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制造为王》: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2024-09-03 08:49

读《制造为王》: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葬愛咸鱼,作者:葬愛咸鱼,题图来自:AI生成


这两天读完了《制造为王》,一本写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的书。


书写得很老派。作者娓娓道来,从1851年第一次世博会切入,展开讲工业革命的几大关键发明——常压蒸汽机、棉纺织机以及铁路,接着探讨这些发明集中出现在英国伯明翰等地的原因,最后用技术和贸易视角,简要解释了美国南北战争、欧洲的群雄争霸和18世纪的全球化进程。


同时,这本书里没有暴论。作者论述得很平实,只是列举事实和数据,结论交由读者自己形成。作者托马斯·克伦普(Thomas Crump)的年纪应该很大了,他曾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90年代便退休。退休之后,他游历了英国、美国等地的工业革命遗迹,然后出于个人兴趣写了本书。


我看完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


1、在18世纪,英国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专利制度,这些专利制度保护了瓦特等发明家的成果。


1765年到1768年,瓦特用三年时间成功研发了分离冷凝器,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瓦特立即去伦敦申请了专利,并且用三分之二的专利权益,换得投资人免除他的1000英镑债务。


当然,专利制度的代价也是很高的。专利申请费高达120英镑,相当于当时一名中产阶级人士的年收入。当时的英国人似乎都很认可专利制度。瓦特之后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发明,接着申请专利,和生产商谈专利授权,然后继续发明。


到了1795年,瓦特的专利快要过期。为了让后代继续享受收益,他与合伙人博尔顿决定开公司,进入制造业。他们在伯明翰的运河边买下一块土地,创建了苏豪铸造厂,专门生产蒸汽机。


我搜了一下苏豪铸造厂后来的历史。铸造厂由两人的后代整整经营了一百年。期间,铸造厂为世界最大的铁帆轮船大东方号(Great Eastern),生产了螺旋桨发动机。1866年,大东方号铺设了世界第一条跨大西洋海底电缆——茨维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用一整章讲了这个故事。


现在,苏豪铸造厂原址属于一家生产地磅的美国公司。


2、工业革命的中心都不是当时的重要城镇,而只是手工业聚集地。


书中,作者重点讲了伯明翰和斯托克两个城镇。伯明翰以前是铁匠聚集地,生产马嚼、铁钉和各种刀具;斯托克以前到处都是窑洞,生产英国本地陶器。两个城镇都在议会没有议员代表,在本地没有形成手工业行会,所以没有力量能够干涉当地人搞产业创新。


并且,两地都紧邻运河,等到瓦特这样的技术工人和廉价煤炭一起到来,两地都成为了工业革命的中心。伯明翰由蒸汽机延伸出重工业。斯托克则开始复刻中国瓷器,批量生产出昂贵的骨瓷。


我忍不住想到了义乌、深圳和北京。中国的小商品中心是义乌,制造业中心之一是深圳,互联网中心是北京。为什么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制造业会远离政治中心,而互联网却相反?可能主要的差异是人员结构,消费品制造业需要大量普通工人,互联网则属于少数精英。


对于大部分普通工人来说,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管理制度更严,光是当年查暂住证就受不了。而对于互联网精英来说,北京才有能力为他们的冒险提供庇护。否则,一个从事灰色行业且收入极高的程序员,在小城市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看过相关新闻。


3、美国废除奴隶制,比英国晚了半个世纪,还引发了一场全面内战,背后的原因更可能是经济因素,而不是道德因素。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正式禁止了英国境内的奴隶贸易。而美国直到1865年,打了一场南北战争,才正式废除奴隶制。显然,美国人的道德水平不可能比英国人整体性落后60年。为什么美国,尤其是南方州坚持蓄奴,需要其他方面的解释。


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工业视角的解释。19世纪初,英国进口的棉花中,四分之三来自美国。美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英国是工业国,当然不需要那么多努力。


纺织技术革命,也在加剧两国的劳动力需求分化。18世纪中期,英国人改进了纺纱机,大幅提高了纺纱效率,减少了人力需求,于是有了愤怒的纺织工人砸碎珍妮机故事。后来,由蒸汽驱动的纺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也让英国牢牢占据了纺织产业链中下游——利润率最丰厚的生产环节。


1793年,美国人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轧棉机可以用在种植园里,将原棉里的大量棉籽摘取。这意味着,运往英国的棉包重量将大大降低。棉花的运输成本下降,种棉花的利润上升。于是,佐治亚、南卡北卡以及更南方的种植园主,纷纷将水稻、烟草改种棉花。


为了抢地盘种棉花,1814年,田纳西州的参议员安德鲁·杰克逊还带领民兵发起了一场战争,从印第安人那里抢了2300万英亩土地。书里引用了一个数据:从1771年到1821年,美国的棉花产量从22万磅增加到1.82亿磅,增长了827倍。


这么多棉花地,自然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美国人一直坚持奴隶制,甚至后来南北方不惜内战。制度存废从来不止道德考量,还有切切实实的巨额利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葬愛咸鱼,作者:葬愛咸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