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冷思真
都说女人为了美可以忍受一切,我曾经以为那是谣言。
直到我知道了一个叫做“耳光机”的美容仪。每个人都在告诉你,这个东西很痛,就像对着你打耳光一样的痛。但痛不足以拦下人类追求美的脚步。不同的使用者反馈,当美容仪的激光打在脸上的时候,痛并快乐着,因为“感觉皱纹在变浅。”
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忍受一个仪器对着他们“打耳光”,即使这台仪器价格接近五千,而仪器打脸真的很痛。
因为像被打耳光一样痛而得名“耳光机”
样样上千,美容黑科技仪器就是这么好卖
提起美容黑科技,大部分人的理解可能就是美容仪。美容仪,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美容的仪器。它可以出现在整个护肤流程中,从清洁开始,紧致、促吸收、抗老都可以由美容仪来完成。
之所以觉得美容仪就是黑科技,是因为它们的产品介绍总让人满头问号。比如美容仪宣传大多会提到的 LED 灯,蓝色舒缓、红灯焕活,不同颜色还有不同功能。再加上 MFIP、UP 高能超脉冲、射频加热、EMS 智能微电波、中高周波温热抚慰等专业名词,大部分人听上去估计都是一脸懵,这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大部分的消费者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各大论坛众多姐妹现身说法的种草总是让他们停不下买买买的脚步。
用了这款洁面仪,我觉得我以前的脸都白洗了。耳光机打了一个星期,除了一开始皮肤泛红之外,坚持下来,我觉得法令纹淡了好多。用了真的不一样,吸收更好了。脸摸上去更滑,连脂肪粒都没有了。
在这些前辈快乐的安利之下,后人纷纷上了这艘美容仪的船。什么在家就能体验专业医美机构的高超手法,让很多人心动不已。即使美容仪大多都上千,贵一点的更是五六千,也没人觉得不值。
毕竟钱可以再赚,你的脸可是一点一点的在衰老啊。
在这种情况下,美容仪真的很好卖,甚至可以用暴利来形容这个行业的产品成本和利润的比例。
B 站 up 主“老爸评测”就曾做过日本品牌 Rafa 的美容仪拆解评测。这款美容仪是通过手柄中的大号太阳能面板吸收微电流,不用充电就能推拉使用,起到提拉脸部的效果。他在评测时购买了三个美容仪,分别来自日本本土知名电器城和国内两个电商平台。
最终的拆解结果是美容仪宣传的“大型太阳能面板”只长 3.9 厘米,宽 1 厘米左右,像小时候大家用过的太阳能计算器。而美容仪的两个金属球材料则是高分子塑料,表面电镀了一层镍(一种廉价金属)——部分使用者也因此金属过敏。
不过品牌宣传的“铂金镀层”也是“真的”,毕竟铂的含量也占了 0.43%。
从拆解上看,这款美容仪的成本是极低的,但却能够卖到 1950 人民币的高价。这里面的利润率应该能让不少宣传性价比的硬件厂商眼红不已。
但即便如此,这款美容仪也是当年红火的网红款,不少女孩都曾买过试用。
该美容仪拥有外型专利
不能说它完全没用,毕竟有不少女星和消费者都曾用自身案例来证明了它的好用。
但它的效果是很难通过数据去验证的,而我们也没办法确认微电流是不是真能提拉脸部肌肤。
美容科技,不只有昂贵的美容仪
不过也别觉得美妆科技就只有暴利的美容仪,毕竟现在的美妆品牌都在努力和科技挂上钩。
据尼尔森数据显示,与其他快速发展的消费品行业相比,美容行业更受潮流的引导,因此各大品牌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科技产品以保持竞争力。在各大护肤品牌都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时候,测肤应用,可穿戴设备、LED 面膜、AR 试妆工具、智能美发刷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在美发领域,戴森的直发器和卷发棒都卖到快 4000 了,和美更相关的传统化妆品公司也没坐等被打。欧莱雅和卡诗之前就推出过世界上的第一款智能梳子,可以测试头发的卷曲度、干燥度、分叉。
梳子的三轴测力传感器,还能测量梳头时施加在头皮上的力。这个智能设备上有加速度计、陀螺仪、颠倒传感器,陀螺仪可以分析梳子梳头的模式和笔触,电导传感器则是测量智能梳子用于干发还是湿发,检测头发在梳头前后的状态。
陀螺仪、传感器……这些小工具我们以前都在手机、游戏机上看到过,现在也要在智能梳子上看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梳子也是智能设备呢?
