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拍短片
2020-02-10 13:29

大家都来拍短片

本文来自公众号:导筒directube(ID:directube2016),作者:应亮,毕业于重庆大学导演系,是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的重要作者,主要作品有《背鸭子的男孩》、《慰问》、《另一半》、《我还有话要说》等,在诸多电影节展上均有斩获


近些年来,总会有一些朋友或者同学来和我说,他手上正好有一笔钱,想拍摄一部电影,但因为是第一次做,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会问他,你有多少钱,是不是打算做投资人?一般情况下,他会说,只有几千块钱,甚至只有几百块钱,而且是自己想做导演。


那么,我就会说,你去拍短片吧。这时,他往往会很犹豫,拍短片有意思吗?还不如去借一大笔钱来,咱们一块儿拍个“大电影”吧!每当他出现这种念头,我就会立时制止他:“短片很好啊,短片最适合你了,I love this game……”


理由之一:为了释放你的天性


没有一种艺术能够象电影这般地压迫一个人的神经了!


任何一个想要完成一部35mm电影的人,都要和很多琐碎的、奇怪的人和事情纠缠不清。本来,这些人和事情与你的电影、与你本人其实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一道道的工艺,一个个的专业名词,一组组的工作人员,一笔笔的支出,甚至很多生活上繁杂的安排……


心灵变形记


当然,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制片人员和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帮助你解决这些麻烦的。但是,随着这些麻烦接连的出现,势必会让你应接不暇,势必会使第一次拍摄电影的你和你的“处女作”不再那么纯粹,最终把你变成一颗螺丝钉,把你的“处女作”变成一道道的刻板的工序。


面对这么多的“意外”,你也很无奈,因为在写剧本的时候,你根本没有想到过它们,在拍摄的时候,你也不愿意看到和碰到它们。可是,它们却总是主动来纠缠你、压迫你,直到你为它们耗尽了精力和心血,并且让你的神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直等到你把后期做完、印出拷贝的那一天,它们的破坏活动才会暂时告以段落。


这是一件多么很可怕的事情!


因为你是一个有导演梦想的人,但仅仅因为这“第一次”,你就可能已经用完了你的心力,而且已经用完了你的积蓄,更糟糕的是,你也许还用完了你朋友的积蓄,而这些钱本来是足够让你和你的朋友好好生活几年的。对于一个想当电影导演的人来说,最槽糕的结局无外乎如此了!


我想,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第一次”会成为如此噩梦般的回忆,不是吗?


释放你的心灵


于是,我就会和你说,你的天性被一些无关痛痒的人和事情泯灭了,其实你应该先拍摄短片的,你应该先解放自己的天性。


是的,应该通过拍摄短片来解放我们的天性,让我们拍出来的影像和声音能够带给自己以快乐,而这种快乐是能够更接近于我们以前“看”电影和“说”电影时所获得的快乐的。


在戏剧表演的课程中,第一条就是“解放天性”,只有把演员这个表演材料的思想问题给解决了,才能进入到其他的必要课程中去。而电影的创作也是如此,对于一个严肃的、想在将来获得更长的拍片生命的导演来讲,“个人影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阶段里,你这个未来的大导演可以“为所欲为”,把你最想拍的影像,最想录的声音,一一拍下来,一一录下来。


而这些画面和声音都与你想拍摄电影的原始冲动息息相关,都是你最初爱上电影的理由。而你在拍它们和录它们的过程中,有可能碰到的各种技术上的以及非技术上的障碍与压力,都是你一个人或者和几个人能够一手解决和独力承担下来的。


为我做“实验”,我怕谁


做这种“个人影像实验”,在最初始的阶段,起码可以有四个“不必考虑”:


<1>“不必考虑”拍的是什么


剧情也好,纪录也好,实验也好,什么都不是也好!对于你来讲,这都是“个人实验”,都是你“个人”的事情。你愿意怎么拍、拍什么都可以,随便!千万不要有所顾虑,千万不要在乎那些与你无关的人和事。这是一个“解放”的过程,是一个消除技术恐慌和影像神秘感的过程。


而作为一种建议,我可能会主张你去多拍些纯粹的实验片,因为,这会有助于你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影像与声音的特性与规律。毕竟,声音和画面才是电影的本体。如果你的志向是做一名剧情片导演的话,那么首先,你必须熟知和掌握画面与声音的全部意义,然后才能去使用它们,“说”出你想说的故事。


当然,我的建议一点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实验”!


