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冯川(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社长说:此前,社长讲述了中日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的差异性,前者显得更加严格,后者更加宽松。事实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是被嵌套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中的,而这又是由中日的升学压力和教育竞争差异决定的。本期社长将继续向大家介绍中日教育系统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由升学压力差异所带来的课程差异、以及家庭对待课外辅导课程的差异性。
1. 刚来日本的中国学生,一般都会去考一些不好的高中
由于日本学校的常规课程系统中不包含负责学生升学应考的压力,在学习辅导和升学指导方面,日本学校的老师显得没有中国学校的老师负责任。好的私立高中的入学考试试题全部都是自己出,每个学校出的都不一样,历年试题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中下等的私立学校,自己出的题在市场上买不到,只能上网去查,或者去学校参观时领到一本印有历年试题的小册子。都立高中的入学考试是统一考试。
王昕说,关于升学的信息,“你如果不去问的话,老师是不会回答你的”。为了获取升学指导,除非家里特别困难,日本的初中生和一部分高中生都会选择去市场化运作的升学塾。王昕当时也去上了塾,她甚至会“感觉那上学有什么用啊,反正还要另外花钱再补”。日本的大塾一般都按照时间表以天为单位排定了课程内容,欠缺灵活性。而更具有针对性的“少人数个别辅导”或“一对一辅导”也不是没有,但相比之下数量较少,价格也更贵。
日本学生升学成绩的计算,会含入对平时成绩的评估。在7对3或6对4的比例中,升学考试当天的考试成绩只占一部分,而体育等在中国被称为“副科”的科目成绩都会占一定的比例。
考大学的评分,要参考初中、高中的平时分。而考高中,则要看初三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的平时成绩(内审),由于大学入学考试在第三学期时已经结束,第三学期的成绩不会纳入评估范围。内审分的满档是5档,由百分制的成绩换算而成:90-100分为5档,80-89分为4档,50-79分为3档,20-49 分为2档,0-19分为1档。
平时分,包括对上课态度、考试、提出物的评分,评分是老师自己定的。如果平时上课睡觉的话,老师有可能会默默扣掉平时分。如果提前早到教室,或者上课认真,可以酌情提档。
藤江王誉的音乐得了43分,但他总是早到教室,每次都带了乐器,所以提档提成了3档。藤江王誉的美术是34分,就是2档。美术作业中有画自画像的内容,没上色就是2档的成绩,上色就会变成3档。社会科的老师则规定:如果下发的讲义资料上,填空的字迹好看,整齐工整,颜色上好(画“___”处用铅笔填写,画双重下划线的地方用红笔填写,画下划波浪线的地方用记号笔涂)可以得中间分数。
如果保存的资料序列完整,字特别好看,并且批注了黑板的笔记和老师口述的内容,可以加分。资料上若有涂抹的痕迹,或者在旁边批注中文翻译,都会被扣分。
此外,通过英检3级能加1分,通过英检准2级加2分;通过汉检3级、数检3级,则都是加1分。科目平时成绩的平均分若少一档,升入的私立高中级别就不一样。比如属于顶级高中的开成高中、日比谷高中,申请资格就包括国语、数学、英语三科全是5档,其他科没有2档。王昕当时某科目取得的内审档是4档,她就为了一个格的问题而哭过。
日本的分数计算方式,其实是将考试压力分散到了日常表现中,这也正成为中国考试改革的调整方向之一。如果立志于考好学校,日本的学习压力也未必比国内小多少。
在日本,好的私立学校照样难考,但是普通的私立学校则比公立学校更好考,因为私立学校营利的目的指向更加明显,只要有钱基本就能进。
国语考试要写作文,阅读部分的日语也是文学性的,比较难。对于来日不久的中国初中生而言,如果日语不学好,除了数学、英语以外的科目成绩(内审)就会比较低。如果在升学时参加“外国人考试”,国语阅读就只有面向日本本国学生考试中的第一段,相对简单,但也还是会考察对于基础日语的掌握度。
由于还不是所有的高中都有面向来日不久的外国人的入学考试,选择“外国人考试”,也意味着报考学校的选择范围会大大缩小。刚来日本的中国学生,一般都会去考一些不好的高中。
2. 你会钢琴,其实这一点也不令人骄傲
在课程配置方面,中国老师会通过调整课程而使其偏重于语数英等主课,而日本老师则只是按照课表按部就班,各门课在授课方面更显得平均用力。
刘庆这样描述他的经历。有一天他的班主任说,“今天体育老师生病了”,但是同学往窗外一看,体育老师正在打篮球。又有一天,语文老师说“今天美术老师说他嗓子有点疼,所以美术课改上语文课”,但有同学下课问美术老师问题,发现他嗓子根本没有问题。
