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编自《安心老去:面对老龄化冲击的准备》,作者: 李佳,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摘编自《安心老去:面对老龄化冲击的准备》,作者: 李佳,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延迟退休,怎么做?
总体来看,延迟退休有三个好处。
第一,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与财富积累。长寿时代,健康的身体状态让个人有了延长社会参与时间的可能性。通过延长社会参与,个人既可以保持原有的身心状态,还可以保持原有的收入水平。
第二,有利于社会避免劳动力短缺。少子化趋势下,劳动力数量肯定出现减少。延迟退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劳动力的继续供给。并且,老龄群体的丰富经验也是社会的重要财富。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不仅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更是推动基于传承的创新。
第三,有利于现行社保制度的延续。通过延迟退休,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要求,让领钱的时间晚一点,交钱的时间长一点,从而缓解现行社保制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收支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世界上许多老龄化国家都在推动延迟退休。美国、德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 65 岁延迟到 67岁,新加坡提出将退休年龄从 62 岁延迟到 65 岁,韩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 60 岁延迟到 65 岁,俄罗斯提出将退休年龄从男 60 岁、女 55 岁延迟到男 65 岁、女 60 岁,英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男 65 岁、女 60 岁统一延迟到 68 岁。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日本,提出将退休年龄从 65 岁延迟到 70 岁。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更是提出打造“永不退休”“终身活跃”的社会。
这些国家延迟退休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男女并轨,将原本不同的男女退休年龄一致起来。二是小步慢走,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 1个月。三是弹性退休,将退休金与退休时间挂钩,早退少拿、晚退多拿,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
中国自 2008 年起开始研究延迟退休的可行性。当年 11月,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
2012 年,由人社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2021 年 3 月 1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纲要》为中国的延迟退休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小步调整,即小步慢走,意味着将采取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 1 个月的方式。如每年延迟 3 个月,或每 3个月延迟 1 个月。弹性实施,即弹性退休,意味着一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分类推进,即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统筹兼顾,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协同推进。
延迟退休影响的只是个人吗?
延迟退休,影响的只是个人吗?当然不是。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企业的根本。延迟退休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企业内部,一个首先的问题就是,员工老龄化后,怎么办?如何在他们的体力能力范围内安排好他们的工作,避免人浮于事,高薪(老员工工资不断上涨)低能?进而,如何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对管理人员来说,如何管理比自己年龄大的员工?这些都是企业下一步将面临的现实问题。
企业还将面临的问题有:整个劳动力市场老龄化后,企业去哪里招年轻的劳动力?要不要雇用老龄群体?老龄群体社保缴费标准怎么定?如果政府有鼓励补贴,要不要申领?
老龄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持续减少。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要素出现重大改变,意味着生产方式、经济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最简单的影响就是,劳动力数量的持续减少,将改变现有的劳动力供给格局。如果产业发展模式继续沿袭以往,劳动力资源必然从充足走向短缺,产生劳动力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的倾向。以低劳动力成本为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用工成本增加、竞争力弱化的不利局面。
如何让老龄员工发挥作用?日本企业颇有心得。例如,有的企业充分利用老工人的经验,将新老工人分别编组,举办“如何更有效率地工作”等竞赛,提高了生产效能。为了让老员工感到惬意,有的企业还设置了专用的休息室和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
最后,即使是不使用老龄员工的企业,它也面临着一个日益庞大的老龄消费人群。并且,随着延迟退休,这个群体会更加有钱,更加有消费力。以往他们是退休后消费明显减少,现在这个消费要延长好几年呢。
“汉尼拔困局”:越退越晚的魔咒
日本:从延迟退休到永不退休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重度老龄社会的国家,早在 2005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就超过了 20%。
日本也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据日本《老龄社会白皮书 2021》显示,截至 2020 年 10 月 1日,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数量达 3619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8.8% ,其中 75 岁以上人口达 1872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4.9%。
日本还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据《2020 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为 84.2 岁,远高于其他国家。
快速的老龄化给日本的社保体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为此,日本政府从 1973 年起就不断提高退休年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50 岁或 55 岁,逐步提高到 60 岁,又到 65 岁。2019年,日本又提出把企业员工退休年龄从 65 岁提高至 70 岁。
2018 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社会保障改革”是日本最大的挑战,希望打造“永不退休”“终身活跃”的社会。
但是,在实施延迟退休的过程中,日本的养老金危机、劳动力不足、老后破产等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反而出现了年轻人拒交养老金、出生率持续下滑、老人自杀等新问题。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的“平成 30 年度(2018 年)社会保障费用统计”,日本 2018 年社会保障支付总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1 兆 5408 亿日元(约71025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民所得的 30.06%。
“汉尼拔困局”
从日本的实践来看,延迟退休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反而更像是饮鸩止渴,呈现出一种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退休年龄也不断提高的非良性循环。
这种非良性循环可以称为“汉尼拔困局”。汉尼拔是北非古国迦太基的将军。终其一生,他都在与不断扩张的罗马斗争。但汉尼拔的困局是:不作战,无法遏制罗马的威胁;作战,又会加剧迦太基的消耗。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这样一个困局:不北伐,无法遏制曹魏的强劲攻势;北伐呢,又会增加蜀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
“汉尼拔困局”反映的是,当某一趋势出现时,不行动将无法应对趋势带来的冲击,但行动会进一步加剧既有体系的压力。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针对某一现象采取的单一行动无法满足趋势对既有体系的结构性挑战,也就是落入了“局部最优”的陷阱之中。
如何避免“汉尼拔困局”?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使延迟退休避免“汉尼拔困局”呢?
