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作者:人大新闻系,题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作者:人大新闻系,题图来自:AI生成
超雄成了新的互联网“流行病”。
今年6月17日,四川一名孕妇在进行产检时,被告知胎儿Y染色体数目偏多,推测为嵌合体超雄综合征。随后该孕妇在社交平台寻求网友意见,规劝堕胎的评论高达十余万条。“天生坏种”“罪犯”“暴力”......网友们言之凿凿地绘制着超雄的恶魔形象,担心与之发生任何现实的关联。
而与此同时,超雄又成为了用来调侃戏谑的热梗,在网络世界里同许多具体的存在关联了起来。超雄老奶、超雄小猫、超雄打工人......此时的超雄成了一个形容词,在接力传播的过程中延伸出更为丰富多元的涵义。
妖魔化与娱乐化,流动在两种风格迥异的话语体系中,我们不由发问,这一疾病标签背后有怎样的迷思和隐喻?人们为何如此恐惧作为染色体罕见组合的超雄?超雄一词又如何被泛化使用?在超雄之外,还有哪些病症在互联网上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一、超雄,成为众矢之的
为了统计网友们对超雄的民间定义,我们爬取了抖音上某个关于怀有超雄胎儿的热门视频评论区,对收集到的近两万条评论进行词频分析。结果发现,网友对超雄持有压倒性的负面印象,并认定其与暴力、犯罪息息相关。
这些高频关键词勾勒出的超雄患者是有基因缺陷的非正常人,他们性格暴躁易怒,有智商障碍,并因此成为“危险分子”。在关键词中,“杀人/杀掉等”“犯罪/罪犯”“伤害/危害等”排名前列,而这些词语都指向对他人不利。这或许也成为了人们厌恶超雄的原因——对“潜在犯罪分子”的宽容慈悲,就是对“普通人”的不负责任。
在此认知下,留下超雄胎儿似乎成为了一种“圣母心泛滥”的行为。为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超雄胎儿去与留的具体看法,我们对知乎某相关问答帖下的123条评论编码,其中主张堕胎的观点占据绝大多数。
在主张堕胎的原因中,“影响正常家庭”的观点最为常见,认为父母需要承担更多教育孩子的成本,还可能要忍受超雄孩子的暴力行为等。而随着孩子长大,超雄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从家庭蔓延到公共空间,“危害社会”也随之成为主张堕胎的第三大原因。
除了对“外”的影响,也有网友认为超雄本身就属于“问题基因”甚至“劣质基因”,秉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包含“异常”基因的个体不应当保留,基因特性后天难以改变,而明知其可能存在基因问题还执意生产,无疑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此外,也有少部分人主张留下超雄胎儿。他们并不赞同广为流传的“天生坏种”论,指出很多超雄个体也平凡地度过了一生,甚至始终不知道自己多了一条Y染色体;抑或是同样从基因角度出发,认为超雄是多种染色体异常中较轻的一种,基因筛选本身扰乱了自然秩序,而后天因素的影响也不应忽视。
实际上,虽然题主询问的是“有相似经历的父母能给点意见吗”,但评论者绝大多数仍是置身事外的普通网友,而医生、超雄胎儿父母极少。那么,他们的论证依据从何而来?
从为数不多提及论据来源的评论中,网友最经常被提及的是一个韩国综艺的片段,并对其中的情节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拽妈妈头发,泼热水浇妈妈脸上,对家人大打出手,真的很窒息。”即使节目组并没有给出其确诊超雄的官方信息。
也有人提到新闻报道、身边经历、道听途说等,但这些来源在多大程度上是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需要打一个问号。综艺片段的结论多是营销号概括,在耳闻目睹的故事中,有时主人公只是因为“很奇怪”“打人”等原因而被反向推断为“超雄”,甚至研究论文中也缺乏证明XYY犯罪率高的数据。
雾里看花,关于超雄的想象未必真实,而产妇及家属却真切地处在舆论风暴之中,在伦理困境中两难。
二、关于超雄,医学怎么说
既然人言中的浮光掠影并不可信,那么让我们看看生物医学如何认定。
通过查阅有关医学文献,我们尝试厘清关于超雄的几种认知,发现人们对超雄主要症状的认知和医学结论有极大偏差。目前没有研究能确切证明超雄群体暴躁易怒或存在智力缺陷,较为确定的特征有身材高大、智力一般或正常,也有一定概率存在注意力缺陷等障碍。
这些症状远达不到“天生坏种”的标准。如今人们将超雄与暴力联系起来的科学依据主要来自于Jacobs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1]。但Jacobs研究结论在随后遭到质疑,因为样本本身就是有精神障碍和犯罪倾向的患者,随后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医学上虽正名,可在《犯罪现场:迈阿密》和《异形3》等文艺作品中,超雄患者化身为暴力罪犯,污名化还在继续。
事实上,超雄的发病率达到千分之一。由于针对性染色体的基因筛查并不在常规产检范围内,约有75%的病例都未被检测出来。在知乎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用户发问:刚刚确诊自己是超雄,24岁......现在知道后,感觉心里负担很重,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2]
在染色体异常疾病中,超雄属于其中的一类——性染色体异常,而我们常提到的唐氏综合征属于另一类——常染色体异常。不同异常所对应的发病率以及症状的轻重都有所不同,常染色体异常的症状主要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等,而性染色体异常的症状一般和生育功能和性征相关。
有趣的是,除了超雄之外,超雌(XXX)等性染色体异常疾病并没有引起公众广泛的讨论和重视。甚至在抖音上以“超雌”为话题进行搜索时,我们看到了许多美女的视频,似乎“超雌”已经成为了“女人味儿”或“笨蛋美女”的同义词。
