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凶猛的老龄化,如何应对?
2024-09-14 19:11

来势凶猛的老龄化,如何应对?

本文摘编自《安心老去:面对老龄化冲击的准备》,作者: 李佳,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老龄化进程迅速,需要多方应对策略。

• 📈 中国将经历快速、急速、深度、重度四阶段老龄化。

• 🌍 中国老龄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全球领先。

• 🏥 政府政策逐步从关注老龄化转向实施国家战略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中国 21 世纪的基本国情,这是我们最近经常看到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贯穿 21 世纪的基本国情


1999 年末,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10.3%;2000年末,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7% 。以这两项指标为标志,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开始了为期百年的老龄化世纪。直至 21 世纪末,中国老龄人口才能完成从持续增长到持续减少,再到相对稳定的全过程。


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和新中国成立 70 年以来的人口出生情况,中国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经历快速老龄化、急速老龄化、深度老龄化、重度老龄化4 个发展阶段。


1. 1999 —2022 年:快速老龄化阶段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从 1.31 亿增至 2.68 亿,老龄化水平从 10.3% 升至 18.5%。


2009 年,随着 1949 —1958 年第一次出生高峰人口进入老龄,中国老龄人口进入第一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 840万,年均增长率 4.07%,是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 6 倍。


2018 年末,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和比重首次超过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降至 9 亿以下,就业人员总量首次下降,出生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低,中国开始进入以抚养老龄人口为主的时代。


2019 年至 2021 年,受历史因素影响,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为中国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


2. 2022 —2036 年:急速老龄化阶段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从 2.68 亿增至 4.23 亿,老龄化水平从 18.5% 升至 29.1%。


2023 年起,随着 1962 — 1976 年第二次出生高峰人口进入老龄,中国老龄人口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1106 万,年均增长率 3.26%。


2029 年,中国总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 14.63 亿;2030年,中国总人口开始负增长。


3. 2036 —2053 年:深度老龄化阶段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从 4.23 亿增至 4.87 亿的峰值,老龄化水平从 29.1% 升至 34.9%。


2046 年起,随着 1986 —1990 年第三次出生高峰人口进入老龄,中国老龄人口将迎来第三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666 万,年均增长率 1.42%。


2053 年,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 4.87 亿,比同期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总和多约 6700 万人,约占届时亚洲老龄人口的 1/2,世界老龄人口的 1/4。


2053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峰值 34.9%。


4. 2053 —2100 年:重度老龄化平台阶段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增长期结束,人口总量和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同步减少。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从 13.99 亿减少到 11.31 亿。少儿人口规模从 2.21 亿逐渐减少到 1.66 亿,占总人口比重稳定在 14%—15%;劳动年龄人口从 7.13 亿递减到 5.82 亿,占总人口比重徘徊在50% — 52% ;老龄人口数量从 4.83 亿逐渐减少到 3.83 亿,占总人口比重波动在 33%—34%。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稳定在 1/3 上下。


超级老龄化来势凶猛


虽然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将历经百年,但从冲击的强度和烈度上看,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相比,中国的老龄化堪称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和超稳结构的“超级老龄化”。


1. 超大规模


由于人口基数的原因,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十分巨大,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1970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为 5370 万人,1991 年升至1.02 亿,2013 年超过 2 亿,预计在 2025 年和 2033 年还将分别达到 3 亿和 4 亿,直到 2053 年升至峰值 4.87 亿。2070 年

前,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超大规模还体现在高龄人口的数量上。中国 80 岁以上高龄人口 2010 年时为 1904 万,2021 年达到 3000 万,2033年将超过 5000 万,2049 年达到 1 亿,2073 年达到峰值 1.34亿,年平均净增加 183 万人,是老龄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21 世纪中叶,中国高龄人口将占世界高龄人口总量的1/4,相当于发达国家高龄人口的总和。2090 年之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高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到 2100 年,高龄人口占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 33.6%,每 9 个人就有 1 人是80 岁以上。


2. 超快速度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从 1999 年的 10.3% 到 2053 年的峰值 34.9%,我国仅需 55 年时间,而英国、法国等国家这一过程基本都在100 年以上。


3. 超早阶段


与率先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更早的经济发展阶段进入老龄化。以人均 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国民总收入)为指标,比较中、美、日、韩四国,老龄化水平 7% 时,美国、日本、韩国的人均 GNI 分别是中国的 1.66倍、2.31 倍和 10.12 倍;老龄化水平 10% 时,美国、日本、

