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不亮眼,渤海银行靠什么IPO
2020-02-29 15:32

财报不亮眼,渤海银行靠什么IPO

本文来自公众号: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作者:董云峰。


对任何银行而言,单靠助贷,不可能将零售业务真正立起来。你看到了招行今日的荣光,未必看得见它20多年来的摸爬滚打;你看到了平安银行的直线蹿升,未必看到了马明哲和平安集团付出多少,又踩过多少坑。


2月26日,渤海银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


这家银行成立于2005年末,是最晚诞生的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是仅剩的三家未上市的股份行之一。


当前银行股估值仍处于低谷,新上市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破发压力。同时,受疫情影响,全球资本市场风声鹤唳。


在此背景下,渤海银行坚持冲刺IPO,也是无奈之举。截至去年9月末,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8.1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距离7.5%的监管红线一步之遥。


渤海银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


在招股书中,渤海银行一再提及的关键词:年轻、成长性、金融科技。


「我们致力打造成为客户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我们是最年轻、高起点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我们是一家盈利能力出众、极具成长潜质的银行。我们更是一家锐意进取、富有新生代特色的科技生态银行。」


没办法。因为从基本面来看,渤海银行并不靓丽。


论整体规模,渤海银行在股份行里垫底:截至2019年9月30日,其总资产1.10万亿元;客户存款余额6655.82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6552.37亿元。


论盈利能力,去年前三季度,渤海银行实现净利润65.40亿元,同期增长率为15.9%;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分别为2.14%和1.9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4.7%,三项指标均乏善可陈。


亮点来自零售业务,这亦是其净利润强劲增长的动力。


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银行的零售贷款总额为2058亿元,零售贷款利息收入由2017年全年的44亿元增加到去年前三季度的88亿元;其中,2017年和2018年的同比增速与上市股份行相比分别居于第二、第一。


零售业务的资产质量同样很好看。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及2019年9月30日,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4%、1.84%和1.77%;其中,零售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37%、0.38%、0.55%,2017、2018年相比全部上市股份行均处于最低。


2


零售业务的强势表现,得益于个人消费贷款的猛增。


截至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以及2019年9月30日,渤海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为1188.01亿元、1678.40亿元及2058.28亿元,分别占发放贷款总额的25.6%、29.7%及30.4%。


与之对应的是,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分别为87.55亿元、484.97亿元及801.72亿元,分别占个人贷款总额的7.4%、28.9%及39.0%。


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渤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加了超过700亿,占个人贷款的比重提升了超过30个百分点。


此消彼长,渤海银行的房贷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则快速下降。2017年末,其房贷占个人贷款总额的比重一度高达89.1%,在2018年末和2019年三季度末,先后降至67.8%、57.0%。


个人消费贷款的放量,还带来了净利息收入的大幅上涨。


2017年及2018年以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渤海银行净利息收入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67.4%、65.6%及77.6%。


对此,招股书解释称,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增加,主要由于提高了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个人贷款的占比以优化资产结构,及完善定价管理。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这波消费金融的狂飙,渤海银行的零售业务不可能快速提升,其招股书更将亮点难觅。


尽管,渤海银行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偏低,尚不足以撑起大梁。去年前三季度,其来自零售条线的营业收入为25.10亿元,仅占同期总营收的18.1%。


3


渤海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又是如何在短时间之内崛起的呢?


答案是助贷。


据招股书,渤海银行“看到了中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巨大潜力”,与领先的第三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建立了稳健的合作关系,以扩大市场份额。


据公开资料,渤海银行的合作方包括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度小满金融、360金融、小米金融、乐信、51信用卡、品钛、平安普惠、金融壹账通等数十家平台。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以及2019年9月30日,渤海银行通过第三方消费金融平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的结余分别达34亿元、442亿元及772亿元,分别占个人贷款总额的2.9%、26.4%及37.5%。


从34亿元到772亿元,时隔不到两年。对比个人消费贷款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助贷业务在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比重达到96%。


相形之下,没有采用助贷模式的产品发展就逊色很多。诸如,截至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以及2019年9月30日,「渤乐e贷」系列下发放的个人贷款余额分别为6.29亿元、11.83亿元及7.85亿元。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过去两年一直在风口浪尖的助贷,撑起了渤海银行的这份784页的招股书。


有意思的是,同城的天津银行,也凭借助贷业务实现了业绩翻身。


2017年末,天津银行的个人消费贷余额不过87.93亿元,到2018年末,这一数字飙升至778.96亿元,同比增长785.9%。


到2019年6月末,天津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增加到1011.70亿元,较年初增长29.9%。天津银行在财报中提到,主要是由于该行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采用助贷、联合贷款模式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及电商平台加强合作。


4


靠助贷翻身,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比起混吃等死、什么也不做,看准了趋势、勇于开拓新业务,当然值得肯定。


不管是消费金融,还是助贷模式本身,在过去几年的风风雨雨中,其需求空间与发展潜力得到了公认,监管层则保持了相对宽容的态度。


根据网传的最新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与此前2018年11月流出的版本相比,新版整体有所放松,取消了联合贷款模式下各方出资比例的硬性限制,对于异地展业同样未做硬性规定。


银行的资金与风控,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的场景和技术,双方各取所需。


然而,对于渤海银行以及任何试图发力零售业务的银行来说,单靠助贷,不可能将零售业务真正立起来。


你看到了招行今日的荣光,未必看得见它过去20多年来的摸爬滚打;你看到了平安银行的直线蹿升,未必看到了马明哲和平安集团付出多少,又踩过多少坑。


助贷可以是一个突破口,或者一针强心剂,但也仅此而已。随着助贷被逐渐纳入监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终将消逝。


说到底,用户究竟是谁的用户,核心风控又有几成掌握在自己手上,银行心中要有数,要有危机感,这不是开玩笑。


监管部门操碎了心,说到底为之计深远,商业银行不可不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