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叶橙子,原文标题:《同济建筑学霸做厨师上热搜,戳破“学历在体力活一文不值”的真相》,题图来自:Vista看天下(访谈视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叶橙子,原文标题:《同济建筑学霸做厨师上热搜,戳破“学历在体力活一文不值”的真相》,题图来自:Vista看天下(访谈视频)
近期网上有个说起来挺歹毒残忍的热词——烂尾娃。
原本是育儿讨论中的概念,形容前期学习成绩不错、家长在教育上的投资也不少,但最后求学求职的情况却没能达到家长们的预期。
现在一些年轻人也会用这词来自嘲。
寒窗苦读十几年,有些人还努力考研经历了第二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步入社会后的体验不尽如人意。
就像烂尾楼,明明前期每一个建造步骤都循规蹈矩,筑基、圈梁、砌墙,眼看它高楼起,但到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
落差感,围绕着每一个人。
“读这么多书却没大用”的学历浪费论,成了许多焦虑背后的隐藏核心议题。
“可是,你知道要多么努力,才能做一个烂尾娃啊”
最近频上热搜的一组词条,再度引发了不少人关于“学历浪费”的争议,因为词条主人公的经历乍一看要比自嘲“烂尾娃”的网友们落差更大:
985同济学霸,转行做厨师,毕业后第一份工作5500。
热搜主人公@主厨崔迪,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当初高考考了651分。
高考志愿里填报的几个选择,分别是清华、北大、同济、复旦。
大学期间经历了一些学业受挫,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建筑设计行业,于是向父母提出了要去当厨师,父母最初听到后激烈反对。
但崔迪还是以厨师为目标,重新规划起了自己的人生。
在同龄大学生们暑期出门旅游时,崔迪顺着街上的餐饮店一家家去问招不招后厨小工。
前段时间我们访谈了如今已是上海两家餐厅主厨的崔迪,询问她从何获得“脱下长衫”的勇气。
并在探讨后发现,“脱下长衫”转行做体力活,远不只是放下面子这么简单。
当高考时的“天之骄子”在高考后受挫
在正式做出转行厨师的选择之前,崔迪的人生路径看起来再正常不过。
她形容自己高中时期想法很简单,好好念书、备战高考。
和对高考后的未来抱有无限期待的无数学生一样,脑子里也冒出过一些“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
进入大学后,她成了“宿舍里掌管厨艺的神”,会把小电饭煲、电磁炉抱到宿舍向外延伸的户外小平台上做饭,朋友们都来蹭。
崔迪还两次参加同济校内的“厨王争霸赛”,都拿了冠军。
不过在她彻底放弃本专业的职业道路之前,厨艺对崔迪而言只是一项自己似乎有点天赋的爱好。
崔迪手机中还留存着许多大学时尝试做菜、朋友们来宿舍蹭饭的照片
高考后在选择专业时,崔迪因为喜欢植物,选择了建筑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
但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才发现这个专业和植物沾边的部分少得可怜,也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布置花草美景那回事。
崔迪开始痛苦于课业的学习,她自述“好像大部分的课我都不太擅长”。
专业课需要他们学习使用各种工程绘图软件来制图,工程文件体量大,崔迪的电脑经常卡顿或崩溃,屏幕上密集的线条与标注数据令人头疼。
长久地坐在电脑前进行工作这件事本身,也逐渐让崔迪感到束缚、烦躁。
她开始需要补考,在高数上甚至补考了七次。
或许不少人会觉得,崔迪的高考专业选择有些随性,怎么能因为喜欢植物就选了没有深入了解的园林设计,随性的选择带来了后续的挫折。
但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事实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像崔迪这样入学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群体其实不在少数。
大部分高考生与家长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尤其在多年前崔迪高考的年份里,大多数家庭在志愿填报时只能依靠常识推断。
譬如建筑设计、土木工程这两个学习内容与就业方向相差很大的两个专业,至今仍有不少人以为它们是相似的、一体的。
就算事先了解了专业内容,也无法保证能把专业学好,每个人擅长的事物很不一样。
只是绝大多数人哪怕发现不擅长自己的专业,也只会选择咬牙痛苦坚持,去接受不擅长带来的更多磨练。
