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低收入家庭儿童做“早教”,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2024-09-13 16:10

给低收入家庭儿童做“早教”,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流动依然在继续。但是流动的孩子们有一部分已经不再孤单。我们能做的是,在孩子们成长的某个小环节带来一点点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 (ID:yixiclub),作者:李海燕,策划:通通‍‍‍‍‍‍‍‍‍‍‍‍‍,剪辑:大凯,原文标题:《我们让0-3岁的低收入儿童和家庭,也能享受城市里的亲子早教服务|李海燕 一席》,题图来自:AI生成



我被波浪裹挟,但我也是波浪本身

2024.09.02北京

文章摘要
提供低收入家庭早教,关注0-3岁儿童的亲子教育。

• 🌟 通过亲子园项目帮助流动儿童家庭享受早教服务。

• 📚 强调科学育儿,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阅读习惯。

• 🤝 受益人转变为公益人,实现共同养育和社区支持。

大家好,我叫李海燕,来自活力未来,是活力亲子园项目的负责人。


活力未来亲子园项目为0—3岁的低收入儿童和家庭提供早期亲子教育机会,通过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形式,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城市里动辄上万的亲子早教课程服务。


我也是活力亲子园项目的受益人,非常开心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一次幸运的偶遇


我来自山东,是一个北漂。2009年,我第一次成为妈妈。跟非常多的北漂妈妈一样,虽然我的条件非常一般,甚至不知道孩子将来能不能在北京上学,但也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


在做全职妈妈的阶段,我也会去寻找一些育儿书籍,但书上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我遇到的问题。我也知道早教机构的存在,但只知道它很贵,甚至没有勇气去问一下一节课到底要多少钱。所以当我面临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的时候,其实不知道怎么办。


比如,当时我们住在东坝一个大院里,门外面好几个小朋友和我的大儿子差不多同龄。大家一起玩的时候,他有几次被别的小朋友打。坦白地说,我可以让他打回去,但在我的认知里,这是不对的。可是除此之外,我也并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他多数的时间都只能跟我还有玩具待在一起。


▲海燕与儿子‍


幸运的是,我在2011年结识了活力未来亲子园。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和孩子在村子里的小公园遛弯,另一个妈妈告诉我说前面有一个“打工子弟爱心会”(活力未来前身),有免费的场地,孩子可以在那里玩,还有老师带活动。


我听到以后非常兴奋。天已经很晚了,我就拖着扭扭车,带着我们家老大穿过一条窄窄长长的小巷子,看见了一个小门。



推门进去,里面有非常多小学生在玩,一个大学生志愿者接待了我,告诉我说,这个地方可以带孩子来玩儿,重点是免费。


▲正在游戏的小学生们‍‍‍‍‍‍‍‍‍‍‍‍‍‍‍‍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公益组织,给我们这样的家庭提供服务。


刚开始来到活力亲子园当然是非常开心,因为有很多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但很快我就焦虑了。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到前面做自我介绍,我儿子就缩到了角落里。我当时很受打击,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教育孩子还教育得挺好的,怎么他连自我介绍都不会。


后来,跟着老师学习以后,我才了解到,孩子到了这个阶段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跟小朋友一起玩。但我怕他挨打,多数时间都把他关在小院儿里,这影响了他的社交能力。


那被打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有一天,我看到儿子在操场上追另外一个小朋友,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对方把他打了,老师告诉他:你被打了,先得让他给你道歉。于是他就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追,直到那个小朋友停下来跟他道歉。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解决冲突。‍


那段时间,我抓住机会就跟老师们聊天,向他们请教。当时,老师给我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才意识到过往我看的那么多育儿书籍都是讲如何教孩子知识,在这里,我明白了首先要看见孩子,尊重孩子,给TA自由。这是活力教给我的第一课。


▲在亲子园参加活动的母女‍‍


看见孩子、尊重孩子,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其实挺难的。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要带着孩子们粘毛毛虫,但我儿子却跟另外两个小朋友跑出教室去弹钢琴了。