<2>“不必考虑”拍的结果


因为在“实验”里,是不存在很功利的“好坏”的,只有用来积累经验的“成功”和“失败”这两个概念。处在启蒙阶段的你,迫切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积累大量“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更需要“失败”的经验——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引用一句老话:“艺术既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如果你在个人影像的启蒙阶段,就能积累起大量“失败”的经验的话,那么等你真正开始创作的时候,只需要做到不“重复”它们,就已经很好了!


“个人影像实验”的产品是拍给你自己的,其目的是让你更多地了解电影,更多地了解你自己。你应该通过“实验”,更多地去“成功”,更多地去“失败”,这是一个过程,而决不应该是结果——结果是一瞬间的事情,而过程却是长久的积累!


<3>“不必考虑”别人的批评


“个人实验”的产品是不具备被批评的资格的,如果非要进行美学上的评价,那就是一件极不公平的事情了。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参考,但不要太在意。绝不反对你去找专业的老师或者实践者求教,但完全不必听从身边所谓普通观众的意见,他们不会明白你到底做的是什么,到底要的是什么。你的“实验”产品是不该有一般意义上的“观众”的,他们的意见只会束缚你的天性。


我想,你已经拍下了第一个画面,录下了第一个声音,首先应该做的是自省,最好能做些“实验”笔记,认真地考虑一下这样的画面和这样的声音离自己当初的理想到底有多远,为什么?好好总结,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并且观察自己在每次拍摄当中的提高,为自己的进步而快乐,为自己的“下一次”而做准备。


<4>“不必考虑”电影理论和电影史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进入片场的时候,什么电影节、影评人、电影理论和电影史……


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你看,连大师都这么说了,那你就更不必有太多的顾虑了。电影理论不是摄像机,电影史也不是麦克风,是不能用来拍画面和录声音的,你现在不需要它们!书本永远是书本,现在你最需要的是大量的实践和实验,大量的“成功”和“失败”,特别是“失败”,让厚厚的书本暂时见鬼去吧。


如果你对电影理论和史学很感兴趣,并且有所学习的话,那就应该知道,当代各种电影理论学派的形成以及电影语言体系的建立都和早期欧洲实验电影运动有关。那么好,你现在就正经历着“个人的实验电影运动”,不要犹豫,继续下去!


我想,对于以上四个“不必考虑”,有过图片摄影经历的朋友(当然,我指的不是用全自动相机进行图片摄影的朋友)应该更能有所体会。


一旦拍下第一个画面,就宣告你和电影的“光辉”岁月正式开始了!从你拿起机器的那一刻起,电影就确确实实地掌握在你的手中了。虽然,此时,你还没有用35mm的摄影机去拍电影,但,电影于你,已经不再遥远而艰难了。


请相信我


在我的提议下,你现在所拍摄的东西,可能连传统意义上的短片都算不上。但请你相信,只有经过这样的启蒙和准备,你才会走得更远、更稳。在将来,无论你是做短片还是长片,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亦或实验片,都会比别人更得心应手一些。


你的这种“胡拍”、“乱拍”、“瞎拍”,会让今天的你无所顾及,将来的你不至身陷琐碎的人和事之中,把精力集中在声音和画面或者叙事本身,专注于个人的影像素养的提高。这是理想的“个人电影史”的开端,如同伊文思和斯皮尔博格那样,用8mm摄影机进行幼年的“个人影像实验”,而你则更具当代性,使用的是DV。


记得那位美国的印度裔导演,在他拍摄长片处女作之前,已经有了40余部短片的积累,如此之后才有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那就是《第六感》。



理由之二:为了正确的拍长片


我知道,极端热爱电影的你,特别想马上就能够拍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电影来,它也许象《天堂电影院》那样充满了回忆,也许象《偷自行车的人》那样充满了真实,也许象《一条安达鲁狗》那样充满了恐惧,也许象《红色沙漠》那样充满了躁动……


但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关于成本


假如我告诉你,拍摄一个35mm电影,只需要70万块钱,甚至40万钱,拍摄一个16mm电影,只需要30万块钱,甚至10万钱,而拍摄一个DV电影,只需要四万块钱,甚至两万钱——并且,这些片子都是标准的长片。


不知道,你是不是会相信?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预算是绝对不现实的,比如,CCTV拍个电视电影,少的4、50万,多的7、80万,电视剧一集的制作成本是30万左右,而国内的低成本电影似乎最少都要花200万,而拍35mm电影怎么可能只花40万呢?