我们曾访谈一位00后入殓师@汤木檀泽,问她为何要选择殡葬行业,她开玩笑回答“学都学了还能怎么办咯”。
“普通家庭的人,浪费大学学的东西去从事其他行业是需要成本的。”
而这个从事其他行业的成本,落在崔迪身上形成了一个具体的数字——30万。
崔迪最后还是完成了同济大学的学业,但她对这一职业本身产生了强烈的逃离意愿,“不想再做坐在电脑前的工作”。
她向父母提出了当厨师,并毫不意外地收获了反对,双方彼此交涉最终达成了一个居中的选择:
父母认为崔迪还是应该去读个研究生,得有个硕士文凭。
而崔迪选择了前往瑞士就读酒店管理专业,花费30万。
相比之下,她在餐饮后厨获得的第一份工作的薪资为5500元。
脱下了长衫,并不意味着会被接纳
不同于此前孔乙己文学出现时,许多人更痛苦于“脱不掉的长衫”,难以放下面子、放下多年苦读向上攀登的精神支柱,去做社会认知中不那么体面的工作。
在崔迪的体验中,从白领转行为厨师体力活工作的“脱长衫”过程倒没那么痛苦。
相较于在建筑设计中尝过的挫败,厨艺是带给她许多成就感的事物。
她很快接受了自己的新选择,着手思考自己要如何半路出家、怎么通过去人家后厨打工学习厨艺。
相比于“脱长衫”那一刻的些许情绪波动,失去长衫光环后要面临的全新环境才是更难应对的重重难关。
厨师,在不少时候其实是个相当高压的工作。
封闭的、有限的、烟熏火燎的厨房空间内,所有人在有限的开餐时间内忙得晕头转向,抓紧每分每秒,顶住爆单催促的压力。
崔迪在后厨面对的第一个现实,是她过往值得骄傲的分数与学历在这个小空间内一文不值。
常规后厨招人根本不在乎学校,“只要你是个人就行”。
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现实,在这个看似宽泛“是个人就行”的后厨招聘法则之下,崔迪并不被欢迎。
崔迪介绍道,国内许多中餐菜馆的后厨还是更接近传统“师徒制”。
老师傅带徒弟,而徒弟要么是自家人、亲戚好友介绍来的熟人,要么是从十几岁、中专大专毕业后就在后厨从小工开始干的年轻人小伙,同个烹饪学校出来的厨师之间也会互相介绍。
这样的传帮带,是为了磨合与留人,只培养日后大概率会留在店里的人。
对他们而言,崔迪是体系之外的人。
一些餐馆看到来面试的是个女生就会直接拒绝崔迪,他们担心女生的体力无法胜任。
有一位厨师直接把崔迪带到炉灶前试图劝退她:“你试试颠不颠得动这锅。”
中餐后厨压力大,西餐后厨也同样不容易。
崔迪在国外餐厅后厨实习打工时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啥活都干,忙碌时神经高度紧张很疲惫。
以至于她后来回国工作,被告知所在餐厅一天“只”需要工作10小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
在一家法餐厅的后厨,她遇见过像《地狱厨房》里暴躁名厨戈登那样的主厨,会猛拍桌子、拍微波炉发出哐哐的声响来表达催促。
有一天忙到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都没有吃饭,身体与精神都濒临极限工作出现了疏漏,被主厨大声训斥。
崔迪默默走出了厨房,关上厨房门开始嚎啕大哭。
哭完后又告诉自己,自己做的选择要坚持下去。
作为职场而言,其实很难去评判设计师所代表的现代公司环境,和厨师所代表的更重传统、重人情关系的封闭小职场环境之间,哪一个更好。
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弊端,身处其中的人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体会与认知。
比如当互联网平台上,年轻人们开始奉行对自己好一点、工作没必要那么内卷拼命时。
崔迪表示厨师工作必须要“勤快”,“勤”意味着多主动承担一些任务,“快”意味着做事利落与速度,这样才能学到些许本事。
哪种都未必更好,哪种也未必更坏,崔迪在当中选择了自己更能接受的。
她更青睐体力劳动。
她表示,做厨师这样的体力活尽管身体疲惫,大脑却是放空的、自由的。
学历依旧有用,但不是以人们熟知的方式
崔迪如今在上海担任两家餐厅的主厨,主要负责菜单开发与后厨管理工作。
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开发新菜,固定下菜品制作流程,让其他厨师们学会,把控出品质量。
她在两种人生路径中选择了一种。
做出小众选择的勇气值得赞美,与此同时,拥有选择本身也是一件“昂贵”而小众的事。
“昂贵”指的不只是物质成本,父母对于崔迪出国留学的资助无疑是重要的助力,崔迪表示自己并非富二代,30万对家庭来说是笔大支出。
它同时也包括精神、认知上的成本。
崔迪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内录制了一段视频,提示大家不要轻易、冲动地因为兴趣转行厨师:
“你的兴趣足够支撑你做六休一、每天站着工作8小时吗?足够支撑你被烫伤切伤静脉曲张,还坚持下去吗?足够支撑你在三五年内,拿着很低的薪资磨练技术吗?”
