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陈茁,编辑:Felicia,头图来自:受访者供图
“未来的某一天,我坐在婚礼专用椅上,墙上挂着一张渔网,上面是我的照片。我面前的培训桌上摆着菜谱架,iPad正在播放视频。”
这段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描述,出自搜索引擎“最佳平替”的开发者“碎瓜”。在他设想的场景中,藏着四件平替商品,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当数代替照片墙的渔网。
“不是××买不起,而是××更具性价比。”类似的“平替宣言”走红网络。省钱,是当中的第一要义。然而,平替的关键不在于追求廉价,而恰恰在于无法统一度量衡的“性价比”。
平替是一种价值观。从消费到工作、婚育、爱好、人生选择,越来越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平替生活”——也许是为了某个具体目标、某些生活态度,抑或某个所笃信的理念。用某种“平”,替代某种不必要的“贵”。
也许,平替生活是不由价格、品牌和他人眼光所定义的生活。正因为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才能对奢侈祛魅,回归最本质的日常。
平替生活是一种处境,也可以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有时不为外人所理解,但“平替生活家”们用他们眼中的“平”替换高溢价的物品、高耗能的生活和无止境的欲望。以下是他们的“平替人生”。
为还房贷,我选择花最少的钱生活
不买“三金”、不请司仪和摄像师、不在酒店办仪式,晶莹夫妻俩的新婚生活由一场“平替婚礼”开启。首饰和敬酒服是租的,婚纱则是向两周前一位刚结婚的朋友免费借的。一切从简只为了一个目标——买婚房。
后浪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轻人理想婚礼报告》显示,近八成受访的年轻人希望“只领证不办席”,觉得办婚礼既麻烦,又费钱。
哪怕要办,也绝不多花一分冤枉钱。砍掉“四大金刚”(司仪、化妆师、摄影师与摄像师),办起“三无”婚礼(无接亲、无车队、无司仪),用旅行替代婚宴,在闲鱼、1688淘婚庆用品。相较于一场盛大的仪式,年轻情侣们偏爱小而美的婚礼,1万~5万元是最多人能接受的预算区间,如果超过10万元,实属“大可不必”。
晶莹和丈夫的婚礼前前后后只花了几千元。两人都在河南农村长大,因为小时候是留守儿童,晶莹一直渴望能有自己的家。2018年结婚前,两人在杭州临平看中一套首付50多万元的二手房。当时刚刚毕业两年的他们,手头积蓄一共只有12万元,只能向父母借了17万元,又东拼西凑,还向村里人和朋友借了十几万元,才共同买下了这个小家。
每个月近5000元的房贷和债务,让两人不得不尽可能地压缩生活成本。为了省钱,晶莹的护肤品从雅诗兰黛变成大宝;而她的老公经常捡她弟弟不穿的衣服来穿,鞋子穿破了,就用胶水再粘一粘。
晶莹夫妻两人可以说是不少年轻夫妻的写照。出于现实的目标,他们选择过一种平替生活,或主动或被动,或暂时或长久地放弃眼前“昂贵的享受”,以换取一份更具保障的安全感。
为了攒钱还房贷,晶莹的护肤品全面“降级”。(图/受访者供图)
然而,每当互联网上出现诸如“北漂夫妻两年抠出100万元首付”“小夫妻在上海省出一套房”之类的话题,在引人艳羡的同时总难免伴随着几分争议。
三年前,在豆瓣“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有着“抠组一姐”之称的王神爱接受《和陌生人说话》采访,讲述了自己毕业九年在南京“抠”出两套房的经历。节目播出后,许多网友对她的生活方式表示不解。然而王神爱的“抠”如今似乎正在获得更多人的共情。
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1.46万亿元。“报复性存钱”和“存款特种兵”成为网络热词。
就在不久之前,晶莹和丈夫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六年来的生活习惯像水滴一样渗入他们的日常,她已经想不起全家人上一次外食是什么时候。无论金额多少,晶莹每次花钱都会立刻记账,将家庭储蓄率保持在70%左右。在他俩的影响下,家里3岁的孩子看到刚拆的快递盒,也会跑去将它搬到阳台上留着卖钱。
“过日子过的是里子,不是面子。”妈妈常说的话被晶莹奉为至理名言。作为品牌策划,她认为许多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父母在广州打工的经历也让她有所感悟——钱不仅是赚出来的,更是省出来的。平替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了更奢侈的将来,而是为了拥有抵御未知风险的底气。
晶莹说,她不想拥有一些不能长久守护的东西。对她而言,只有家、父母和孩子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不是平替生活,而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消费标准降了,生活水平没降
时至今日,一套房究竟还值不值得以“平替生活”去交换,人们有不同答案。和母亲一起在成都生活的李丽开玩笑说,自己幸运的地方在于未婚未育,没有房贷和养娃的压力。
由于身体原因,李丽离开原本收入可观的岗位,换成现在这份月收入只有3500元的工作。“年轻时想奋斗,现在只想躺平,收入低一点也无所谓,这也算一种平替生活吧。”李丽说。
