议程)


在第一点中,我们提到:摆脱每天疲惫不堪的生活,需要跳出日常的怪圈,尽可能去压缩“不得不做”的事情,不让它们占据认知空间。


那么,腾出来的认知资源和精力,应该用来干什么呢?


你当然可以花在任意的事情上 —— 休闲,娱乐,陪伴家人 —— 但我会建议你,不妨试一试:推动自己的灵感和想法,让它们落地、生长、开花。


这就是我给你的第三个建议:


尝试推动一些长期的事情


你在生活中,一定会偶尔闪现过类似这样的念头:


  • 这个技能很有意思,要不要试着学一下?


  • 这个谁谁谁讲得好差,还不如我呢;


  • 这个方法比大家常说的好用多了,好想分享给懂它的人;


  • ……


为什么不试着利用闲暇时间,真正动手去试一试呢?


像我自己在“项目笔记”里面,就有着几十个点子 —— 比如,做一档谈话节目;把推理介绍给更多的人;搭一个针对行业上游的平台;做一个基于兴趣的生态社区……诸如此类。我平时在工作、生活中,看到相关的信息,脑海中就会自动把它们联系、匹配起来,随后补充到笔记里。


然后,有一些已经有了初步雏形的点子,我就会想办法去落实下来。可能是搭建一支团队,也可能是交付给值得信赖的人,或者尝试着自己折腾一下。


我之前的几个项目和公司,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我会建议你,把自己平时的点子收集起来,把有价值、有可行性的写下来,成为你的“议程”(agent),间或去添上一笔、推动一步,让自己看到它一步步在完善、前进,这是一件极其有成就感的事情。


你可以把它当成对抗压力的方式,当成自己成长的契机,都可以。重点在于,你得做些什么,让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的自己,跟过去的自己不一样。


不一定要追求快速实现、完成,哪怕只是“推动”一步,都可以。


我在近期的文章里,经常强调一个关键词:多元化。兴趣多元化,目标多元化,事业多元化,既是更好地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也是帮助你提升“反脆弱性”,让自己更加经得起冲击和挫折的办法。


把生活过成一场冒险,不断去推进它离目标的距离,这是对抗无聊和慵常生活的最好方法。



4. 如何增加发生好事的可能性?(Chance,机会)


塔勒布在他的书里讲到过一个“杠铃策略”。什么意思呢?对一个事物的态度,由两种极端的策略组成:大部分追求极端稳定,小部分追求极端收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投资时,大部分资产配置在零风险和低风险的标的上,追求保值和稳健增长;小部分资产配置在极高风险的标的上,追求赢得超额收益 —— 这是一个很基础的杠铃策略。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对生活的掌控力,来源于固定、日常和重复;但生活的乐趣,往往来源于未知、意外和不确定性。只有良好组合这两者,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在无聊和动荡中,获得动态的平衡。


这正是大多数人的问题所在:要么,过分追求稳定,每天日复一日地重复,既失去了激情,也容易在机遇到来时失之交臂;要么,始终徘徊在尝试和探索之中,找不到明确的方向,三分钟热度,在彷徨中荒废时间……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一方面,让自己保持“必要限度的稳定”,有稳定的事业、稳定的作息时间、稳定的日常惯例和仪式感;另一方面,投身到不同的、更大的“池子”里,提高自己“发生好事”的机会。


简单粗暴来说:你要中奖,得先把自己放进奖池里。


举个例子:前阵子,我团队里的一名很年轻的小伙伴,给我介绍了一位供应商,合作很愉快。他们是如何认识的?答案也许会令你惊讶:玩桌游认识的。


再举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前阵子推进了一个处于瓶颈的项目,契机是什么呢?他在知乎持续写了一些行业的心得,有不少人发来私信联系,从中认识了一位合作伙伴。


这些就是种种不同的可能性。你安于现状,每天重复着日常的事务,是很难很难被机遇撞上的 —— 机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更不会自己跑到你面前。


我也一样。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但有一段时间,我强迫自己克服惰性,跑出去见了许多人,接触了许多不同的行业,了解他们做事的方式。为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所谓的人脉,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视野,把自己的思维,从熟悉的、习惯的路径转换开来。


你老是做熟悉的事情,就会被局限在这些事情里面,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只有跳进更大的池子里,你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不妨试一试,让自己拥有“多重身份”,接触更多的圈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就像,播下一颗颗种子,再等待着哪一朵开花。



5. 我真正拥有的是什么?(Ego,自我)


我经常说一句话: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是看他现在拥有什么,而是看他能够“挣得”什么。


什么意思呢?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哪怕夺走他的一切,把他丢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他仍然可以通过努力,重新掌握这些东西 —— 这就是一个人“能力”的真正体现。


很多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把平台的力量误认成自己的力量,把时代的必然理解成自己的必然,把机遇的馈赠,合理化成能力的结果。


心理学上有一对概念,叫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什么叫外部资源?它指的是你的财富,职位,权力,拥有的产品,标签等一切外在的、能让你获得“自我评价”的事物。


而内部资源呢,指的是你的能力、性格、禀赋、魅力、知识,这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没有人可以夺走,给予你成长性和力量的东西。


不妨问一问自己:我现在所拥有的,令我自我感觉良好的,究竟是外部资源,还是内部资源?


别人之所以会听从你的指令,是因为你所处的职位,还是因为他们对你心悦诚服?


别人之所以对你尊敬,是因为你所拥有的资源,还是因为你的能力和影响力?


别人之所以能够与你交流、合作,是因为他们需要获取你的利益,还是因为他们能够真的把你当成朋友?


一旦你把目光从外部资源转移到内部资源,你就能够建立起更加准确、更加合理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更稳定的“自我期待”,也就不会高估自己的“自我效能”。


从而,你就能够对自己跟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健康的视角。


更进一步,如果你时刻关注自己的“内部资源”,那么,生活里的一切压力,你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挑战 —— 它们不过是在增加你的“经验值”罢了。


外部的世界可能时时变迁,形势可能云诡波谲,资源可能会被争夺,成功可能会被窃取,你苦心经营的事物,也可能遭受风险的冲击。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打不倒自己的,只会使自己更强大。


在成长面前,没有失败,一切都只是在让“我”,变得更好。



最后,稍微总结一下。


Process:尽可能压缩无意义的琐事;


Extract:为生命里的事物提炼出意义;


Agenda:设计和推动长期的事情;


Chance:提高自己发生好事的可能性;


Ego:关注内部资源和自我成长。


它们加起来,就形成了“PEACE”。


这也是我对你的祝愿:在这一年里,找回内心的安宁、稳定和平静。


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处于欲望和能力的博弈和动态平衡之中。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就是欲望和能力刚好均衡的生活。


愿你我都能得到想要的,放下愿意放下的。


文章来自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