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头图来自:《隐形人》剧照
要说最近的“票房黑马”,惊悚片《隐形人》绝对占有一席之地。2月28日北美等地上映后,它以700万美元小成本,首周就狂收4000万票房。
与老版相比,这次的新片改变了以“隐形人”本人为主的叙述视角,而选择让其前女友塞西莉亚成为主角,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人”的阴影之下。
不仅增加了惊悚程度,也对于“从被控制中逃离”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刻的挖掘。
这其中,饰演塞西莉亚的女演员伊丽莎白·莫斯的演技可以说功不可没。
毕竟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她的独角戏,对于被控制的恐惧、对自己“精神错乱”的怀疑,都需要通过表演来呈现。
而从不少观众的反馈来看来看,伊丽莎白·莫斯完成的也相当出色。
然而没想到,在国内众多对于这部惊悚片的评价中,却出现了一个不太合时宜的声音:
“这个女主角也太丑了吧?”
我们看似已经厌烦了国产剧中磨皮美颜却演技尴尬的小花小鲜肉,也开始追捧熟女、大叔等更丰富的人物形象。仿佛已经从“瘦白幼”审美偏见中逐渐逃脱,转向了对演技派的赞美。
但是对《隐形人》女主颜值的“口诛笔伐”,却无意间戳破了一些人所谓“审美多元化”的真相。
1.因为长得“丑”,这些演技派被骂惨了
不管娱乐圈的明星在宣传时如何努力的强调自己的“实力”,但不可否认,我们已经习惯了对他们颜值的高标准严要求。
对于当红流量来说,粉丝控评时吹得最多的永远是“盛世美颜”。此前吴亦凡因为发福在巴黎时装周被拍到,就被大家嘲讽“姨化”。
当然,作为爱豆,形象管理本来就是敬业精神一部分,粉丝对此挑三拣四也还算有点道理。但把这套评价体系搬到真正的实力派演员身上,就让人觉得很奇怪了。
这次被怀疑“带关系进组”的伊丽莎白·莫斯,是此前Hulu高口碑美剧《使女的故事》的主演。
在这部反乌托邦设定的剧中,她饰演了一名被上层人当作生育工具的“使女”,号召身处同样处境的女性一起反抗任人摆布的命运,在播出当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她本人也凭借这个角色,在17年和18年先后获得了艾美奖、金球奖两个视后。
而这一次,她在《隐形人》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在跟看不见的男友搏斗时,近乎癫狂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让观众完全感受到女主的恐惧和无力感。
而到影片结尾反杀后,塞西莉亚对着镜头的微笑,更是让观众既为她得以复仇感到痛快,又对她狠辣手段感到恐惧。
没想到,这些成熟又优秀的表演,在某些人眼里却只剩了伊丽莎白·莫斯不够出色的颜值。有人甚至讽刺说:
“全片最恐怖的就是女主角的颜值,因为她丑都没有把电影一次看完”。
尽管女主角的颜值跟影片的观感、演员的演技一样,都是可以被纳入观众评论范围的元素。
但是仅凭对颜值不满意,就直接脑补成女演员“靠关系进组”,连带着觉得电影本身也是低级吓人的垃圾片,就是彻头彻尾的偏见了。
不过说起来,演技派演员被观众吐槽“丑”也不是第一次了。
在电影《水形物语》中,女主角就被评价为长得“又老又丑”,再加上里面作为男主的人鱼也长着一张非人的脸,结果让不少人表示“单看脸就完全无法对男女主的爱情产生共鸣”。
而此前因为电影《别告诉她》斩获金球奖的华裔女演员奥卡菲娜,也曾经遭到批评是“让人想自戳双目”,还有人提出她是“丑化了亚洲人的形象”。
归纳下来,上面这些演员都有一个共性:她们的相貌在大众审美体系中“算不上美”。
如今,我们已经开始能够包容多样化的美。我们愿意欣赏于佩尔脸上的皱纹,也愿意赞扬陈冲慵懒又自带气场的性感风情。但我们却依然不能接受那些“不美”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这就已经是可以让人嘲笑甚至谩骂的理由了。
2.国产剧已经容不下“丑人”了
某种程度上,对于伊丽莎白·莫斯的颜值抨击跟之前的对“熟女风”的追捧一样,反映了另一种形式的叶公好龙。
我们一边赞美那些已经45+的女明星们气质优雅,保养得当,比20多岁的年轻小姑娘美的更有韵味;
另一方面却接受不了她们在日常自拍照中略显浮肿的脸,和不再年轻的皮肤。
同理,当一些人嘴里说自己更爱演技派时,其实也暗含着“颜值过得去”这一前提。而这次对于《隐形人》女主角伊丽莎白·莫斯的批评声中,还有一个看似有点道理的解释——我不是嫌弃演员丑,而是她的丑“不符合角色设定”。
他们的理由是:像男主这样有财有貌的青年科学家,怎么可能对一个“身材臃肿的半老徐娘”爱得如此深沉,控制欲爆棚。
让我们来想想电影中塞西莉亚是如何被“爱的深沉”的:她被偷窥、被控制,整天处在精神高度紧张和对自己“是不是发疯”的怀疑之中。
在隐形人男友的挑拨下,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纷纷与她绝交,最后还被嫁祸成了杀人犯。
而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是塞西莉亚不配享有的“待遇”,理由仅仅是角色长得不够美。言下之意,即使变态的感情,也只是好看的人才能独享的。而对于长相普通的人来说,所有故事都是别人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观众,毕竟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真的不太能见到真正“长相普通”的角色了。
