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从放弃“对的人”开始
2024-09-08 14:41

真正的爱,从放弃“对的人”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Uni,作者:青豆,编辑:Aurora,责编:Alwaysfifi,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爱情中的完美主义会带来多种问题,影响亲密关系。

• 🧠 爱情完美主义分为三种类型:自我要求、他人要求、社会要求。

• 👪 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关系模式影响孩子的爱情观。

• 💡 通过意识、调整标准、自我同情来摆脱爱情完美主义。

前几天和朋友们聊天发现,大家在恋爱关系中的担忧虽然不同,但却有相似之处:


小A有个喜欢很久的Crush,却一直不敢和对方见面。她总说,“等我再瘦10斤,一定会把Crush约出来。”


小B的恋爱谈了快一年,但觉得自己没那么喜欢对方,小B将原因归结于,“他和我心目中理想的男友形象完全不同”。


小C的恋爱,总在半年内就宣布结束。因为只要一进入磨合期,她就会喊停了。“是真爱就不会有那么多分歧,不是吗”?这是小C的疑问。


虽然三位朋友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她们看待爱情,似乎都会存在一种“完美”的幻想。


在心理学研究中,这可能是因为陷入了“爱情完美主义(Romantic perfectionism)”的困境中,它指的是:在恋爱关系里,对自己和伴侣的僵化以及制定不切实际的标准(Hewitt&Flett,1989)


或许,有些人会有所怀疑,为什么平时不怎么追求完美,做家务也会犯懒,搞工作也想躺平,但一到爱情上就变得“完美主义”了呢?


这是因为,一个人可能只是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表现得完美主义,而并非所有领域都是完美主义者(Stoeber&Stoeber,2009)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想来聊聊,如果“完美主义”发生在爱情中,究竟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三种“爱情完美主义”,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


根据心理学家Hewitt和Flett(1989)的发现,“完美主义”其实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要求自我”的完美主义、“要求他人”的完美主义以及“社会要求”的完美主义。


在亲密关系中,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主义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表现与影响。


1. 要求自我的完美主义:我足够好,才配得上“爱” 


要求自我的爱情完美主义者,是期待“自己”能更好一点。


Ta们总会希望,自己是一位百分百的“完美伴侣”。因此在关系中,Ta们常常会感到自责,比如:对自己不满意,觉得做的还不够好。这种自责感如果过于强烈,还会导致抑郁倾向(Hewitt & Flett,1990)


这类人也会在亲密关系面前望而却步。心理学家Halgin和Leahy(1989)认为,完美主义者会“避免亲密关系”,因为他们担心对他人敞开心扉会导致脆弱、嘲笑和最终的拒绝。


就像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中,女主角小水在向心仪已久的阿亮学长表白之前,一定要变得“更漂亮”、“学习成绩更好”,才敢迈出那一步。


这可能是因为小水总以为自己要非常优秀,才能被爱和接受。


图/《初恋这件小事》


2. 要求他人的完美主义:总期待伴侣是那个“对的人”  


要求他人的爱情完美主义者,是期待“对方”能更好一点。


在Ta们心中,可能会存在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符合自己各种期待的伴侣,才真正算得上“对的人”。


因此,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之前,Ta们可能早早就为这个“对的人”勾勒出了一幅具体的画像,比如:相貌出众、十分温柔、肯为自己花很多钱、必须拥有相同的兴趣……


然而,这种要求伴侣“方方面面都完美”的期待,势必会迎来失望。


由于期待落空,要求他人的完美主义者也会在关系中产生更多的冲突。但Ta们往往会在冲突中表现得不耐烦、易怒、专制甚至对伴侣进行过度的指责(Hewitt & Flett,1991)


因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类完美主义者在亲密关系中,甚至会催生出“主演和搭档效应 (actor effects and partner effects)”(Kenny, Kashy, & Cook, 2006)


就好像一个人设定好了这部爱情戏的剧本和规则,而Ta的伴侣所需要做的,只是配合Ta完成这场演出。


3. 社会要求的完美主义:我的爱情,必须让人羡慕 


社会要求的完美主义者,是期待“关系”能更好一点。


这类完美主义者会觉得总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认为他人对自己存在着非常高的期待。因此,Ta们会希望自己的感情在别人看来,是圆满的、值得祝福的“爱情范本”。


因为害怕“爱情范本”破灭,社会要求的完美主义者可能很难适应关系中的转变与调整。


比如,当关系最初的“蜜月期”逐渐结束,双方的矛盾开始突显时,Ta们可能会通过讽刺、唠叨、要求改变、责备伴侣等更加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冲突(Haring et al., 2003)


