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零碳,作者:Yinyin,编辑:Tang,原文标题:《郑州冲击中部“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富士康携十亿助攻》,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零碳,作者:Yinyin,编辑:Tang,原文标题:《郑州冲击中部“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富士康携十亿助攻》,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来,郑州富士康工厂的“回归”,让大家把目光再次投向这片中原大地。
上个月,河南省政府与富士康在郑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富士康将在郑州投资10亿元,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近日,富士康又在郑州大规模招工,据称已有5万人报名。
富士康的“回归”,是相对于“出走”而言的。
富士康于2010年入驻郑州航空港区,主要生产苹果手机。当时正是智能手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年代,郑州工厂一度成为富士康在全球产量最大的厂区。
在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郑州外贸总额连续多年呈高增长态势,而河南省也成功跻身外贸总额中部第一大省、全国前十省份。
不过,随着这两年苹果呼吁其供应商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富士康逐渐开始投资印度与越南。据彭博社报道,2023年印度生产的iPhone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4%。
而富士康产能的转移,对郑州外贸的影响确实不小。
今年上半年,郑州GDP为7252.4亿元,在26个万亿城市中排第15位,与一季度持平。按不变价格计算,郑州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为5.3%,高于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
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郑州的进出口总额却经历了明显下滑。
上半年郑州进口额、出口额分别为771.5亿元、1206.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8%和26.4%。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手机出口的下滑。今年上半年河南手机出口金额同比下滑49.1%。从数量上看,与去年同期相比,河南全省少出口了1285万台手机。
图说:2024年6月河南省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部分),来源:郑州海关
不过,富士康的“印度之行”也并不顺利。据报道,“印度厂iPhone代工的良品率仅5成左右”,且“卫生管理(大肠杆菌超标)仍存在问题”。
诸多“不测”,让印度富士康的产能远不抵预期,甚至还承担了更大的退货与降价风险。
如今临近苹果新机型发布,富士康正在郑州大举招人,全力生产iPhone 16。
不过,除了生产手机,目前富士康在郑州更在意的应该是“新业务”。
从去年开始,河南省和富士康就已经在谋划新的合作,其中就包括新能源车和固态电池。去年上半年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两个月内“三访”郑州,表示要在河南“再造一个新富士康”。
紧接着,富士康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公司分别成立,将统筹、聚焦新能源汽车与电池产业。
今年7月的签约仪式上,河南省省长王凯直言,希望富士康坚定投资河南信心,共同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圈。
富士康的“造车梦”早已有之,而河南本身就有着浓厚的造车基因,打造郑州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是郑州一直以来的“心之所向”。
今年4月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郑州市提出要聚焦建设“新能源汽车之城”,目标生产新能源汽车超70万辆,带动汽车产量突破140万辆。
代工手机毕竟只是一条腿走路。外贸虽然失速,但郑州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一骑狂奔。
“造车底气”
过往的经验表明,汽车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佳动能之一。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创造就业和税收多、带动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变迁,正在带动新一轮城市格局的大洗牌。
郑州的汽车工业起步很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从1969年郑州牌130汽车下线,郑州汽车产业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
80年代,少林、宇通两大客车集团成立,奠定了郑州在全球客车行业的地位。直到现在,宇通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20年保持第一,海外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全球第一。
90年代,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郑州日产汽车公司。
2007年,海马汽车以近3000万的价格收购了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进一步完善了郑州汽车产业生态。2016年,海马股份发布公告,标志着海马汽车总部从海口搬迁至郑州。
2010年,东风日产郑州工厂成立,成为东风日产在全国的六大生产基地之一。
因此,说到“造车”底蕴,郑州并不比其他“汽车大城”差。不过,有着雄厚汽车制造业基础的郑州,却似乎缺席了“新能源汽车之都”争夺赛的上半场。
而郑州的邻居们,比如合肥、西安,已经率先一步入局。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1.55万辆,登顶全国第一。西安成功的秘诀在于牢牢抓住了比亚迪与吉利两位新能源汽车“大佬”。
而合肥则在2020年初抄底命悬一线的蔚来汽车,后又引入中创新航、比亚迪等企业,加上本地的江淮汽车,合肥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排名全国第四。
为了紧抓风口,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积极布局,政策频出。
2022年5月,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郑州为中心发展整车产业,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发展配套产业,引进培育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汽车电子产业集群。
2022年6月,郑州跟进,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汽车+”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和水平。
“逐鹿中原”
凭借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郑州迎来了自己的“凤凰”——以比亚迪、上汽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巨头们。