首先,必须进一步认清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推动老龄化的力量,并非孤立的长寿,而是涉及少子化、人口迁移流动等多个因素。如果说长寿是老龄化的“发动机”,那么少子化就是老龄化的“加速器”,迁移就是老龄化的“变压器”。并且,与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不同,老龄化基于人口结构这一最重要基本要素而变化。
因此,老龄化的冲击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城乡、区域和国际战略格局等几乎所有领域、所有层面。这种冲击将日益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想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延迟退休时,不可能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因为国外的做法也并不完全成功,而是要立足于更全面、更系统、更复杂、更长远的创新型思考,并且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其次,以实施延迟退休为契机,全面推动工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接近 9 亿,短期内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早已从“量”转向“质”。劳动力市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数量不足,而是有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从长远看,随着信息化、自动
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工作的形式、渠道、标准、收入都在发生重大变革。延迟退休的核心,不是永不退休,而是退而不休。
再次,可以推行更大尺度的弹性退休机制。例如,以现行的 60 岁为标准年龄,上下 15 岁浮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允许人在 45 岁选择提前退休。这看似与延迟退休相矛盾,其实不然。这样做有五个好处。
一是可以切实发挥社会保障的保底功能。退休与养老金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保底。让因为身体状况、家庭需要等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工作的群体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有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有助于化解部分年轻人不愿交养老金的问题。
二是为我们缓解养老金压力提供了新的办法。虽然提前退休让一部分人领养老金变早了,但领取标准的相应降低,并不一定会增强养老金的总体压力。并且,同步实施的延迟退休,可以同步增强养老金的韧度。
三是有助于缓解少子化。少子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年轻人越来越晚结婚;而结婚越来越晚的部分原因,是年轻人参加工作越来越晚;年轻人参加工作越来越晚的部分原因,是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上学时间越来越长的部分原因,是工作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部分原因,恰恰是一些工作岗位被长期占据。这套逻辑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以往年轻人毕业、就业、恋爱、结婚、生孩子,正在从一个连续的过程被割裂成不同的人生阶段。提前退休,能够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有助于从减少晚婚晚育的角度缓解少子化。
四是能够恢复家庭的功能。提前退休能够让更多的人早日回归家庭,从而恢复家庭对老人和孩子的抚养能力。毕竟,无论我们如何完善养老和托幼服务体系,都不如家人的关怀和抚育。
五是为个人更好、更久地参与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日本等国为推动延迟退休,鼓励老龄群体再就业,往往会采取免费培训、工资补贴、税收优惠等办法。与其这样,还不如将这些钱花在提前退休上。同时,提前退休后,人可以在体力精力更充沛的阶段,更好地转变他的社会参与形式,让他更久地参与到社会之中。
最后,实施延迟退休,必须要进行更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和数量。只有建立在数据上的科学决策,才能让我们的措施有的放矢,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延迟退休避免“汉尼拔困局”,进而为全世界有史以来的年轻社会步入前所未有的老龄社会,提供一个富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老龄群体就业,可能吗?
“后浪”已来与中年危机下,工作在哪里?2020 年五四青年节前夕,B 站推出的短视频《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迅速传遍全网。视频中,著名演员何冰以“后浪”称呼新一代年轻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认可与赞美。随即,“后浪”一词红极一时,被《青年文摘》评选为“2020 十大网络热词”,被《咬文嚼字》评选为“2020 年度十大流行语。”
恰恰就在“后浪”走红的 40 年前,著名作家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在《收获》1980 年第 1 期上。小说中,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承受着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险些丧生于死神之手。正是这部小说,为当时的人们第一次揭开了中年危机的面纱。
2017 年 3 月,某知名企业清理 34 岁以上员工的消息引发热议。35 岁成为职场的生死线。同年 12 月,42 岁的欧建新在被辞退的压力之下,从公司楼上一跃而下,以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将四位老人和一双儿女留给妻子。
就在“后浪”走红的几个月前,《人民日报》于 2019 年12 月 20 日发文直指“35 岁现象”。网民认为这是年龄歧视,专家指出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但这些都难以改变用人单位画下的 35 岁年龄铁线。人们突然发现,四十确实不惑,因为你得先过了 35 岁的人生关口。
那么,“后浪”已来与中年危机下,老龄群体的就业岗位在哪里呢?