图/《爱在午夜降临前》


爱情完美主义者背后,可能都有一对“严格”的父母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情完美主义”主要形成于人们的早期生活经历。其中,父母的角色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1. 专制型父母,更容易养育出“追求完美”的小孩 


心理学家 Baumrind (1966)归纳总结了三种不同的父母养育风格:专制型养育、放任型养育与权威型养育。其中,专制型养育的父母最容易培养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小孩(Damian LE, etal.2021)


专制型养育包含了以下几种特征:


● 父母总是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孩子;


● 希望孩子遵守所有强加的规则,并且抱有过高期望;


● 试图塑造、控制和评估孩子的行为和态度。


这类养育风格的父母,会将批评作为家常便饭,但却吝啬于认可孩子的表现。


这使得孩子会对“爱”产生一种畸形的认知:只有完美和成功才能获得爱,而失败者是不配获得爱的。


2. 完美主义者的父母,可能同样是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是具有代际遗传效应的。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父母很有可能会抚养出完美主义的小孩。因为孩子会在无意之中,去模仿父母这些“追求完美”的行为(Cláudia Carmo, etal.2021)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部电影中,主角旺卡可能就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不光在研发巧克力上追求完美,而且总会保持牙齿的干净洁白,头发的整齐利落。


他想寻找接班人也是因为“发现了一根白头发”,由此认定自己老了。


这种特质可能是来源于旺卡的牙医父亲——那个害怕旺卡有蛀牙,就禁止他吃一切糖果的人。即使早已离开父亲多年,但对完美的追求,却一直保留在了旺卡的记忆中。


图/《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3. 总是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更容易对伴侣感到“不满意”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孩子未来与伴侣的相处模式。


Cansu Tosun等人的研究(2021)则是进一步的,将父母关系与爱情完美主义联系在了一起。


研究了246名大学生的父母关系及恋爱状态后,他们发现:如果父母在相处中曾发生过专制、忽视或者依赖行为,比如:一方对另一方有绝对化的要求、对伴侣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目睹过这些经历的孩子,会更容易感到伴侣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


卸掉“完美”的包袱,试试这3个小方法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爱情完美主义”带给你的困扰,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1. 意识到“完美主义”对你的影响 


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是发生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你感受到关系中的一些负面经历,与自己追求完美的信念有关,看见它并承认它的存在。


2. 扔掉众多“标准”,设置三条“底线” 


对一些人来说,在爱情中追求完美,可能是为了降低“试错成本”。


但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认为,如果你既想降低风险,又不想错过爱情,真正要做的是排除 Mr.Wrong,而不是执着于寻找 Mr·Right。意思是,将重点集中在制定“择偶底线”,而不是“择偶标准”。


在《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这本书中,沈奕斐教授介绍了“三条底线原则”的方法:


● 回想过往的恋情,将所有你认为伴侣身上不能接受的问题,都写在一张纸上;


● 划去哪些相对来说你还能接受的缺点;


● 最终,强迫自己只保留三个最在意的点。


这就是你在爱情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条底线”。


3. 做自己的朋友,学会同情自己 


心理学家Kristin Neff提出的概念,叫作“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指的是你像自己的好朋友一样,友善、接纳和充满爱的对待自己。具体来说,“自我同情”包含三个方式:


● 不评判:不对自己的行为随意下定论;


● 以温暖的心态理解自己的瑕疵和失败;


● 告诉自己,做过同样行为的人还有很多。


当我们能像朋友一样同情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时,也会更加理解和原谅他人的不完美。


参考资料:

沈奕斐,《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

Hewitt, P., & Flett, G. (1989).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 30, 339.

Flett, G. L., Hewitt, P. L., & Dyck, D. G. (1989). 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 neuroticism and anxie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7), 731–735.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89)90119-0

Stoeber, J., & Stoeber, F. S. (2009). Domains of perfectionism: 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perfectionism, gender, ag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4), 530–53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08.12.006

Halgin, R. P., & Leahy, P. M. (1989).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perfectionistic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8(2), 222–225. https://doi.org/10.1002/j.1556-6676.1989.tb01362.x

Halgin, R. P., & Leahy, P. M. (1989).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perfectionistic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9, 222-225.

Baumrind D.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 1966;37:887–907. doi: 10.2307/1126611. 

Damian LE, Stoeber J., Negru O., Bǎban A.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fectionism in Adolescence: Perceived Parental Expectations Predict Longitudinal Increases in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Perceived Parental Relationship Behaviors, Dyadic Perfectionism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Cansu TOSUN, Hikmet YAZI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Studies.(2021)

D. P. Bailey,William E. Snell.(2005).The effects of romantic perfectionism on disclosur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Uni,作者:青豆,编辑:Aurora,责编:Alwaysfif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