在采访崔迪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两层微妙的观点错位。
一层存在于崔迪与了解她故事的观众们之间,一层存在于崔迪与她的后厨同事们之间。
崔迪在经历了人生赛道的转变后产生了对学历的祛魅。
她体验过分数、学校这些光环变成“啥也不是”的过程,因此认为进入社会后相比于学历的标签,“能做什么”才是更实际的价值。
而在她的视频下,不少普通网友看完她的故事后的第一感想仍然是——“学历很重要”“学霸做什么都能成”。
因为许多人所感受到的,是教育中的“教而不用”。
不少网友认为尽管崔迪没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大学内课题思考、项目合作等过程本身也会锻炼人的思维模式。
感慨她规划性很强,通过酒店管理留学弯道超车进入餐饮业,有目的性地去思考自己想实现主厨们需要什么、学什么。
崔迪的弯道超车,也碰撞出了另一层对比——她和传统厨师从业者们之间,职业上升路径截然不同。
从客观层面来看,崔迪目前取得的成就,已经是许多专业厨师学校出身、又或是传统餐馆后厨训练出的普通厨师们难以轻易企及的。
她目前在上海任职主厨的两家餐厅,都偏向于新式中西融合菜、创意菜,手下管理着十几人的小团队。
前段时间刚刚去贵阳、西宁等地进行地域采风,为正在筹划的新季节菜单做准备。
一个彼此错位的客观事实是:在崔迪手下工作、出身于烹饪学校的年轻厨师们,很难成为崔迪。
普通厨师通常只是在某一个固定菜系下的餐馆之间跳槽,又或者跳出来单干。积累多年掌厨经验后,有可能表现出色成为一方大厨、有所创新突破,也有可能就这么一直干下去,成为老师傅。
很多时候,这些选择甚至称不上“职业路径”,只是顺势而为、随遇而安而已。
相比之下,崔迪对自己的厨师生涯有更多想法,她观察到厨师界其实也有类似“35岁危机”的存在。
在这个年龄之前,厨师能否成为主厨、有没有自己的餐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厨师生涯能飞多高、当老板还是一直打工。
与此同时,崔迪也不太容易“成为”传统途径走出的厨师们。
她在采访中提及,自己刚进后厨实习学习时,能感受到其他人在基本功上更扎实。
自己会找找厨房里比她小、上过厨师学校的弟弟们学从前不会的厨师技术,像颠锅,闲余时一遍遍用石子练。
理想状态下,一个完美的厨师或许应当是崔迪与传统厨师的结合体。
既在长久的专业针对性训练中多年磨练厨艺,又拥有观察潮流、规划餐厅与职业的视野。
但显然,这样的理想状态很难达成。
横亘其中造成阻碍的,并非个人选择、“脱不脱长衫”的问题,而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大体系之间的长久沟壑。
不论你处在哪一个体系中,想要跨越悬崖去到对面,都需要付出不可小觑的物质、时间、精神成本。
崔迪付出成本,尝试着迈过了沟壑,成为了让人惊讶、羡慕、也令人深思的个例。
绝大多数普通人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当路越走越窄、陷入迷茫,也就产生了“烂尾”的判断。
可说到底,怎样算是烂尾呢?
建筑有烂尾,是因为它在从打下第一根钢筋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成为、且必须要成为设计图纸上的模样。
我们知道它的终点在哪,因此有依据去判断它是否烂尾。
人不是建筑,人生没有什么从脐带被剪断那一刻起就必须执行的设计图。
人生的终点只有老天爷知道,在抵达最终归宿之前,一切波折、或起或落都只是垒砖加瓦的过程,没有人有评判“烂尾”的权力。
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也应当向着人生的持久战前进。而非制造一个又一个模板模具,让普通人的道路被锁死在有限的未来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叶橙子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