这让我很尴尬,面子上特别挂不住。于是我一下子冲到钢琴前,把他拽了出来。他委屈巴巴的,极其不乐意地完成了手工课的活动。


课后打扫完卫生,我就被老师留了下来。老师说,海燕,我看到你在改变,但你刚刚硬把孩子拖回来,这个是不对的。其实被老师留下的那一刻,我就大概知道自己做得不太对,我好像又回到要去教授孩子的场景里面去了,又要开始教他知识、教他规矩了。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非常认真地跟儿子道歉,跟他说对不起,我不应该粗暴地打断你。孩子很快就原谅了我。


共同养育,不再焦虑


在独立带孩子那几年,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没人可倾诉、求助。有时候会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电话,我也知道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有些是不对的,但又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当时在我生活的城中村,租住的所有大院家里都没有厕所,是要去上公共厕所的。独自带着孩子的时候,上厕所都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活力,我结识了非常多和我一样的妈妈。大家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可以相互帮助、扶持,谁家有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孩子放在别人家里。我们可以共同养育孩子。


平日里,我们上午一起参加活动,中午一起去谁家吃饭,下午再一起去公园里面玩。孩子在公园里玩游戏的时候,妈妈们就凑在一起聊天。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共同体。



其实之前院子周边也有邻居,但我始终没有办法像这样组成一个小圈子,大家彼此之间都是没有联系的。我想是因为活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安全的、接纳的、有爱的环境,这样的育儿环境是每个家长都期盼的。


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们在育儿问题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焦虑。比如,大家聚在一起会讨论——你家孩子真能吃,我家孩子吃得好少。但是其实吃得多的家长也会担心他会不会不消化。再比如,我家孩子被打了我非常难过,但如果你去问一个妈妈,当她的孩子打人了,她在这个圈子里同样非常焦虑。


我就在想,这些焦虑背后到底是什么?其实是未知。


也因为我们是全职妈妈,独自带孩子,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不断地把所有的小问题放大,甚至于我的价值全都来自于他那一点点小小的改变:他今天会写一个“一”了,他会数12345了。


可是,这样反而让彼此都更加焦虑。


我觉得活力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不要觉得所有问题都是自己的、个体的,很多问题是大家共同的困境。我们作为一个共同体,也可以一起面对、解决。


从受益人变成公益人


就这样,我在活力参加了一年的活动。2011年冬天,工作人员来我家里做家访的时候,我告诉她,来年还不会送孩子上幼儿园,我可以去中心做志愿者。


这个想法非常简单,我不好意思一直在这里免费享受服务,觉得自己可以做点贡献。


来年,我就成为了中心的志愿者、实习生,有时候会带一些活动,或者帮老师准备一些东西。


2013年的一天,中心的经理突然问我,你要不要留在这里工作?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啊,我没有大学学历,也没有专业背景。所以当我被顺利录用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地和妈妈分享——天上掉馅饼了,我居然被录用了。


从受益人到工作人员,是一个非常难的转变。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别人对你的专业度是否认可。毕竟昨天还在一起参加活动,今天我就成了工作人员了。


第二个难题是扑面而来的各种新鲜名词,项目管理、工作计划、逻辑框架、监测评估……都是我过往从未听说过的。


但是机构给了我非常多学习的机会,让我去学习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我其实也是在这个阶段才意识到,公益不是有爱心、有热情就行,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因为它是一个专业的、系统的工作。


为什么转为支持0—3岁流动儿童‍‍‍‍‍‍‍‍‍‍‍‍‍


在成为一个全职公益人以后,我才有机会了解一个公益组织的发展和一个公益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选择。


比如,活力未来始终关注的是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问题,最早是服务6—12岁的流动儿童的,请大学生志愿者来社区中心给孩子们上丰富多彩的课。但我们慢慢发现,我们的课程对6—12岁阶段的孩子的长期影响到底是什么,其实很难评估。


我们也意识到,其实相比于补课,家庭教育更重要。所以我们开始做家长课堂,但即便是请来非常专业的讲师,大家也并不太积极。这也很容易理解,大家来到大城市,都希望谋取一个更高收入的工作。所以很多人等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就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了。