苏珊·桑塔格曾提到:“没有什么比赋予疾病某种意义更具惩罚性的了——被赋予的意义无一例外是道德方面的意义。”[3]结核病曾被认为是具有贵族色彩的浪漫病、梅毒一度被视为上帝降下的天罚......如今,染色体异常疾病中也出现了“鄙视链”,超雌被片面地浪漫化,超雄则是犯罪、是杀人犯、是暴力、是社会的危害......或许,相比于生理上的缺陷,道德上的贬抑更加令人难以忍受。而无论是对疾病的美化亦或否定,无一不是对其真实样貌的扭曲,更意味着对患者的误解乃至不公正对待。
三、超雄,如何被泛化使用
作为医学术语之外,超雄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使用的新兴形容词。在一只不亲人小猫都能被冠以“超雄”之名的情况下,随时随地,我们都能遇到“超雄”,也可以自己“超雄”一下。
以“超雄”为关键词,我们在小红书上检索到了183条相关图文,并概括出其关联的身份主体和典型场景。小孩是最常被提起的对象,他们往往尚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哭泣喊闹,做出破坏性行为。这些人们过去常常称之为“熊孩子”的举动,如今成为了“超雄”的体现。
现实中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交易平台的双方,游戏玩家,服务人员,这些身份也经常被用“超雄”来形容。当离开熟人的语境,人与人在短暂的接触中产生摩擦,形容他人“超雄”成为了一种宣泄情绪、言语“攻击”的手段。在贬义和攻击性涵义之外,超雄也具有中性和调侃性意味,它可以用来形容“自身”,如展现自己很烦或很不好惹的状态。
除了身份主体,与”超雄“关联的场景多样,最为广泛的使用场景难以精确概括,因为发生在生活处处角落,所以我们用“琐碎生活日常”来形容,例如,在餐厅遇到态度不好的服务员、在公园看见殴打鸽子的小孩子、在街上散步时遇到横冲直撞的路人......
多元化的身份主体和使用场景说明了超雄的概念愈发膨胀。如今,其词义不再局限于诊断书上的染色体数量,也远超人们对超雄患者的想象,它不仅指暴躁易怒、作恶多端等程度较重的行径,还可以代替对言辞激烈、大声喧哗、态度不好等行为的调侃与戏谑。
在泛滥的概念中,污名化屡见不鲜,打捞超雄的本意变得更加困难。如果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对超雄的想象与误解,这对于真正的超雄患者及家属来说,势必称不上一件好的事情。
四、超雄之外,互联网流行病还有哪些
在超雄之外,许多疾病同样被泛化与娱乐化,其中精神疾病成为“重灾区”。我们在小红书上以“精神疾病娱乐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结了一份“互联网流行病词典”,发现这些疾病的互联网释义和诊疗规范定义存在较大的差别,往往对病症的某个特征进行片面的放大,再通过这个特征进行“反向确诊”。
譬如,人们有时会将注重完美、爱打扫整理的人被称为“有强迫症”,但实际上患者的很多行为并非自主,他们可能“每天要洗手6小时以上,但仍然觉得自己没有洗干净”[4]。抑郁症在互联网中也有了“可爱”的新名——玉玉症,这让抑郁症看起来并不是个严重的疾病。而心理学博士安德鲁·所罗门曾描述过自己抑郁发作的痛苦:“如果不让我考虑自杀这种死法的话,我的心里很快就会爆炸。”[5]
社恐、自闭、ADHD、PTSD......当疾病的定义被简单化、窄化,每个人似乎都可以贴上几个标签证明自己“有病”。虽然精神疾病的定义确实受到文化规范和医疗实践交织的复杂影响,但精神病人的经历依然是私密的、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当我们将“我有玉玉症”等词汇挂在嘴边时,又真能体会患者发病的痛苦、治疗的艰辛,与被贬低和边缘化的感受吗?
同样,对超雄一词的滥用也会使一部分人陷入困境。腹中的染色体异常的孩子在尚未出世前便被下了“坏种”的定论,而正常生活的超雄孩子被冠以暴力倾向的污名,何为坏种取决于其基因染色体,而其中的生物密码实际上仍不确定。
当疾病溢出其本身所指,甚至被滥用与调侃,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患者原有的身份、削弱了患者呼喊的权利。可是对他们来说,展露疾病的痛苦并不应该成为“矫情”,寻求他人的帮助也本无需感到“耻辱”。
如今,超雄不仅仅是一种染色体的罕见组合,更被附加了诸多道德和文化上的意义。无论是罪恶、是谴责,还是娱乐,这个词语已走得太远,远得令人产生困惑和偏见。何时,我们可以丢掉“正常”与“异常”的二元价值判断,真正了解疾病本身,以及它对人的真实意义?
参考资料:
[1]Jacobs, P., Brunton, M., Melville, M. et al. Aggressive Behaviour, Mental Sub-normality and the XYY Male. Nature 208, 1351–1352 (1965).
Jacobs, Patricia A., et al. "Chromosome studies on men in a maximum security hospital." Annals of Human Genetics 31.4 (1968): 339-358.
[2]知乎问题“超雄体(染色体XYY),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4064363?utm_psn=1813613931320713216
[3](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
[4](美)朱迪茜·瑞坡坡特著;袁伟译.不能停止洗手的男孩 强迫症的经验和治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英)安德鲁·所罗门著;屠彬,张哲译.正午之魔 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作者:人大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