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和经济评论家,著有《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M 型社会》等书。他的人生传奇之一,就是 52 岁时主动从麦肯锡离职,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在他 60 岁后出版的《后五十岁的选择》一书中,大前研一提出,如果你在 40 多岁还没有崭露头角,那就必须进行生涯转换,重启你的人生。那么,如何重启你的人生呢?大前研一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舍明星做原野的花朵。如果你不愿意换跑道离开企业,就运用自己的专业成为别人的助力,在职场做一个得力的副手。如此就不会为不能升官而自寻烦恼。
第二,到乡下小公司发展开始第二春,用活大公司的技术。例如,在东京不被重视的才华,到了缺乏技术的山形县却可能成为宝藏,而山形县的物价低廉,城市上班族可以在此过上很棒的生活。唯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摆出在大都市的架子,要能够与地方人士产生“黏力”,你的乡下第二春才能成功。
第三,选择跳槽后要注意自己扮演的角色,才不会失败。他提出 A、B 两种角色扮演。A:如果进入的是老牌公司,第一年请先保持沉默,一年后再提出改革意见,这样比较稳妥。B:如果进入新公司,最好化身为守护的角色,才不会“让人怨”。
第四,不要排斥转换跑道到社会服务部门,用民营企业养成的专长活化社会资源。
第五,窄而深才是生存关键。范畴广泛的涉猎与学习是年轻人的天地,50 岁以后就该放弃“范畴经济”,追求深度经济。
第六,已习惯上班族生活的 50 岁的人,最好不要拿着退休金去创业,否则会把老本赔光。
大前研一还具体讲道,50 岁的人若要换公司,应该选择降两级的公司,才是正确的做法。降级求职比较能够抬高自己的身价。应该说,大前研一的建议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不过,落实到中国的情况来说,要想重新开启新的生涯,要考虑的东西并不局限于大前研一建议的范围。
具体来讲,中国目前的就业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就业,如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央企员工、国企员工等。二是灵活就业,如在民营企业打工、劳务派遣人员等。三是临时就业或自主就业,如快递、外卖、滴滴司机等。
对于中国的老龄群体来说,再就业时要选择的往往不是就业方式内的降级,而是就业方式间的转换。
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新的岗位在不断被创造出来,但是,这些新创造出的岗位,很少是传统的就业岗位。
老龄群体就业,国外什么样?
为了促进老龄群体就业,国外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企业,通过提供补助、减税优惠等,增加雇用动机,鼓励新雇或留用老龄群体;二是针对老龄群体,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信息库,提供就业帮助,鼓励继续就业或自己创业。专家和学者也普遍认为,促进老龄群体就业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也有助于他们延长对社会的参与程度,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和积极心态。
但是,国外老龄群体即使有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就业帮助,仍然面临种种障碍,想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并不令他们满意。
从所在行业看,国外老龄群体就业大都集中在农业和服务业,进入政府和企业的并不多。从工作性质看,国外老龄群体大多是从事个体经营或非正规工作。
从工作周期看,国外老龄群体大多是从事短期性、临时性的不稳定工作。从工作收入看,国外老龄群体就业多为低收入岗位,只有助于维持生活,很少能改善生活。
从企业态度看,由于政府补助不高或补助时间有限,国外企业对雇用老龄群体并不积极。
从社会层面看,国外老龄群体就业率的高低,受所在国家整体失业率高低的影响很大。失业率高的国家,年轻人就业尚且困难,何况是老龄群体。
可以说,各国的措施只是部分解决或短期缓解了问题。如政府补助,很多没有就业的人就觉得与其发给企业,还不如直接发放给个人。在失业率高的国家,年轻人不支持促进老龄群体就业,加深了代际间的矛盾。还有一些措施缺乏普遍性,让大多数人感到用不上、用不着。
与政府和企业相比,国外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老龄群体就业方面作用明显。对很多人来说,退休后加入一个甚至多个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原因如下:
一是社会组织欢迎老龄群体加入其中。对社会组织而言,老龄群体虽然体力有限,但时间宽裕,而且老龄群体大都社会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二是社会组织大都是公益性组织,让老龄群体更有荣誉感和收获感。三是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为老龄群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让老龄群体感觉是自己在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在选择自己。
延迟的不是退休,是参与
实际上,延迟退休对个人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更意味着社会参与时间的延长。科学研究发现,更多的社会参与,确实有益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我们常说把兴趣与工作相统一,但事实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应该把延迟退休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从过去“为了工作而工作”转向“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工作”,早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为自己找到想做、爱做的事。
同时,延迟退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需要努力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回顾过去的 20 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已经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今天,很多人虽然还没有步入老龄,但已经无法适应电子支付、手机打车等新生活方式,止步于新的数字鸿沟面前,享受不到新科技带来的便利。必须要看到,随着寿命的提升,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第三人生”——一个 20 年以上的老龄期。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代同步,才能迎来我们五颜六色的七彩华龄。
作者: 李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华景时代
本文摘编自《安心老去:面对老龄化冲击的准备》,作者: 李佳,经华景时代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