与此同时,我们在社区里发现了非常多0—3岁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小小孩,这个阶段他们要跟养育人绑定在一起。我们在服务小小孩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多机会影响养育人。这就是亲子园项目的雏形。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0—3岁的家长稍微有一点点改变,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脑科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从孕期开始的1000天,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经济学家也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上说明,这个时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时期。


▲赫克曼曲线


在全国有一千多万0—3岁的流动、留守儿童,他们也同样处在生命最初的那1000天,处在0—3岁非常重要的早期发育阶段。


但是无论在认知、时间还是财力上,这些流动、留守的家庭,都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期教育。谁来为他们的未来负责呢?


我们是做教育的,也是做公益的。做教育公益就得注重有效性,不然其实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当我们看到0—3岁的亲子园项目很受欢迎,考虑到自身精力又有限,所以就选择放弃了6—12岁的小学生项目,专注在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阶段。


漫长时间里具体的改变


而亲子园项目也一直让我们看到它给孩子和家长带来的变化。


我们看到孩子们最大的转变是自信了、能与人很好地交往了,而且几乎100%地爱上了阅读和养成了阅读习惯。我们看到家长们更愿意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了、更有办法带孩子了,家庭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到现在为止,亲子园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我们会对受益人进行定期回访。


这是我们去年对第一批参加亲子园项目的几十位家长做的回访,当时的小朋友现在都已经是中学生了,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



家长们的普遍反馈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阅读的习惯影响最大。他在跟自己圈子小朋友的社会交往中都是非常棒的,用家长的话说是“我家孩子情商很高”。


我们也发现,养育人在这里习得的育儿能力、与孩子互动的技巧一直延续至今。


曾经有一个二胎妈妈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活动。那天我们讲了一个话题:当别人拿了你孩子的东西的时候,你说没事,拿走吧。这件事情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她想起女儿很小的时候,家里的一个亲戚拿走了一把伞,她女儿特别喜欢那把伞。但是她说,没事,你们拿走吧。女儿哭了非常久,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平时挺懂事的女儿这次反应会这么激烈。


当她了解到这些的时候,女儿已经上初中了,在山东老家,其实也是留守儿童。当时他们全家都在北京,她和女儿平时打电话的频率非常低。


那天从亲子园回去后,她给女儿打了一个道歉电话。虽然过去这么久了,她也不知道道歉还有什么意义,但她还是这么做了。后来,女儿在电话里哭了很久。从那以后,她们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


▲家长读书会


这种改变也发生在养育人和身边人的关系上。


一个妈妈和我们分享,她每天来中心,老师们都笑着和她打招呼说“早上好”,慢慢她也学会了。有一天,她出门和邻居打了个招呼,把邻居吓了一跳,因为她在院子里住了好几年都没有和大家打过招呼。邻居早出晚归地上班,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哑巴。


这些真实的生命故事不断地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虽然项目点收到的反馈很好,但全国亲子园项目加起来每年能服务的家庭只有1000个。而0—3岁的流动、留守儿童有1000多万。


1000与1000万


面对1000和1000万之间的鸿沟,亲子园项目在2017年做了第二次调整:我们选择从自己做,转变为带着大家一起来做。


这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亲子园项目需要有稳定的场地,每一个项目点都需要一个能给家长和孩子上课的令人信赖的老师,还要持续的运营。而且,这也不是一个看起来一下子就能让好多人受益的项目。用我们伙伴的话来说就是:体量不大,要求很多。


到哪儿去找伙伴、怎么让他们感兴趣、有人愿意合作了但是他合适不合适、怎么筛选,合作以后又怎么跟进项目是否执行到位、有质量有成效,大家知道,与人合作一点也不比自己做容易。


但是作为一家公益组织,我们又看到全国各地已经有非常多公益组织深深扎根在一线,他们在当地有场地资源,也获得了社区的信任,我们期待能支持更多伙伴一起开放亲子园项目,让每一个流动、留守儿童身边都有一个亲子园