正如我们之前在《国产剧里的“漂亮姐姐”,一个比一个不争气》中提到的,即使是如今主打“独立自主”的女强人角色,也通常有着精致妆容、窈窕身材。
一双高跟鞋走路带风,一天恨不得换800身行头,所到之处都是她们的秀场。
除此之外,美人扮丑更是国产剧的正常操作。因为所有“丑女”角色归根到底都是不爱打扮的漂亮女孩,在改头换面后一定又会惊艳四座。
对于相貌的苛刻不仅仅局限于女性,即使是男性角色也难以逃脱这种审视。
比如曾经在各种都市剧中风靡一时的“大叔”形象。有的是商业精英,有的是文艺中年,但无论魅力来自金钱还是才华,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帅。
起码也得是这种水平
如果长得差强人意,那么也只能在某部电视剧里扮演一个男N号,被主角和观众叫一声“大爷”或者“师傅”。
再比如最近受到极大关注的耽改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主演黄晓明和尹正也因为年龄和颜值在网上颇受争议。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内容来看,这部剧的布景、情节都还算用心,演员的表现也在合格线上。不少本来对耽改剧不感兴趣,甚至根本看不出剧中耽美元素的父母辈也在家看的津津有味。
但就是因为主演们长得不够“美型”,有不少人表示这对CP磕不下去。还讽刺黄晓明是“老黄瓜刷绿漆”,而尹正则是“顶着一张发福的馒头脸碰瓷张国荣”。
毕竟,我们印象中的耽改剧主角,通常都是这样的:
所以可能很难习惯看到这样的:
说到底,无论是国产剧中的漂亮姐姐还是耽改剧俊美男主,很多时候都是观众和创作者基于旁观者的角度,构建出的一种理想化的形象。
尽管大家对国产剧空洞的人物形象和剧情深恶痛绝,但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审美标准,像塞西莉亚这样其貌不扬的角色出现时,却有人无法接受了。
3.你可以美,也可以不美
在以“美”为大前提的创造思路下,被美化的不止是样貌,还有角色生活的方方面面。
女强人一定是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名伶一定是文弱惹人怜惜的。他们不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形象,而是供观众欣赏和自我代入的假人。
从布景到服装,统统都要光鲜亮丽,这可能也是很多影视作品被批“悬浮”的原因。当然,作为普通观众,对于美的喜爱是源于天性。
但当美丽成为了唯一被接受的形象,甚至更进一步成了大众认识某一群体的唯一窗口,反而造成了另一种偏见——当影视作品从演员到角色,都在抹杀“不美”的可能性,作为真实的人在生活中的奋斗与挣扎,便也逐渐在公众的眼中隐形了。
说到底,审美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美丽本身更不是唯一的价值。就像上文提到的奥卡菲娜,曾经在采访中坦诚:我不是那种精致好看的女孩子。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遭遇着身份认同的挑战,也在学着与自己平凡的外表共处。最终,她找到了出路,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演员。
当大家都在忙着批判她的妆容“丑化了亚裔形象”时,她却清醒而自信的认识到,即使不是美丽的代名词,但绝不意味着自己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在如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不同审美之间的互相“绞杀”。
一些审美倾向在开始甚至是以变革者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当成为了新一代“美的标准”时,自身反倒又成了掌握话语权的“垄断者”。
比如以杜鹃等超模为代表的“高级脸”,明明是对瘦白幼审美的反抗,但最后甜美可爱的“少女脸”又变成了土俗的代名词。
也有不少人一边吐槽电视剧中翘着兰花指的娘娘腔是对“女性化男性”的片面化,一边喊着“丑男不配做gay蜜”。
看似是一次又一次的“审美革命”,但实际上还是在以一种刻板印象去打击另一种。如果今天我们真的谈论什么是“审美多元化”,可能不仅仅是一直以为的——尊重纤细美,也尊重野性美;尊重成熟韵味,也尊重可爱单纯。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美,也可以不美。
作为个体,我们当然有权利评判一个人的样貌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审美。但因为演员长得不美就恶意揣测其“带资进组”,甚至直接大加谩骂,这是残忍而充满偏见的行为。
说到底,外貌只是人的一个侧面,却不该抹杀掉TA在其他方面的价值。正如罗素那句快被用滥的名言:
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在审美领域也应是如此。
只是总有人反复提及,但总有人不了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