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南人,题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南人,题图来自:AI生成
近年老板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生意太难了!”“钱太难赚了!”
毫无疑问这都是大实话,过去虽然也会说“难”,但跟今天完全不能比,大家回想起来,过去真是钱太好赚了。
那么有个问题大家都想不通,为何经济越发展,钱反倒难赚了?相较而言,以前的钱就好赚呢?
早在2022年初本人就曾经在本号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企业的日子如此难过?》,曾分析过当前企业难过的主要原因:
一是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寡头垄断,实力聚集;
二是过去的发展有点超前了,就是提前消费了,如今到了“还债”期;
三是劳动力红利的消失,低端制造业转移,导致制造业困难。
那为何过去的钱就会好赚呢?真有点皆大欢喜的感觉——老板赚到了,花天酒地出手阔绰,打工的也还满意,买房买车的,充满希望,政府也有钱,到处搞基建,为政绩拼命。
回想起来,真是一段美好的光景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按说还是这些人,政策还是这些政策(现在应该更好了,为了实体经济已经应出尽出了),土地还是这片土地,怎么那个时候就那么好过呢,GDP高速增长,在全球一马当先,高歌猛进,不知不觉冲到了世界第二,甚至直逼美国老大地位了。
我想,这里既有我国的对比优势全面释放、潜力彻底激活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莫大关系,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造出很大的“伪需求”,我们都沉浸其中毫无觉察,都以为是理所应当,以为都是我们奋斗出来的。
现在回头看来,的确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不该有的“需求”。
最大的“伪需求”非房地产莫属了。根据8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住建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40平方米,而日本才33.5平方米、新加坡30平方米、韩国28平方米(当然这主要与亚洲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城市以公寓类为主的住房形态有关),即便跟发达国家比,也差距不大。
然而,中国人均GDP却只有日本、韩国的1/3左右,是新加坡的1/7(见下图),如果按照实际购买能力,中国人均面积应该不超过20平米才合理。
有人调查过,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接受用年薪的6倍到10倍价格买房。以上海为例,2022年上海统计局公布的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是每月12183元,平均年薪是146196元,就拿这个数来算,2024年6月,上海徐汇区的新房成交均价138584元/m²,也就是说,一个年轻人用年薪的10倍来买房,只能买到10.55平方米,如果要住100平米的房子得攒上100年!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实际需求和购买力去买房的话,估计一半的房都买不起,有一半的房子都是“伪需求”,尤其是四五线城市,或许今后20年都不用造房子也够住了,何况人口在不断减少,楼盘网还发布过一份名单——全国有近百城市房价鹤岗化了,一套二手房仅几万元。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人均GDP
人均居住面积对比
正因为有房地产的领跑,带动了百业的“伪需求”,首先是金融行业,贷款的显然增大很多,以致会有多个房地产公司上万亿的负债,还有投资显然也踊跃很多,机构投资、私人投资在房地产的可谓天文数字,多少家庭享受了房地产的红利,财富也是依赖房子而飙升的,当然也有的既是房子的投资受益者,也是今天被房子拖累的受害者。
有了房地产这个火车头,加上金融的强劲助力,还有一个最大推手就是各级政府,正如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县域竞争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制度创造”,GDP的KPI考核激发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同时不可避免地会用土地财政的手段,这是主官任期最快的变现办法,不足为奇。
何况无论是开发商、投资商、购房者还是政府,可谓全民都有推高房价、无意中创造“伪需求”的动力,所以硬生生把房地产推到一个不可承受的高度,尽管中央一再重申“房住不炒”,都不能刹车,直到2020年8月央行、银保监出台了“三道红线”才强行刹住。我想如果再晚一些,可能损失更大,幸好被止住了,已经一地鸡毛,实际上这是我们全国人自己酿的苦酒啊!
除了金融业,房地产带动的产业还涵盖了冶金(钢铁)、有色(铝合金门窗等)、建材(水泥、玻璃、砖瓦等)、运输、建筑、设计院、服务业(从代理销售到装修、租赁等)、电力(供电)、水利(供排水)、道路交通、商业(商业网点的配套)、家电等行业,你说这里的“伪需求”又有多大呢?