既然选择了与伙伴合作,就要给伙伴专业的支持,并且注意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才能保持项目的成效。所以,我们开发了各种标准化教案、手册、培训体系、数据管理系统,并且用一对一督导的方式与伙伴保持密切的沟通。


▲各年龄段教案、手册


可能大家会问,你要去服务一千多万的流动、留守儿童,那么大的一个群体,怎么确保你的服务给到了最需要的人群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片。



这是我们在北京的社区中心,是五环外的流动人口社区。如果大家有机会真正地走到社区,就会更有实感。但凡有机会让孩子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家长,早就搬走了。


所以对我们来说,选点非常重要。我们选择这样的社区,也就意味着亲子园项目没办法通过收费来解决运营资金问题。我们选择免费给大家提供服务,为更多没有机会的孩子去发声、筹集社会资源。


这是亲子园项目在全国的覆盖情况。




我们每年有一百多个项目点开放服务。如何保证它们持续运营,给孩子们提供服务呢?


流动的妈妈们与新的可能性‍‍‍‍‍‍‍


我刚刚讲了自己的故事,我是从受益人转变成了工作人员。但我并不是特例。我们自己的自营中心,工作人员百分之百都是原来的受益对象成长起来的,支持团队有60%也来自于受益人。


目前,全国所有的亲子园项目已经培养了一千多名一线老师,大概有80%—90%都是从妈妈老师成长起来的。



我们最初也希望找到科班出身的人员,但是公益的薪资其实很难留住这些有专业背景的老师。与此同时我们又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妈妈身上,看到把受益人培养成服务提供者这条路是可行的、是更可持续的。因为大家在这个项目里面受益,对项目有非常多热爱和归属感,带着对孩子的爱,她们愿意为此持续学习。


同时,这也给了非常多因为生育而成为全职妈妈的女性一个新的方向,过往她们的工作选择局限在了服务员、保洁员上。现在,大家可以去做一个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工作。


我们也发现非常多的妈妈老师,即使离开城市回到她的家乡,依然可以用在这里学到的理念去影响到身边的人。她们也始终保留着在这里习得的跟孩子互动交流的方法。


流动儿童的问题依然存在。到孩子上学的阶段,大家依然面临着选择。但是通过十年回访,我们发现,亲子园项目给大家带来的是观念的改变


现在,更多的养育人愿意陪着孩子回到老家。其实流动依然在继续,但是可能流动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再孤单,因为有人愿意陪着TA。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TA生命成长的一个小的环节里做出改变。而妈妈们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公益十年‍‍‍‍‍‍‍‍‍‍‍‍‍‍‍‍


回到我自己,全职公益已经十年,我来北京也已经是第18个年头。初来北京的时候,我其实带着非常多虚无的梦想,根本不知道未来规划是什么,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什么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从来没想过。


是活力未来让我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人活着要有价值和意义,而这种价值感和幸福感可能并不一定跟学历有关。


之前有一次,我同事问我儿子,你用一个动物来形容妈妈是什么,他说的是tiger,是母老虎。但现在,他觉得自己的妈妈有点不一样,他以妈妈为骄傲,他也期待未来可以成为一个像妈妈一样的公益人,这是我非常欣慰和自豪的。


公益从业的十年不会增加我生命的长度,但是一定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其实是来到北京这个偌大的城市,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普通与渺小。但即使如此,普通与渺小的我依然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育和改变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我们现在每年可以服务一万个家庭,相较于1000万来说,依然是非常渺小的。


但我想说,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要与周边的人发生联系。我不知道未来我会跟谁发生联系,也无法确保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后代未来会跟谁发生联系。所以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跟我们息息相关。


也想在这里诚挚地邀请所有听众,跟我们一起关注0—3岁流动、留守儿童的早期亲子教育。因为我们相信,当爱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流动循环、相互支持,一个充满活力更加美好的未来会越来越近。


谢谢大家。


内容根据现场演讲与演讲稿综合整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 (ID:yixiclub),来自“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主题演讲特别场,演讲者:李海燕(活力未来项目经理),策划:通通‍‍‍‍‍‍‍‍‍‍‍‍‍,剪辑:大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