韩国的人均 GNI 分别是中国的 1.02 倍、1.39 倍和 2.73 倍。


4. 超稳结构


中国老龄化水平在 2053 年前将呈持续增长状态,2053年达到峰值 34.9%。虽然此后老龄人口总量开始缩减,但由于其他年龄段人口将同步减少,老龄化水平仍将长期稳定在33% 左右。一直到 21 世纪末,中国将一直处于超级稳定的重度老龄社会。


2018 :拐点已来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也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40 周年。1978 年 3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重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 年宪法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十三条首次写入“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也是在 2018 年,中国迎来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拐点。拐点,原本是一个数学用语,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在生活中被借指为事物的发展趋势开始改变的地方或时刻。


那么,为什么说 2018 年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拐点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2018 年发生的那些事。


2018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 2017 年度数据。到 2017年末,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 2.41 亿,占总人口比例的 17.3%;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为 1.58 亿,占总人口比例的 11.4%。与 2016 年末相比,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 1004万,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 828 万。这是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年增长首次超过 1000 万。


2018 年 2 月,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开始在全社会启动。


教育活动贯穿全年,由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 14 家部委联合实施。在 2018 年 2 月 26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老龄办表示,预计到 2050 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 4.8 亿,占总人口的 34.9%。预测表明,中国老龄化的形势不容乐观。


同月,《流感下的 ×× 中年》刷屏朋友圈。毕业于一流大学,工作在金融行业,有房有车,备有应急之财,仍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是医疗保障之失?还是生活习惯之争、治疗意见之悖?当老人传统的经验和优势逐渐丧失,家庭到底应该由谁来做主?


2018 年 3 月,老龄化成为当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之一。多位代表针对老龄化提出议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涉及老龄化问题有 14 处,较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 6 处有明显增加。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互助式养老”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反映出中国日益重视以多元力量应对老龄化。


2018 年 5 月,全国各地人才大战再度升级。16 日,天津宣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出 20 个小时内引来 30 万人办理落户申请。纵观各地人才引进新政,在学历、户口、社保和纳税年限等门槛普遍降低的同时,“一般不超过 40岁、45 岁”的年龄标准引人瞩目。硝烟弥漫的人才争夺战背后,更是一场人口争夺战。


2018 年 6 月,东北地区老龄化引发关注。25 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 — 203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鼓励生育和老龄人口创业。对此,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舆论进而关注老龄化对东北经济和社会的强烈冲击。


2018 年 7 月,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又起波澜。24 日,哈尔滨市社保局误发推迟发放养老金的信息,引发人们对社保基金告罄的担心。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如何保持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成为新的热点话题。


同月,老龄群体新娱乐走红抖音。四川泸州 83 岁老人日常打游戏视频,一夜之间点击量超过 600万,点赞量超过60 万。当传统遇到新潮,在孤独与陪伴之间,新娱乐能否为老龄群体带来新生活?


2018 年 8 月,生不生娃引发热议。《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将生孩子提升到国家高度,受到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新华日报》刊发《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建议征收生育基金,遭到网友猛烈吐槽。生娃不能强制,要提高生育率,关

键要找到“锁”在何处,才能打造解锁之钥。


同月,江西及时纠偏地方推行殡葬改革过激做法。传统的丧葬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生死观。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在自杀率普遍下降的同时,老龄群体自杀率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值得探究。


2018 年 9 月,公交车老年霸凌事件再次霸屏。“坏老人”新闻扎堆何解: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


2018 年 11 月,延迟退休又成热点。一篇名为《50 岁退休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的文章,激起各方对中国是否应推行延迟退休的观点碰撞。


2018 年 12 月,权健风波乍起。百亿保健“帝国”,涉嫌虚假宣传。保健真的能保住健康吗?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老人该如何防范?