那么,我就会和你说,你知道吗?侯麦在沙滩上拍片的时候,除了演员以外,现场只有三个工作人员,你说,这样算不算拍电影?


关于“专业”


一个叫罗德里格斯的美国小伙子,花了七千美圆,拍摄了一部低成本的胶片电影——七千美圆啊!虽然那是1991年,但他用35mm胶片拍长片,居然只用了七千美圆!就凭这样的一部片子,他获得了二十万美金的报偿,几乎是付出的三倍。


于是,他自信地宣称,电影学院里教的一切关于剧情电影的制作方式都是极端错误的,都是教人浪费钱财的愚蠢教条。在他看来,几百万美金能做的事情,用几百美金其实就能做到,而且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他写了一本叫做《不要摄制组的反抗分子》的书,“催”人去拍电影。


他提出,不要迷信学校,不要迷信电影厂,不要迷信专业器材,不要迷信一切的所谓“专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做出最好的电影,比如,没有“纳科拉”录音机,那就用HI8摄象机来收音,这就非常的好!


对于他的观点,我很是赞同,所以也“推销”给你,希望你也能接受。并且,我希望你能明白,片子拍得怎么样,和钱多钱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如果片子拍差了,那就不要用成本低和预算少来充当遮羞布——怪只怪自己能力不够强,用心不够多,态度不够正确。


很恶的恶习


要正确地拍摄影片,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


有一次,录音系的一个学生去德国的一个剧组实习,可第二天他就被赶了回来,理由很简单,德国人嫌他太“吵”了。


是啊,这就是电影学院教给学生的荒唐的拍摄方式和态度:没有二三十个人就不算是剧组,没有三、四辆车就没脸出门,没有轨道、摇臂和跟焦员、机械员就不会摄影,没有超高功率的聚光灯、D灯、魔术腿、蝴蝶架、黑卡纸就等于没有灯光设备,没有监视器、折叠椅和副导演就不算是导演,在现场不吆三喝四、封街占路那就不算是拍电影……


这些都是恶习!很“恶”的“恶习”!它们不会给你和你的电影带来任何的好处,只能把你培养成一个老爷、一个贵族、一个“导演”,而绝对不是一个电影人。


真正的电影人是极端尊重自己的拍摄行为的,他不会让场工给自己背包、搬折叠椅,不会让场记给他拿剧本、泡茶,不会让副导演陪他打牌,也不会让制片为他准备双份的加餐,更不会在现场辱骂围观的群众……


只有尊重自己的拍摄行为的人,才会尊重他所拍摄的人物和所讲述的故事,他拍出来的片子才会多那么一点点的真诚。


我是场工


而拍摄短片,似乎天生就能锻炼出你平民的拍摄方式和尊重他人的良好态度。因为,你没有钱,你自己就是一个平民,甚至是一个穷鬼。这样恰恰是最好的!恰恰是最理想的“开始”方式!


在一个没有钱的“剧组”里,你所拥有的财富就是一颗真诚的热爱电影的心,这颗心能驱使你去战胜一切。


在工作中,你会身先士卒,既是导演,又是摄像,也是制片,也是道具,也是场工……在合作者的眼里,你会是个很有亲和力的人,会让你所有的朋友都心甘情愿地为你逃学,为你旷工,为你演出,为你出钱、出力和出脑,并且为你搬来家里的古董以充当道具,还要为你敞开家门以提供拍摄场地……


在技术上,你不得不刻苦钻研,不耻下问,总结出各种管用的土办法,比如,你会用瘪了胎的自行车来代替轨道,会用台灯来布光,会用简陋的器具来控制亮度范围,会用最简单的设备来录出声音的景别……在创作上,你也不得不自力更生,通过各种尝试和总结,摸索到视听和剧作的规律,最终形成独立的风格……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你一个人钻研出来的,学出来的,干出来的,你是真正的电影全才,是不折不扣的“专业”人士!你现在终于可以骄傲地对那些电影厂的老家伙们说,去吧,我不需要你们了,你们失业了!