美发都有专属智能产品,涉及到美容的产品更是只多不少。
露得清就推出了一款光疗祛痘面膜,通过红蓝光减少痤疮、缓解炎症。尽管听上去是个可以永久使用的面膜,但为了让大家继续花钱,品牌设定了使用次数,一个疗程只能用 28 次。用完还想用,得买新配件。
看上去其实有点像焊接工人的面罩
美国护肤公司Atolla则是使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来为个人定制精华。作为MIT 诞生的护肤品牌,科技似乎就是品牌的底色。
不过在用数据为个人定制精华时,前期庞大的数据收集工作则更重要。为了做一瓶精华,Atolla 要为用户检查环境,了解她的生活方式、情绪、压力、pH 值,油脂测量值和 Fitzpatrick 指数(测量皮肤灼伤的程度)。简而言之,就是深度检测你的皮肤。
不过这种能对个人皮肤进行精准检测从而定制产品的品牌还是少数,做线上皮肤检测才是更多品牌的共同方向。
欧莱雅做过可穿戴的皮肤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皮肤的 pH 值——研究表明 pH 值和部分皮肤问题存在联系。这种皮肤检测传感器在捕捉微量的汗液后,可以在 15 分钟内精确测量出 pH 值。
传感器长得很像创可贴
同阵营的 La Roche-Posay 还和阿里巴巴一起推过 AI 的痤疮测试 app。这款 app 可以通过分析自拍图片来识别用户的痤疮病变类型。
而欧莱雅收购的公司 ModiFace 也推出过测量皮肤状态的应用Skin AI。
感觉更为“直男”的品牌三星在这个领域也是有过尝试的。他们推出的S Skin可以通过相机,光电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组合分析用户皮肤,以测量湿度和肤色亮度等水平,然后在 app 中提供皮肤改善建议。
彩妆行业则是在做智能上妆和试妆。
宝洁公司的创业孵化器的Opte 曾在 CES 上推出过一款遮瑕魔杖。它可以扫描你的皮肤,使用少量却精准的化妆品遮盖你皮肤的瑕疵,对红血丝、老年斑、晒斑进行完美遮瑕。
丝芙兰和欧莱雅则是在做 AR 试妆。
欧莱雅的小程序和丝芙兰的 Virtual Artist 都做过用户虚拟试妆的尝试。它的工作原理是找到五官的位置,然后将化妆品的色彩放在 app 上让你看到效果。口红、眼影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展现效果。
数字化美容产品,要受欢迎不容易
但上面提到的很多产品,要么是实验室阶段的测试品,要么是已经推出过市场但反响不佳的滞销品。即使少部分面向市场,已经成功落地,使用人群基数也比美容产品的受众少得多。
就目前来看,市场最能接受的美容科技产品确实是美容仪。这种产品利润率高,销量好,重点是用户也确实买账。
而大多的美容科技产品呈现的一种趋势则是在 CES 等展会颇受关注,但最终在线下的零售店无人问津。
就以落地更成功的试妆应用来说,几个品牌在线下线上都有相应的试妆产品。
但线上的试妆产品受限于手机摄像头的性能,以及拍摄照片的光线变化等问题,只能呈现较为单一的模板效果。就像使用 PS 抠出画笔,然后上色一样,很难作到千人千色。但任何使用过口红的用户都知道,肤色和本身的唇色都会影响口红上唇的效果,更别说薄涂、厚涂之间的区别了。
而线下的试妆应用则一般位于品牌专营店内。如果你已经到了线下,可以尝试真实的商品,为什么要去尝试一个试妆应用呢?像李佳琦那样的美妆主播一天需要试几十支不同的口红,这确实很伤唇部,但对普通人来说,到线下试两三样化妆品然后作出购买决策却是更能接受的。
消费者到底希不希望拥有科技感满满的美容产品呢?他们想用这些产品试妆、洗脸、测肤、做美容产品推荐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身边的消费者纷纷表示自己更想拥有的是美容产品更好的使用感。
商家可以通过种种科技原理和黑科技成分提高售价,宣传自家产品的科技感。但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这些黑科技花更多钱买单还是要落到产品到底好不好用。
比如自动遮瑕棒的真实效果是不是会比美妆蛋更好?智能梳能不能比普通梳子更保护头发?比现有的产品更好才是支持消费者付费的关键。
在美容搜索引擎 Mira 的首席营销官 Benjamin Lord 看来,美容行业在互联网方面的投资目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 IoT 设备定期出现在技术会议上,品牌可以向股东证明自己正在预见未来的消费趋势,并值得各行各业的媒体关注。
但从目前但搞科技美容产品来看,不管是 AR 试妆还是 AI 测肤等产品都很难得到消费者 100% 的认可。所以也有品牌开始藏起自己产品外放的“科技力”,将那些基础的新东西“藏”在老产品之中。
就以在在美容科技上频频做出尝试的欧莱雅为例,它们的零点面霜就只是多条产品线中的一款产品,但这款产品其实是一款“互联美”产品。它靠数据驱动,通过收集和分析 60 天里的消费者数据,最终推出了这样一款创新产品。这款产品其实有个性化定制护肤品的影子,通过数据影响供应链,最后推出一款看似普通的面霜。
这款面霜也上 2019 年的明星产品之一,研发时间从传统的 1天~2 年变为了 59 天。这其实也是一款美容科技产品,只是它没有 AR 加持,也没 AI 参与。瓶身也平平无奇,没有什么铂金涂层,也没有 RF 射频技术。在宣传中,它的功效也是比科技更重要的卖点。
但就像研究公司 Forrester 的零售分析师 Sucharita Kodali 说的那样:“人们只是希望产品能够为他们服务。”科技感固然能多一点噱头,但消费者买不买账还得看效果。
就像把公司和科技互联网挂钩总能获得更高的估值一样。招股书的科技元素包装能让公司吸引更多的目光,但若是“科技公司”自身业务一般,跌停早晚都会来的。
美容行业是一个消费者愿意为好一点点付更多钱的行业。面霜效果的微小差别就能让消费者多付几十甚至上百。在这个领域里,消费者相信微小改变的力量,每天都出色一点点,一年后就是不同的脸。
而在这样的行业里,一款科技美容产品要想出头,也得比现有的产品体验好一点才行。
本文来自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冷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