更糟糕的是,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下,还带来了超出实际的预期——都认为会持续线性高速发展的,蛋糕会越来越大的,于是带动了基建热、创业潮、消费欲。
作为政府的主要投资行为,基建无疑是最大的投资,一方面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同样也会造出“伪需求”,比如高铁、高速、机场、地铁、大桥无不争相上马,特别是2008年的4万亿基建投资,让我们顺利度过了金融危机,还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加速了“基建狂魔”的形成。
可是也有很多是太超前了,高速建好了没几辆车走,很多高铁也入不敷出,机场也有不少经营困难,地铁更是当地财政的沉重负担。
今天看来,很多的基建都是基于乐观的预期下设计和建设的,实际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我算不清楚这里会有多少“伪需求”,同样也会带动了上下游的“伪需求”。
日前,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根据文件,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可见,中央已经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人们感到机会很多,自然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互联网风口来临,低成本、低门槛让创业成为可能,引发持续多年的创业潮。有人创业,自然也会造出许多“伪需求”,风投也是推波助澜,上市也跃跃欲试,成就了很多人的财富梦,更加激发不安分的人创业。因此老板辈出,企业家崛起,梦想也越来越大,从全市最大到全省最大到全球最大,不断激发欲望。很多企业家不知不觉处在梦幻之中,比如很多企业拿地盖楼,无不是往大了拿,谁都认为拿地越多,将来越值钱,什么产业园也就应运而生,如今看来,都是远超出预期,严重过剩,这也会大大催生了泡沫。
老板多企业多,因此产能自然过剩了,一旦市场萎缩,那就会内卷不止,今天就很难过了。
由于当年一片繁荣的经济景象,收入节节攀升,人人心中有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怀抱了良好的预期,因此大家普遍出手大方,花钱舍得,于是自然催生了消费热,以致消费升级呼之欲出。
由于房子投资属性远大于居住属性,因此只要能弄来钱,都愿意投资买房,利息都不在话下,于是几度全国人民联手推高了房价,乃至后来成天价,无数人实现财富梦,大家都经历过这一过程。
不仅买房,包括其它消费,也都水涨船高,一路追高——买车的胆子也大了(一下子我国就普及了家庭用车,而且豪车不少),吃饭也高档了,穿衣也讲究了,酒店升级了,化妆品畅销了,烟酒茶名贵了(特别是白酒),奢侈品好卖了,KTV等高档场所也开多了,就连教育,也是过度投入了,哪怕看病,也有虚高的成分。总之,就是过了一段近乎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日子,貌似我国一下进入了发达经济社会了。
试想,有多少是制造出来的泡沫呢?不得而知,也没法估算,跟现在相比,体感至少有30%以上。
今天的难过某种程度而言是过去超前消费的结果,本不该过那么好的生活,没想被虚构出来了,就让我们享受了一阵,如今回归现实了,变得真实了,才发现其实并没那么好,而且这才是常态。
对比一下日本,我们就得面对现实,他们也曾经有一段虚幻的日子,泡沫过去,就得难过三十年,且还在延续。或许我们会比日本好些,但熬上个十年八年是要的吧。
本人也曾在今年5月份在秦圈写过一篇文章《当下,大多老板该有什么样的心态?》,我是这么给多数老板建议的:降低期望、调整心态、放下执念、休养生息。
“当我们暂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时,盲目地折腾只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风险之中。相反,保持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出手,未尝不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最后,也补了一句:“当然,休养生息并不是对所有人的建议,对于那些有能力、有资源、有机会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梦想,但对于普通人、大多数人来说,接受现实并努力过好每一天,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休养生息并非消极逃避现实之举,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性选择与调整。它既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风险、保存实力,在等待更好机会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又能够让我们放下执念、享受当下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与满足感,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且智慧的生活策略。”