但在日本,美术、音乐、体育课都上得特别正规,除了实践课,还有理论课,甚至一些理论知识还会以填空的形式出在试卷上作为阶段测试的内容。这也是因为日本学校的老师一般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日本中学下午课后的部活动,也体现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然而,如果部活动参加过多,也是考不上好的高中或大学的。
与动员全部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应试的大部分中国高中生相比,日本高中生则显得更加自由和多元。
日本高中学校管得很松,有一部分高中生在下午下课后也不去参加部活动。有些不参加部活动的高中生,又不想将钱过多投入在校外的升学塾上,就索性将本来用于去升学塾补习的时间用来“疯狂打工”。
王昕说她在日本从16岁读高一开始,一直在打工,没有间断过。笔者辅导过的高中生王易依也一直在打工,她说很多高中生都打工,包括日本人。笔者辅导过的高中生张妍来则反映,她所在的班级中几乎全部人都打工。
日本政府规定年满16岁就可以打工,不过高中生打工需要家长在同意书上签字,还需要自己将全部资料上交区政府管理部门。接收高中生打工的地方也很有限,只有诸如麦当劳、寿司店等饮食店才愿意收留他们。当笔者问及为何要选择打工时,她们普遍反映,虽然打工不是必须的,但是“我们想赚钱,我们想玩儿,我们想花钱。因为想买东西,父母也给钱,但是不够”。
在对兴趣特长的观念方面,中国发达地区的不少家长在功利心的指导下对孩子成材会过于心切,还会以此为相互攀比的对象,中国的选拔考试也会以此为加分项,兴趣特长成为一门在竞争中拉开人与人档次的特殊技艺,而日本家长则显得更为从容淡定,兴趣特长也不被限定为某种“才艺”。
李骁睿在一年级、二年级的周六、周日,在镇里的儿童书法学习班学习过一段时间。其实李骁睿很喜欢写毛笔,当时天天练,但父母觉得他太累了,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不要他去学了。后来他的父母又让他去学画画,学了2个月,他的父母觉得蜡笔画“学了2个月也没学出什么名堂”,又让他去学钢笔。钢笔又没学出什么结果,李骁睿的大表姐跟李骁睿父母说李骁睿太累了,觉得他没有玩的时间,天天都是学习就不学了。那时候李骁睿也觉得累,周六要学才艺学到下午,周日还要去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李骁睿不断更换所谓“才艺学习”的过程,反映出李骁睿父母以自己的感受和迫切愿望为中心的心理。他们往往看重学习的成果,也就是所谓的“学出名堂”,而不在乎孩子在某项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真的表现出兴趣。李骁睿一再向笔者表示他“很喜欢练毛笔字,真的很喜欢”,但他的父母却没有让他学下去。李骁睿的父母都很重视教育,一心想让孩子多一点才艺,却不知如何引导,只知道将孩子送到学习班。
而在日本,比如在笔者访谈的东京都内,中小学生也一般会弹钢琴、打架子鼓、弹吉他、打棒球、游泳等。本人曾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出席过张语嫣所在中学的文化节合唱比赛活动。比赛中,每个班都会派出2个学生为合唱进行钢琴伴奏,而班里有10几个学生都会弹钢琴。
李骁睿所在的班级共30人,也有5个同学会弹钢琴。李骁睿的隔壁班,则有15个同学会弹钢琴。据说水平最高的同学,有能考钢琴5级的。以李骁睿的经历,如果家长攀比,或者家长没钱,却逼着孩子去学,孩子很敏感,是学不进去的。在中国,孩子看到其他同学都会弹钢琴,也很羡慕,也很想学,但是想到自己家没有钱,会觉得自卑。
但在日本,从李骁睿的观察来看,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他们没有很多攀比心理,升学也不会牵扯这些。你会钢琴,其实这一点也不令人骄傲,都是父母给你的,高中老师也不会觉得这是你的一个才艺,都是父母给你的。老师只看你学校的学习方面,不会看你生活方面。老师最多会问你有没有什么特长,不会说你有没有什么才艺。”
“打羽毛球也算特长啊,你报个相关的部活动,你也不用去买钢琴,可以选择和你的经济条件相匹配的特长来发展。说话语言能力比较好,这也算一个特长。上次有老师问我,你有做过什么公益活动吗,老师就教我写,把矿泉水瓶丢到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桶里面,这也算是公益活动啊。”由于日本社会对于兴趣特长的定义更加多元,也仅将其视为展现个性和个人品质的一种方式,日本学生在发展兴趣特长方面较少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