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大明王朝1566》剧照,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铜期声(ID:cbn_jf),作者:荆烽
我是一个豆瓣评分的迷信者。
打开豆瓣,电视剧搜索,选择中国大陆,按照评分排序,排在最前面的两部9.7分的作品,是《大明王朝1566》(2007)和《走向共和》(2003),这就是我眼里“中国最好的电视剧”。
一
《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是嘉靖皇帝在位的最后六年,嘉靖三十九年到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间的故事。彼时,大明贪墨横行、民不聊生;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海瑞刚正不阿、一心为民;嘉靖练道修仙,重用宦官。全剧从浙江省官商勾结、鱼肉百姓的一桩大案切入,全面展示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从中央到地方,从建宫殿到卖丝绸,从反贪腐到抗倭寇,忠臣良将、乱臣贼子纷纷登上舞台,大奸若忠,大忠似伪,你方唱罢我登场,步步扣人心弦,层层意蕴深远。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也是迄今为止史料最为丰富的一段历史,因而成为了与政治、思想、社会、民生相关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最好范本,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正是在明朝,两千多年封建思想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凝结达到极致;正是在明朝,文官制度发展到巅峰,这些科举出身的大才子们纷纷结党营私、徇私舞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谋斗争登峰造极。
《大》剧就将这些权谋斗争刻画得鞭辟入里、淋漓尽致。相比之下,什么《权力的游戏》,简直就是《权利的斗殴》;什么《纸牌屋》,最多就是个“斗地主”。
二
《走向共和》,讲述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大致包括了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复辟帝制、二次革命等故事。千疮百孔的旧制度,风起云涌的新思潮,慈禧、李鸿章、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等风云人物的形象一个个丰满血性。但是,没有人在创造历史,每个人都在承受历史。
晚清民国,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无疑更是取材的富矿,如果兼顾到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大义,尤其是封建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国体政体之争,这个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走》剧的洞见、才华、风骨,同题作文者无出其右。单是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这部剧之用心:剧中人物的形象,包括妆容和服饰,完全依照历史照片设计,还原度极高。
本剧大陆版59集,海外版68集,煌煌巨著,不可断章取义,但如果挂一漏万,仅推荐一段,大家可以看看最后一集孙中山关于共和思想的演讲,各视频平台都有。
三
这两部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分别推出于2007年和2003年。大家可以想象的是,如今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再出现这样水准的电视剧了。
无独有偶,2003-2007这段时间,也是媒体社会责任和新闻专业主义激浊扬清、大行其道的年代。是为市场化媒体的黄金时代。
四
2003年,《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讲述了在广州工作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因为没有“暂住证”,被送至收容站后遭毒打致死的故事。报道引发全国对收容遣送制度的热议,在律师、媒体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
新闻学界和业界一致认为,这篇报道开启了中国调查报道的黄金时代。
2003年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非典。用胡泳老师的话说,这个词几乎隐含了后来所有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常见图景:封锁与开禁的拉锯、谣言和真相的竞逐、官方和民间的罗生门叙事。
经2003年一役,在市场化媒体的不懈努力之下,政府信息公开,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003年第三件重要的媒体事件是:新京报诞生(传送门:她风华正茂,你画地为牢)。
五
经过四五年的发展,调查报道在这片大陆的每一个角落扎根、发芽。与此同时,市场化媒体纷纷推出评论版面,一篇篇鞭辟入里、直指人心的时评不断在拓展着言论的空间。
2007年4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刊载了时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的署名文章《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多家网媒转载。这样的话,出自公安部官方,登载于团中央机关报,被许多人视为一针强心剂。(PS:前两天这篇文章又被翻出来热传了一波)
但是,当时几乎没有人想到,2007年成为了中国市场化媒体最后的辉煌。
在接下里的2008年,有四件事情值得记录:
1)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袭击南方,南方从此改风向;
2)一场刻骨铭心的大灾震痛四川,问责转向正能量;
3)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起源美国,移动也能互联网;
4)一场举国狂欢的盛事落地北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铜期声(ID:cbn_jf),作者:荆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