等到那一天,你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冤枉钱拿去更新设备或者拍摄新片了。


假如,仅仅以片长来区分短片和长片的话,那么,你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拍摄一部三分钟的DV短片,往多里算,可能花去400元钱(已经很多了!),那么,拍一部三十分钟的短片,就可能是4000元钱(已经很奢侈了!)。那么,如果拍的是90分钟的DV长片呢?成本又该是多少呢?——这是一种不很科学的成本推算,但也有一定的参考性。


理由之三:为了一战成名


本来,你对拍摄短片并没有多少的兴趣。我想,多半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你觉得短片并没有什么出路,能带来的实际利益也不够多。


那么,我要说,你是一个很“功利”的人。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最多表明你的理想很现实,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职业”的电影人。


国外参展


其实,通过拍摄短片也是可以获得很多出路的,甚至有“一战成名”的可能。


比如,世界上的各类短片展就非常地多,商业的、非商业的都有。这些影展或者比赛,能够帮你在世界各地放映作品,帮你和你的片子获得更多的认同,帮你出售作品。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短片拍得还算不错。


很多大导演,当初都是通过短片而获得机会,才有了后来的长片作品的,比如,阿巴兹、吕克贝松等等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虽然中国历来没有短片的运营环境,但是,贾樟珂就是一个最好的依靠短片打开电影道路的实例。


不少好莱坞的片商也有用短片来考核新人的习惯,他们会给你一个命题,给你一定的资金,以及一些设备和一个片长的限定,以此来测试你的创作实力。


相信,在你的不懈努力下,用巨大的热情和“专业”精神所拍就的大量短片,最终会为你赢得电影创作的未来,实现你的电影梦想。


Video&Film


一般来讲,作为学生或者刚开始拍摄的短片作者,不必要把参赛参展的目光放得过高。要知道,国际上稍大一点的短片节,不仅对片子的艺术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制作技术也非常地在乎。


在他们眼里,“短片”就是指short film,也就是用胶片拍的短电影,而“录象短片”和short film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些国际A级电影节的短片单元向来只收胶片作品,而奥博豪森短片节最近才对video有所“松口”。


所以,应该根据本人和作品的实际情况,多把作品往一些规格相对低一点的影展或者学生影展送,这样才更切实际,更有可能获取你最需要的东西。


国内放映


除了国外的影展和比赛,国内也有很多电视机构设立了一些DV栏目。于是,你的小作品又有了新的发布渠道。这是非常好的!


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电视媒体看到你的小作品,另一方面,你的那些成本不高的小作品,又多了不少回本的渠道。


你是幸福的


作为一个短片的作者,你不必为你的短片参加影展或者在电视台播出而怀有太多的顾虑。毕竟,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法令,还没有对有关录象短片的各种行为有过任何的规定。所以,拍摄短片,发行短片的环境还是宽松的、自由的,还是很个人化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用胶片拍摄的所谓的地下电影的拷贝,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只能整年整年地躺在导演的床底下。而所谓的地下电影的拍摄者们,往往过早地承担了环境给他们的压力,始终不能获得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


而这一切,对你来讲,至少暂时还是遥远的,是不用顾虑的,你可以全力以赴地通过短片来学习、创作和实现梦想,保持一颗火热的心和纯粹的独立精神。


拍摄短片作品的你,至少暂时是幸福的!


结语


不知道,我对你的劝告,是否有效?


如果,你觉得还算是有点道理的话,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具体的操作步骤了。


我觉得,首先,还是要“个人实验”,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这个过程,总是不好的,如同那些只喝牛奶的婴孩,等他长大以后,毕竟还是有所缺憾的。


在戏剧表演的教授中,在“天性解放”之后,是严格的单元训练,目的是把演员培养成最佳的创作材料。电影学习也是这样,彻头彻尾的“随意”是不行的,“Game”不仅意味着快乐,同样意味着认真和严谨。


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亦或实验片,都需要视听基本功的支持。“基本功”具体是指,建立在正确的视听观念之上的摄影、录音以及剪辑方面的技巧。我个人认为,这些技巧和观念,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实验”以及之后的相对“正规”的短片拍摄来掌握。同时,我也觉得,要是能够参考一些相关的教材或者得到一些老师和实践者的指点与纠正,那也是很有益的。



本文来自公众号:导筒directube(ID:directube2016),作者:应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