这样物欲和性欲双低的“佛系淡人”,在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田园牧歌是他们的诗和远方,种地养花是他们的精神按摩。平替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以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对抗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
夏天,李丽会用无患子、红糖、水和EM菌制作清洁酵素。酵素发酵后成了天然的清洁剂,代替洗洁精、洗衣粉和洗手液。她还学着用五元一斤的茶麸自制洗发水,使用一段时间后,她意外发现掉发情况有改善。
做好的酵素放在起泡瓶里就能充当洗手液。(图/受访者供图)
“不光是节约几十元、几百元,我是真心觉得很有趣。”从去年起,为了减少冲动消费,李丽尝试用现金存钱来替代电子账户。
她按照不同的小目标,分门别类地存现金。举例来说,她想买一辆2000元的电动车,就每个月取200元现金存起来。等10个月后存到2000元,如果她还想要电动车就买,不想要了就存入定期。存钱,变得像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而非漫长痛苦的修行。
李丽的“分类现金小金库”。(图/受访者供图)
“质疑父母、成为父母、超越父母”,李丽如此总结自己消费观的变化。二十几岁刚工作时,她也曾有过特别挥霍的时期,几千元的包包毫不犹豫,说买就买。
如今李丽到了奔四的年纪,好的、坏的,高档的、便宜的,都见识过、拥有过。她逐渐改变了消费观,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欲望弱了,自然而然花钱就少了,内心也更加平静了。
但李丽也坚决反对老一辈“扫兴父母”中常见的“没苦硬吃”行为,“平替不等于整天苦哈哈地省钱”。恰恰相反,李丽变得更加关注自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
正如三浦展所描述的“第四消费时代”一样,发现仅凭消费无法买到幸福的人们不再一味地崇尚奢侈品,开始关注质量和舒适度,进而追求一种简朴的生活,回归内心的满足感、平和的心态、地方的传统特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中去。
节俭,不光只为省钱
提出“第四消费时代”的概念之后,三浦展又在新出版的《孤独社会》一书中预言了“第五消费时代”的提前来临。这一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人们更加青睐一种“慢速的(slow)、小规模的(small)、软性的(soft)、社交的(sociable)、可持续的(sustainable)”生活方式。
与许多人为了省钱选择平替生活不同,环保博主“壹个袋子”(下文称“袋子”)的目标是追求一种可持续的生活。2020年,践行“无痕生活”三年的袋子创立了同名豆瓣小组,在社交网络上介绍、分享自己在加拿大留学时接触到的环保生活方式,目前组里已有4万多名成员。
袋子喜欢在线下淘二手衣服,她认为网购产生了太多包装垃圾;她用能“无限循环使用”的复合菌发酵而成的康普茶来替代夏天的冰可乐,用凉席和“竹夫人”消暑,从而减少使用空调,是出于对全球变暖的担忧;她经常自己动手修补旧物,是希望在践行环保生活的同时,保持个性审美;而她开始吃素,则是考虑到动物福利。
从整体消费水平来看,袋子过的肯定不属于普遍认知里的“平替生活”。她每月花费15000元左右,除了需要支付在上海的房租,每周两节普拉提课和一节瑜伽课的费用也是她的固定开销。
她几乎不买新衣服和化妆品,就连口红都买二手的,却愿意去购买对健康和环境都更有利的,比普通蔬菜更贵的有机蔬菜。
准确来说,袋子应该是在过一种有选择的平替生活——“平替”更高耗能的消费,把钱用在对自己、对世界更好的地方。
袋子最早的环保启蒙,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老两口的眼里,一样东西没用坏就换是“很离谱的事”,家里的许多老物件,年纪甚至比袋子还大。不过,袋子的父母并不会为了贪小便宜而囤积物品。他们不会把无用的或过度包装的赠品拿回家,去饭店吃饭也会带上餐具打包剩菜。
在袋子看来,勤俭节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环保理念。经济水平提高后,不少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升高,人们会消耗更多能源,比如私家车、空调的使用。
“就个人来说,主动降低生活水平来攒钱,短时间内肯定是比之前更环保了。”但是攒钱成功之后呢?如果还是从平替生活恢复到原本的生活面貌,那也只是将碳排放暂时“按下不排”。
让袋子感到欣喜的是,做环保博主这四年,她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可持续生活的行列中。四年前,她只能通过英文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而今,原本小众的环保话题渐渐成了“时髦”的新风潮。
但正如许多打着“极简主义”标签的博主,一边“断舍离”一边“买买买”,许多品牌在“做环保”时却产生了更多垃圾。袋子说,“可持续”“环保”和“平替”都可能成为消费主义的伪装,这就像在一句句“只要一杯奶茶钱”的广告语里,又有多少人买了一堆无用的平替品,才突然想起“不买立省百分百”的朴素道理。
平替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省钱,为了安全感,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全人类?也许平替的终极目标,正是为了有朝一日不再平替,让平替不再只是一种替代品。
(文中受访者晶莹、李丽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