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 (ID:DsstCapital),作者:李婉题,原文标题:《50亿,两家“老炮儿”抱团自救》,题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 (ID:DsstCapital),作者:李婉题,原文标题:《50亿,两家“老炮儿”抱团自救》,题图来自:AI生成
AI制药领域,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Recursion与Exscientia的合并。
两家同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且皆是行业“老炮儿”存在——几乎是全球最早一批AI+药物研发公司,两者联手缔造了近来AI制药领域最大一笔并购。
尽管两家公司未正式披露交易金额,但路透社报道称交易金额为6.88亿美元(49.32亿元人民币)。此次合并以股票交易的形式进行,Exscientia的股东每持有一股普通股,将获得0.7729股Recursion A类普通股,部分股份将以现金支付。
合并后的公司将保留Recursion的名称,并继续在纳斯达克交易。根据固定汇率,Recursion的股东将拥有合并后公司约74%的股份,Exscientia的股东将拥有约26%的股份。
从官宣的基础信息来看,该笔交易似乎有望达到1+1>2的效果:
其一,管线层面,合并后的公司将创建一个多样化的临床和近临床项目组合,预计在未来18个月内公布约10项临床试验结果,若大多数项目成功,可能每年将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峰值销售额。
其二,现有合作伙伴关系有望在未来2年内进行约2亿美元的里程碑式付款,以及超过200亿美元的净销售额特许权使用费。
其三,合并后有望通过协同效应节约1亿美元运营成本,两家公司共计约8.5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将支撑到2027年。
不过,对于Exscientia的股东而言,因绝大部分以股权支付,面临无法直接退出的局面。但长远去看,或许有望从合并后的实体的未来增长中受益。
一、AI制药“老炮儿”的滑落,巅峰时市值32亿美元
Recursion和Exscientia在AI制药领域各有所长,Recursion以其能工业化、规模化发现药物的平台而闻名,而Exscientia则以其快速的自动化药物设计能力著称。
两者的合并,更像是老牌AI制药公司的一场“自救”。两者常被同时提起,命运轨迹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也为今日“抱团取暖”埋下伏笔。
Exscientia是典型的AI制药“老炮儿”,2012年创立于英国牛津,是全球第一个将AI设计的药物带入临床试验的公司。第一个吃螃蟹,有喜亦有忧:经历过被投资者热捧、巅峰时期上市股价大涨,后因业务进展不顺、股价一泻千里,今年又刚刚经历高层震荡和裁员难关。
追溯其融资历程,消息不断,2017至2021年间尤为突出,在这四年间完成了A、B、C和D轮融资,累计筹集资金6.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5.17亿元(未考虑汇率波动)。
背后主要投资者涉及软银、Novo Holdings、贝莱德、穆巴达拉投资公司、Farallon、Casdin、Evotec、BMS和医疗投资机构GT Healthcare等。
在这期间,Exscientia与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GSK、赛诺菲、BMS(百时美施贵宝)等。通过多轮融资和与大型制药公司的合作,Exscientia不断推进其药物发现和开发项目。
2021年4月,Exscientia宣布世界首款基于AI设计的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随后,当年10月成功登陆纳斯,IPO首日表现良好,市值增长至32亿美元,并成功募资5.104亿美元,显示出当时市场对AI制药平台的高度信心。
繁荣之下,隐藏了一个根本问题,要知道Exscientia依然没有一款药物成功获批上市,而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远没有下文。后来,Exscientia在管线上的接连失误,以及停止了针对A2A靶点的癌症候选药物EXS-21546的I/II期研究,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
二级市场很快用钱投票,随之而来的是,Exscientia股价一泻千里,距离最高点曾一度跌达90%。
上市时,软银、诺和诺德是公司大股东,而根据智药局数据,目前,机构投资人约占Exscientia股权的23.3%,公司最大股东是软银,持股比例约4.99%,相较于上市时已经大幅减持。若按6.88亿美元收购价计,软银所持账面价值仅剩0.34亿美元。
要知道,Exscientia的D轮融资由软银领投,Novo Holdings和贝莱德等也参与了投资,融资额5.25亿美元包括2.25亿美元的投资和3亿美元的股权承诺。由于可查信息不多,很难计算软银具体回报。
二、英伟达投资,美国AI制药独角兽的并购选择
Exscientia带动了AI制药在全球萌芽,一个例证是,Exscientia上市同期,欧美十余家AI制药企业也成功IPO,这其中就包括Recursion。
Recursion比Exscientia晚一年入局,2013年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成立,后迅速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并在加拿大和美国其他地区设有办事处。
站在AI制药风口之上,Recursion也曾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获近5亿美元融资,估值30亿美元,跻身美国AI制药独角兽,投资方阵容集结了Felicis Ventures、Leaps by Bayer等知名投资机构。
与Exscientia上市命运相似,Recursion也经历了大涨大跌。2021年4月,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当日公司股票一路飙升,最高涨幅高达73%,市值更是一度突破50亿美元大关。