同月,上海最老服刑人员出狱上热搜。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今天,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全面性以及社会伦理都将面临新问题。


这一系列新闻热点的背后,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在老龄化的持续推动下,正在从“量变”到“质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拐点”出现了。这个拐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老龄人口数量和占比首次超过少儿人口


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传统人口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劳动年龄人口居于中间,占大多数;少儿人口和老龄人口居于两头,少儿人口始终多于老龄人口。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中国老龄人口继续增多,少儿人口继续减少,老龄人口的数量和占比开始逐渐追近少儿人口。


图 1-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


2018 年末,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达 24949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9%;0 —15 岁少儿人口为 2486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8%。这是老龄人口首次追平并超过少儿人口,比预期的 2022 年提前了 4 年。


到 2035 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少儿人口数量 2 倍以上。至此,人口年龄结构从传统年轻社会的“金字塔型”转变为老龄社会的“倒梯型”。


2. 出生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低


201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这是继 2013 年 12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中国在人口政策上作出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政策出台后,中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在 2016 年和 2017年有明显提高。但从 2018 年起,中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又开始一路走低。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为 1523 万人,比2017 年减少 200 万,人口出生率为 10.94 ‰,出生人口数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低,人口出生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


2019 年,中国出生人口 1465 万人,比 2018 年又减少 58 万人;人口出生率 10.48 ‰,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 3.34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低。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决定,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3. 劳动年龄人口降至 9 亿以下


2012 年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从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 2011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5.89 亿增长至 9.40 亿,净增 3.51 亿,年均净增加 1210 万人。从 2012 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连续 7 年双降。到 2018 年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降至 8.97 亿,比原先预计的 2023 年提前 5 年降至 9 亿以下。


4. 就业人口数量首次下降


就业人口,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具备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在劳动年龄人口中,能够直接创造财富的是就业人口。因此,就业人口的规模、构成及分布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方式密切相关。


2018 年末,中国就业人口为 77586 万人,相比 2017 年末的 77640 万人减少了 54 万人。这是中国就业总量自 196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此前,中国就业总量增长速度已经连续6 年下降,2017 年仅增长了万分之一,也就是 37 万人。劳动就业人口数量下降,说明劳动参与人口减少,意味着未来

劳动成本还会快速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七谈老龄化


《政府工作报告》既能从宏观上见证发展成就,读懂中国方案,又能在细微中找到关切焦点,回应民声期待,因此被誉为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历来是每年全国“两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那么,对于当前人们日益关心的老龄化趋势,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是如何说的呢?从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积极的变化呢?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老龄化”一词共出现了7 次。


1. 1989 年:关心


198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首次出现。在“八、努力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部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一段段末提出:“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关心老年工作。”


当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初露端倪。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为 7.63% 。至 1990 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已快速提升至 8.59%。1991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2 亿人,较 1970 年的 5370 万人增长近 1 倍,成为世界上唯一的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理念。而中国在此之前已经将老龄化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结合在一起,应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2. 1996 年:研究


199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二次出现。在“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一段的段末,报告提出:“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当年 8 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律明确了国家和社会有保障老年人养老权利的责任,提出了“五个老有”的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同时,该法律也明确了家庭在照顾老人方面的责任。


3. 1999 年:重视


199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三次出现。在“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的“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段的偏后位置提出:“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做好老龄人口的工作。”


当年末,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达到 10.3%,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出台。《决定》指出:“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重大成果。但是,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老龄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决定》将应对老龄化提升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


4. 2007 年:积极


200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四次出现。在“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部分“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一段段首位置提出:“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06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写入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


5. 2010 年:加强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五次出现。在“二、2010 年主要任务”中提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 30 张。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6. 2018 年:积极


201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六次出现。在“三、对 2018 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2018 年 1 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年增长首次超过 1000 万人,达到 1004 万人。至 2018 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接近 2.5 亿人。同时,16 —59 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降至 8.97 亿人,首次跌破 9 亿,比原先预计的 2023 年提前了 5 年。


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养老”一词 14 次,特别是“互助式养老”一词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反映出中国日益以多元力量应对老龄化的到来。


7. 2021 年:国家战略


202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老龄化”一词第七次出现,这也是最近一次出现。在“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分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优化生育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 2022 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 2035 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2020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关心、研究到重视、积极应对,再到加强、积极应对、国家战略,中国在应对老龄化上正从“未备先老”转向“边备边老”,已从早期的准备阶段步入行动阶段。特别是对比 2007 年的“积极应对”和 2018 年的“积极应对”,再到 2021 年的“国家战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健全,政策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全面,工作部署更加丰富精细。



本文摘编自《安心老去:面对老龄化冲击的准备》,作者: 李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