2021年9月,比亚迪与河南省签约,37天内实现项目开工,17个月实现第一辆车下线。
据郑州日报报道,比亚迪郑州基地2023年预计产值500亿元,2024年产值可达3000亿元,郑州将是全国8大基地中产线最全、占地最大、工人最多、产值最高的基地。
2023年全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1.6万辆,同比增长3.5倍,增速全国第一,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争夺战中最大的黑马。郑州也因此跻身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城。
来源:中商情报网
而在2023年郑州生产的31.6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有20万辆汽车是比亚迪生产的,贡献可谓显著。
此外,上汽与郑州的合作已持续7年。如今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已成为其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出口基地,郑州也成为了上汽产业布局最多、最完整的城市。
去年7月,上汽郑州新能源动力生产基地动力电池项目也在郑州启动,这是上汽在郑州市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也是在去年,吉利也来了。同样是7月,河南省政府战略签约吉利控股,在郑州航空港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此外,郑州的强项还包括以宇通为代表的新能源卡车和以海马为代表的燃料电池车。
去年郑州汽车出口也表现很亮眼。2023年,郑州市汽车出口超200亿元,同比增长90%以上。
今年上半年,郑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20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规上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0.4%,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增长近七成(69.7%)。
要知道,2022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还不足7万辆,同时中部城市的西安产量101万辆、长沙产量44万辆、合肥产量15万辆。
“一拍即合”
郑州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而富士康的造车梦由来已久,二者拥有共同的目标。
通过之前的“手机工厂”,富士康已经为郑州培养了一大批成熟且效率极高的工人。
而河南则已形成以郑州为整车产业中心,带动周边许昌、洛阳、新乡、安阳等城市发展上万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格局,可就近提供零部件供给。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表示,公司将通过CDMS(委托设计制造服务代工业务)模式,能够协助汽车制造商实现快速上市与成本效益。
按照刘扬伟此前公布的计划,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也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但将在2025—2027年间,为全球10%的电动车供应零部件或提供服务。
也就是说,富士康将延续其在手机领域的角色——代工。这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不需要冒风险打造一个新品牌,去和市场上其他自主品牌车企抢份额,而是深入供应链,帮助企业扩张产能。
然而,代工是个有利有弊的选择。这一点郑州应当有所体会。
2017年,郑州海马汽车宣布与小鹏进行合作。之后,海马开始为小鹏汽车代工。
2018年2月,河南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出资1亿元参与小鹏汽车B轮融资,之后河南省投还积极推动小鹏汽车第二总部落户郑州。
不过,后来小鹏又拿到了广东产业基金,再加上后续又拿到了造车资质,2021年年底小鹏与海马合作正式结束,小鹏也把新工厂放在了肇庆、武汉。
现在中国在电动车领域一骑绝尘,早就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
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仅在起步时采用了代工模式,后期全部采取自建工厂;后进场的华为和小米直接选择一步到位自建工厂。
而那些还需要代工的汽车客户,可能已经少之又少了。
参考资料
[1]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8213161385673.html
[2]https://finance.ifeng.com/c/8c3275d4YDW
[3]https://finance.ifeng.com/c/8cAJnz601G9
[4]https://top.askci.com/news/20240312/092101271020646015402857.shtml
[5]https://news.pedaily.cn/202408/538832.shtml
[6]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725/1390951.shtml
[7]https://www.itdcw.com/news/qiye/0H4142R92024.html
[8]https://local.cctv.com/2024/07/30/ARTIf6NVDtg8iqWhTlkyKCL9240730.shtml
[9]http://gdfs.customs.gov.cn/zhengzhou_customs/zfxxgk97/2967383/2967458/501408/5832283/index.html
[10]https://www.36kr.com/p/2328228889682821
[1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83949
[1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42802
[13]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28614&page=2
[14]http://intl.ce.cn/sjjj/qy/202408/16/t20240816_39107094.shtml
[15]http://www.xinhuanet.com/2023-11/22/c_1212305131.htm
[16]https://public.zhengzhou.gov.cn/D5105X/8354369.jhtml
[17]https://public.zhengzhou.gov.cn/D0104X/8258519.jhtml
[18]https://www.henan.gov.cn/2024/03-21/2964399.html
[19]https://m.henan.gov.cn/2023/08-18/2799115.html
[20]https://www.henan.gov.cn/2023/06-02/2754814.html
[21]https://tjj.zhengzhou.gov.cn/tjxx/8567729.jhtml
[22]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439198.html
[23]http://www.ha.xinhuanet.com/20240109/f821db56dfbe400bbaaea2043f9cfcaf/c.html
[24]https://www.foxconn.com/zh-cn/press-center/press-releases/latest-news/138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零碳,作者:Yinyin,编辑:Tang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