尤其在2023年,获英伟达5000万美元投资和合作后,公司股价立刻大涨115%,此后股价也显现出弹性,曾一度是AI制药市值最高的公司。
因在管线上没有重大的更新,仍集中在罕见病和肿瘤学领域,其中4款药物进入临床II期,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如今的市值已跌至18.81亿美元。
商业化难题在前,管线又没巨大进展,表现在财务上往往是亏损。从业绩上看,Recursion不算出彩。2023年年度总收入为4460万美元,主要源于和罗氏的合作收入,这部分2022年的收入为3980万美元。同时,年度净亏损为3.281亿美元。
Recursion开始逐步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展现出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公司向技术生物平台型企业转型的迹象,并购策略成为关键手段。
2023年5月份,它宣布以87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另外两家专注于AI的公司Cyclica和Valence。这些战略举措已将复杂的计算方法集成到Recursion以生物学为中心的平台中,从而优化了他们的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
再看Recursion与Exscientia的整合,重心同样向平台倾斜。Recursion拥有强大的生物学探索和转化能力,而Exscientia则在AI驱动的精准化学设计和小分子自动化合成方面具有优势。这种技术上的互补,使得两家公司能够创建一个端到端的药物发现平台,从而提高药物开发的速度和效率。
除了两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之外,Exscientia目前的处境,也为合并提供了合适的时机。
今年2月,Exscientia的创始人兼任首席执行官Andrew Hopkin因与两名员工存在“不正当关系”,被逐出公司。5月22日,Exscientia宣布裁员,比例在20%~25%之间,波及约100人。伴随着管线失利、CEO被辞退、裁员,Exscientia的行业影响力和基本面逐步恶化,目前仅有2条处于1期临床的管线。
而自从Andrew Hopkin被董事会踢走后,首席科学官Dave Hallett一直担任临时首席执行官,至今没有找到继任者。今年4月以来,Dave Hallett还在分批次出手Exscientia的股票,累计套现近30万美元,也为公司并购埋下伏笔。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Exscientia的现金储备达到了4.588亿美元,虽尚未面临资金枯竭的危机,但与其被迫停业,不如合并自救。
三、不唯技术和概念,AI制药走向务实
“Recursion和Exscientia至今都没有亮眼的临床数据读出,两家合并更像是在抱团取暖。”有投资人指出。
据称,这是所有AI制药赛道中首次出现两家上市企业合并的情况,这次并购不仅展现了AI制药行业的发展态势,也反映了行业内的并购整合帷幕即将拉开。
初代AI制药公司被收编,揭示了AI制药行业的光环正在褪去,新药研发的高风险和长周期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AI制药领域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但至今尚未有药物成功获批上市,这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并不断提醒着行业风险。
另一家AI制药先驱BenevolentAI,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其主导药物在IIa期特应性皮炎研究中无法击败安慰剂,这一结果导致了该药物的终止、股价暴跌和大规模裁员。BenevolentAI还宣布关闭了在美国的办事处。
反映在二级市场上,据媒体统计,欧美部分AI制药上市企业股价跌幅超过80%,部分美国上市AI制药药企市值已经低于1亿美元,跌幅超过90%。
无论国内外,一级市场投资也逐渐趋于理性。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发展到今天,AI制药早已越过那个以谈技术、讲概念为主的阶段”,“投资人的态度变得更加务实”。
尽管美国AI制药投资有回暖,但投资策略正趋向更加理性,投资者更加倾向于那些能够展示实际进展和强大产品管线的公司。
获1.7亿美元D轮融资的BioAge Labs是一个典型。该公司主攻“抗衰”,其管线之一据称能改善代谢和肌肉功能,礼来已就此与之共同启动一项临床II期试验,评估重点之一即它是否能够降低减肥造成的肌肉流失。
今年上半年拿到3.72亿美元D轮融资的Formation Bio,同样有了临床进度较为靠前的管线,现阶段已手握两条处于临床II期、一条处于临床III期的管线,分别以膝骨关节炎、特应性皮炎、慢性手部湿疹为适应症。
反观国内,一级市场投资从2022年开始,逐渐趋于冷静,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综合各方相关数据,2018年~2023年是行业融资高峰,6年间共计292起融资事件,且大多集中在早期阶段,截至2023年11月,中国AI制药公司已经超过90家,其中融资轮次在B轮以上(包括B轮)的企业占19%。
而今年上半年,中国AI制药公司共发生22起融资事件、披露金额18.09亿人民币,投资机构为规避风险,仍倾向于选择估值安全垫较高的早期初创公司。
在所有被投企业中,通过IPO实现退出的,寥寥无几,目前较为出色的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两家公司均于2023年申请IPO,今年3月27日,英矽智能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而晶泰科技于今年6月正式登陆港交所。
只不过,晶泰科技上市后,仍面临持续亏损和盈利模式未走通等问题,由于股价表现不佳,部分投资者可能未能及时实现收益。不过投资者仍有机会通过解禁等途径实现退出。
鉴于当下IPO退出难度,以及企业的融资阶段和时间点,未来企业求卖身、并购将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